2014-04-01 11:23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桑多镇位于类乌齐县县城驻地,总面积1922平方公里,下辖26个自然村,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8196人。镇党委下设机关支部1个,村居党支部10个。现有机关党员21名,农牧民党员168名。近几年来,镇党委立足本地实际,认真履行职责,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全力以赴改善民生,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局势稳定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镇党委建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第一接责任人,分管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村党支书记为本村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密切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责任机制。镇党委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党建工作,并定期不定期地听取党建工作汇报,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部署到位、指导协调到位、督促检查到位。
突出重点,不断强化班子自身建设。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镇党委高度重视理论学习,认真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结合发展实际,突出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抓好中央和区党委、地委、县委重大决策的学习,提高班子成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了班子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二是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了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在重大工作部署、大项开支以及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始终坚持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问题,完善整改措施。定期组织开展班子谈心活动,党委书记主动与班子成员通气、协商,交换意见,通过开展谈心,进一步沟通了思想,增强了班子间的团结协作。
在“党员承诺”上出成果。狠抓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党员承诺制”。一是扩大了范围。已经从机关党支部、党员拓展到各村居支部、农牧民党员,全镇10个党组织推行承诺制。二是规范了形式。由起初的党员个人承诺发展为党组织承诺和党员集体承诺。作出承诺的党员人数占党员总数的90%。三是丰富了内容。承诺内容由当初的一、两件实事扩大到惠民政策、社会监督、自我约束等多方面的承诺。通过年初承诺、半年述职、年终总结评议,党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上见成效。针对部分无职党员“无权管事、不愿理事”的实际,镇党委全面开展了5个岗位。通过“自我认岗、支部定岗、公示明岗、考核评岗”,全镇共有58名无职党员变“无岗”为“有位”,主动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中来,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村党支部建立和完善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重大事项议事小组“三个议事组织”,坚持议事组织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使村各项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深化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程度,加大了监督力度,张榜公布,接受监督。使村干部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增强了宗旨观念,转变了工作作风,把为民服务的思想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带领群众致富有机的结合起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着力改善民生,和谐建设取得新成效。镇党委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增农村低保60人,提高了低保标准,新增五保户20人,孤寡老人生活得到保障。组织群众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2010年新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全镇1042人参加了新农保。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突出抓好后备干部尤其是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镇党委坚持把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经常抓、长年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措施,针对村干部难选,后备干部严重匮乏的实际,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等方式,以了解、理解、信任、放手为工作的出发点,正确地识别、考察村级后备干部,把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考察范围,列入后备干部花名册,为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奠定坚实基础。截止目前,全镇共有26名村级后备干部,每村达到—名,并且做到了文化、年龄和性别结构合理。
抢抓机遇,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镇党委把实现富民兴镇作为首要任务,带领全镇人民,抢抓机遇,发展全镇经济,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做到了党务工作与经济建设共赢。一是组建农牧民运输队,制定章程,协调关系,帮助解决合作组织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其健康发展。积极组织蔬菜运输,增加蔬菜种类,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群众收入。二是发展特色养殖让群众得到实惠,克服过去“等、要、靠”思想,扶持和引导群众寻找发家致富之路,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通过资金的扶持,让群众从发展特色养殖业中得到实惠,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三是调整农业结构。依靠镇党委、政府引导和激励农牧民创业,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种植业,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鼓励他们加快土地流转,加大蔬菜种植业发展,增加现金收入。四是充分考虑当地条件,确定发展思路。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集思广益,发挥当地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发展小型经济实体,申报县援藏资金,依托县城,开发经济实体项目,促进群众增收。五是结合“五联五争”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帮助结对村理清发展思路,挖掘发展优势,加强联系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努力帮助各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变传统靠天吃饭问题,力争在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无法增收的情况下,仍实现该镇群众的不断增收。在全镇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六是建立保险机制。在“多予”政策上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使农牧民群众因自然灾害遭受的损失尽量降低,使群众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普照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