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各县新闻>

江达县发展背后的指向:通向希望的条条大路

2014-03-13 14:03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横断山、路难行,这是藏东昌都地区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地处藏、川、青三省区交界的江达县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扼据川藏交通咽喉、素有西藏东部门户之称的江达县,因其寓居横断山脉腹地,交通地位更显重要。

    希望为发展带来了动力,发展使希望成为现实,作为昌都地区东大门的江达,到2010年开春,全县公路通达里程达1108.599公里,其中国道182.5公里,县道13.5公里,乡道520.713公里,村道 391.886公里。所辖13个乡镇全部实现通公路,94个行政村中72个通公路,行政村通车率达76%

    不能不叹服江达交通人精彩。按照县委县府作出的交通发展蓝图,县交通局局长段中明等一班人不懈努力的发展背后,都指向了一个共同要素:江达交通局致力打造的强大交通体系,犹如一条条动脉,带给稳定以基石,带给增长以养分,带给未来以动力!

    说起近年的变化,很多农牧民群众的第一反应就是:路好走,车也跑得欢了!初春时节,江达县农民开着自家的运输车奔走在各乡镇村组共谋幸福路。村民们逢人便说:如今的路好走,我这车跑起来欢实。这是很多群众对来自家门口交通变化的第一反应:出门的道路通达了,车跑得多也跑得勤!

    条条大道构筑了条条致富路。近年来,江达县按照因地制宜、实用为先、健康发展、注重实效的发展思路,以改善农牧区生产条件、投资环境和推动农牧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提高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到十一五末以实现80%以上的建制村通公路为目标,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工作,提前组织实施了德登乡维多线、生达乡娘拉线、同普乡吉国线、汪布顶乡广然线、汪查线等5条农村公路以及鲁色、瓦足、觉乃3座桥梁,计划内的德登乡德地线、娘西乡萨古线、岩比乡德巴线、波罗乡白卓村公路等4条农村公路,共完成地区下达批复交通建设项目12个,18个行政村已通公路,完成投资2600余万元。同时,为增强农牧民群众自发修路的积极性,江达县还自筹资金以补助形式建设了卡贡乡芒达村仲巴桥、波罗乡加扎钢架桥、卡贡乡江达镇汪巴村公路、洛麦村公路、波罗乡阿当外冲等村公路、江达镇敏达村公路、娘西乡帮达村公路、波罗乡俄培村公路等21个项目。

    2008年底,为做好国道317线江达至岗托段的整治改建工作,江达县成立了由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交通副县长为副组长,交通、国土、公安等职能部门和沿线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岗江公路整治改建协调领导小组。在岗江公路开工之初,领导小组先后多次深入沿线乡镇,及时在群众中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让群众了解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确保公路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完成,江达县财政、交通、国土等部门与项目办一道深入各拆迁户家中,向群众耐心细致的讲解国家重点项目征地补偿的相关政策和标准,并将拆迁补偿款一一送到拆迁户手中,共兑付征地补偿费800余万元,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20093月,岗江公路正式动工建设,江达县抽调交通、国土、公安等相关部门人员与工程项目办、武警交通三支队一起,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协调。当时公路沿线有个别群众对岗江段整治改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私利较重,以致出现了强买强卖沙石资源等不良现象。江达县政府、县交通局在得知这些情况后,及时梳理矛盾、化解纠纷,先后派出工作组现场协调解决岗江公路沙石料场和车辆运输等问题,派出专项整治工作组进行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公路施工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从而使整治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规范化管理是江达县公路建设的重要一环。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措施,有力地推进江达县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在国道317线岗托至江达段公路整治改建过程中,江达县根据岗江公路项目部的需要,在2008年底全部完成公路建设征地补偿工作。在认真总结国道317线妥江段征地拆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江达县岗江公路征地补偿工作组切实加强与沿线乡镇之间的联系,主动深入群众做思想工作,把问题考虑在前,把工作做到前,现场测量现场开征地单,让群众对土地征用面积做到心知肚明,做到了足额兑付,使国道317开工建设以来,未出现因征地补偿款兑付或占地面积不明而引发纠纷的现象。对于一直容易引发纠纷的砂石料场,县交通局和工程建设项目部根据实际施工需要,在切实保障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情况下,科学合理进行选址,保证了国道建设对砂石料场的需求;同时对租用的农牧民运输车辆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双管齐下,既保证公路工程正常进行,又保证与沿线群众通过参与公路工程建设,达到增加群众现金收入的目的。

    2009年冬闲时节,江达县紧紧抓住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契机,着重围绕岗江公路砂石资源开发、沿线施工环境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工作。2010年,县长黎世江主持召开317国道岗江公路复工专题会议,对在施工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砂石料、车辆运输和砂砾料场等易发生纠纷的工作进行早安排、早部署。并在岗江公路沿线三个乡镇分别成立了以联系点县级领导为组长的协调领导小组,实行责任到人、任务到人,主要负责协调处理岗江公路整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同时,乡(镇)安排一名乡干部专职负责现场进行协调,确保国道317线岗江段工程建设按期完工。工作组扎实深入、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了广大群众,最终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一系列宣传教育的结果是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积极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这一转变是实质性的,是江达县干群关系进一步紧密的重要标志。

    为保证农村公路养护的专业化、规范化,2009年,江达县成立了农牧民农村公路养护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名养护临时工,主要负责对全县的农村公路进行日常养护和道路的抢险保通工作。此举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公路养护质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公路建设真正为农牧区经济发展长期服务。2009年,江达县共落实养护资金65余万元,完成养护里程498公里,好路率达到规定标准。

    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大力修建农村公路,用行动铸就通向希望的幸福路。近年来,江达县委县府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于群众这一宗旨,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公路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环境,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农村公路建设千头万绪,为使各方步调一致,县政府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农村公路各项目所在地乡镇党政一把手不仅亲自抓农村公路建设,而且做到现场指挥、现场督办,并在项目施工现场安排了一名村支书管理农牧民施工人员。这一措施形似简单,实则到位,由群众参与、由群众监督、由群众管理,其做法有效地减轻了项目建设外部压力,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广大农牧民群众而言,绝不是一句光面堂皇的口头话,而是多年来总结出的一条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农牧民群众参与公路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往,农村公路建设都交由外来的施工单位承建,而本地的农牧民群众只能参与最简单的劳动,苦吃得最多,而收入则并不丰厚。为此,从2008年开始,在组织农村公路建设时,江达县交通局按照县委、县府要求,将农村公路路基、土石方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程交由项目所在乡镇农牧民群众组织实施,此举使得农牧民群众的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更重要的是,广大农牧民群众通过参与公路建设,自己也学会了公路建设的一些基本技能,极大地拓宽了群众的致富渠道。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江达县坚持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实用为先的要求,努力满足绝大数群众的交通便利出行,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交通畅通了,农牧区的信息和商品流通渠道随之通达,新的致富理念也及时地传达到了群众中,由此使广大农牧民抛开了以住自给自足的旧观念,打心里愿意把农畜产品带到县城进行交易,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牧民现金收入。

    作为交通职能部门,在修好公路的同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精心组织,相互配合,把农村公路作为亲民工程进行落实。江达县交通局局长段中明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段中明和交通局的全体工作人员紧紧抱成一团,合力抓乡村公路建设,让老百姓亲眼看到党和政府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行动密切了干群关系,树立了交通部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民心。

2010年是都解放60周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一年。江达县委、县府看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看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认真酝酿的基础上,一举推出了交通、水利、农牧、林业、民政、国土等12个方面涉及民生的70个工程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2亿4千万元,其中仅交通就占8项。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超前的规划,有的只是行动、永远的行动!在江达交通人的行动背后,在江达大开发大发展的背后,必将有一条希望的大道,展现在人们面前,并在人们心目中延伸……

(昌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