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奉献 爱洒雪域高原

2014-04-27 15:03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真情奉献  爱洒雪域高原

--记天津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卡若区委常委、副县长张平同志

感恩惜福才会幸福。感恩才能施恩,施恩才能奉献,奉献才能有为;惜福才能载福,载福才能造福,造福才得人心。这是张平同志援藏三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张平同志作为天津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受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委派,赴西藏昌都地区卡若区从事援藏工作。面对新的环境,他非常珍惜此次机会,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和各种不适,用一颗感恩的心,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牵线搭桥,千方百计为卡若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争取资金、项目,帮助当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卡若区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珍惜在藏工作的每一天,做到学习深入、调研扎实

201072进藏第一天,张平同志就因高原反应,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抢救,度过了在藏的第一个夜晚。但是,张平同志没有被困难打败,没有被高原反应吓倒,面对全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进入工作角色。张平同志坚持把下基层、搞调研、查实情作为了解昌都、融入昌都的突破口,带着援藏的誓言,带着对昌都人民的情感,带上抗缺氧的药物,带上睡袋食品,驱车骑马穿行在横断山脉之间,行程千途公里,深入到全县15个乡镇及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对卡若区情、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人文地理、乡镇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结合自己医药企业援藏干部的优势,开展了中药材产业化经营专题调研,摸清了昌都的100多种药用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并采集了部分标本,为下一步昌都药材的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主动学习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民族、宗教政策,阅读了西藏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书籍300余册,撰写笔记、札记等共计20余万字。坚持利用休息时间走访老同志、与同事沟通、向书本学习、向当地干部请教,真正扑下身子、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用心去看、去听、去学、去做,通过潜心学习,加深了对卡若区风土人情,历史现状,经济情况的了解,增进了对卡若区人民的感情和责任,积累了工作经验。

二、珍惜农牧民群众的殷殷期盼,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民为水,政为舟,职工为桨,法为度。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舟虽不覆,无桨难行;行而不法,必失其度,于是庸政、劣政、暴政生焉。这是张平同志的执政理念。进藏后,张平同志把群众增收致富摆在首要位置,将自身优势和昌都的药材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对大黄、麻黄、贝母、当归等特色药材开展了大量调研、试开发和开发工作,逐步使昌都的优势资源开发走上了一条集产销研为一体的经营开发模式。

进藏初期,在张平同志的精心准备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卡若区大黄资源的分布和资源量进行了现场考察、样品采集、样品检测、宣传发动、制订标准操作规程、签订合同、采收、运输、加工、质量确认,完成了试点工作,并收购了第一批大黄48吨,为农牧民增收30万元,参与采挖的68名农牧民实现人均现金收入4000余元,相比以往大大提高。2011年,张平同志将大黄药材产业的开拓重点扩大到采收、加工、运输等环节,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同时,借助休假的机会,积极争取天津方面的技术支持和财政支持,完成大黄鲜品收购162.5吨,帮助160名农牧民直接增收52.1万元,实现人均增收3200元,带动当地政府、物流及其他企业实现增收22.8万元,全年累计为昌都群众和企业增收81.5万元。两年多来,就大黄项目带来直接收入114.1万元,所有参与采挖大黄的农牧民人均增收呈翻倍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民等靠要思想。

20123月,张平同志利用下乡蹲点的机会带领俄洛镇部分干部群众进行了大黄野生抚育试验,极力培育一条产销研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前两年试验的成功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全镇11个村的群众都主动要求参加。20136月,试种大黄普遍发芽,茁壮成长,以较高的发芽率表明野生抚育试验成功,同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大黄产业开发中来。2012年,据不完全统计,大黄收购量达150余吨,约为农牧民增收180万元,表明一条新的开发模式试验成功,正逐步走上一条正规的、市场化的经营道路。卡若区野生大黄的开发抚育成功,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昌都地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为促进昌都药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张平同志带头完善了一系列切实可行、可持续开发的有效机制。首先是制定《大黄采挖须知》,要求农牧民群众合理采挖,挖老留新,必须采挖地上部分开花结果的大黄,并在种子成熟以后采挖;挖大留小,挖出的大黄根茎直径不得小于3cm;挖坑回填,挖出大黄根茎后,去除茎叶、须根及泥土,及时将土回填;和谐采挖,不得因采挖大黄发生争斗和纠纷;依法采挖,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采挖大黄(比如,不得在退耕还林、还草区域和保护区内采挖);其次是实行奖励机制根据乡镇党委、政府发动群众参与药材产业开发和增收致富的力度和效果分别进行奖励,发动群众越多,群众增收越多,奖励就越多,促使基层党委政府的工作与农牧民增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仅2012年,累计共奖励优秀乡镇7万余元;三是建立长期合作机制,2012821日,在张平同志的积极努力下,中共卡若区委与天津中新药业公司签订了《药材产业开发合作意向书,确立了昌都与天津两地可持续开发药材产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为深化、拓宽卡若区野生大黄的开发,张平同志撰写了《以产业促增收,以富民促党建》的专题研究报告,为今后卡若区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目前,一条融种植、采收、加工、运输、营销为一体的大黄产业链已经建立,卡若区以大黄为先导的中药材产业已具雏形,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三、珍惜组织给予的援藏机会,狠抓分管工作落实

在藏工作三年来,张平同志先后分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局)、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政府办公室(法制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编译室,联系昌都地区电信、移动等通讯部门。

按照尊重历史,结合实际,联系群众,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分管工作,尽管工作繁重,但他总能安排得当,条理清晰,办事公道。大力推进后勤服务中心汽车维修方式改革,变定点维修为比价维修,大幅降低了汽车维修支出,为县级财政节约了大量不必要的开支,在两个月的试验期间就节约资金6.5万元,占同期汽车维修费的25%,每年可为政府节约30万元以上;积极争取额外公益性岗位指标50个,每年可为政府节约46万元;实行政府办公自动化,将原来个别部门专线上网改为整体上网,费用仅增加约1/5,但是带宽和上网电脑数量却增加了数倍;面对昌都蔬菜价格高居不下这一现实难题,张平同志以市场手段压低蔬菜零售价格,配合适当行政手段规范、引导菜农和商贩行为,经过两个月的试运行,取得明显成效,蔬菜价格平均下降20-30%,使昌都镇居民普遍受益;20114月张平同志负责卡若区皮卡车和公务用车的采购工作,通过充分调研和比价,借助各种社会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政府节约了65.6万元;20127月带领卡若区乡镇干部学习考察团赴天津西青、北辰、蓟县和滨海新区学习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经验,取得圆满成功。

根据县级干部包乡镇联系点制度,张平同志负责联系卡若区埃西乡。三年来,数十次次奔赴埃西乡、埃西中心小学和有关行政村、自然村,开展基层班子建设、两基迎国检、维稳、民生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将自己在内地工作20多年积累的理念和心得与全体乡干部分享,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从计划外援藏资金中拿出1万元,分别用于改善乡政府办公条件和支持乡中心小学迎国检工作。通过积极协调,在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乡政府、乡中心小学和娘达村饮水难问题。通过加强班子建设,使埃西乡的各项工作有了明显改善,教育、新农保等工作在全县名列前茅,4名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持续多年的矛盾纠纷得到解决,乡党委、政府的威信大幅提高。

四、珍惜藏汉各民族团结,建立深厚情谊

三年来,张平同志深感昌都百姓生活的困苦和在藏干部的艰难,经常利用藏历新年等传统节日大力开展走基层、献爱心等活动,充分展现了藏汉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援藏干部对昌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有效促进了藏东的民族大团结。关心教育事业,帮扶贫困大学生。积极争取天津方面的支持,获得计划外援藏资金20万元,用于开展教育帮扶献爱心活动,同时,张平同志本人三年来先后为教育和困难群众捐款近万元。2012年积极联系天津爱心人士资助卡若区7名农牧区贫困大学生,每人每月500元,直到完成大学学业;201212月,组织卡若区党政干部考察团赴天津回访、考察时,积极争取天津医药集团向卡若区捐赠了15万元高原日常药品和15万元现金,并发挥专业和企业优势,持续为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健康服务,先后提供了价值约5万元的各类药品。

他,带着使命来到西藏;他,用行动践行了誓言。在雪域高原上,他不怕辛苦、忘我工作,在卡若区一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三年来,张平同志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牢记援藏使命,用心思考,忘情工作,踏踏实实的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展现了天津市第六批赴卡若区援藏干部的扎实作风和为民本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天津电视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援藏会刊》、昌都电视台等媒体分别对张平同志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在2011年卡若区四大班子年终民主测评中,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2年又被评为卡若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