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奴后代眼中的“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2014-03-26 14:1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如果不是正在村里采访的中外记者团12日恰巧敲开了他的家门,也许还要再过一些时日,68岁的拉萨市纳金乡嘎巴村村民丹增巴桑才会知道,中国已经为像他这样的旧西藏百万农奴专门设立了解放纪念日 。

  对于这样一个迟来的消息,不会读报纸的丹增巴桑老人显然有些激动,眼睛里隐隐泛出泪光,“我没有上过学,不会读报纸,不知道这个事情。我得先把香烧上,告诉去世的父母。”

  “我的父母,我的父母的父母,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色拉寺的农奴。”点上香,丹增巴桑开始向记者讲述50年前自己亲历的那段黑暗历史。

  对于自己家什么时候开始成为色拉寺的农奴,丹增巴桑说,连自己的父辈也不知道。但他知道,在嘎巴村东南方向的那块土地上,留下了自己家祖祖辈辈作为农奴为色拉寺当牛作马的身影。

  “家里什么财产都没有,没有房子、没有土地,也没有人身自由,晚上与牲畜睡在一起。”他回忆说,民主改革以后,家里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衣服到房子,从牲畜到土地都有了,都是政府给的。”

  “在我的记忆中,整天都在干活,还吃不上饭,你不干活就挨打。”他说,那时吃饭全靠农奴主给,自己家一无所有,“如果有人说旧西藏好,那只能是谣言。我和我父母的经历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不管谁说谎,我都敢揭穿它。这是每一个农奴的心声。”

  年轻一代对旧西藏历史的逐渐淡忘,让丹增巴桑心里非常不安,“孩子们对以前的事情不了解,不知道那时的西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虽然他们也偶尔谈及,但都不是很在意。”

  “设立这样的纪念日太有意义了。它可以让年轻藏人记住父辈曾经受过的苦,知道新社会的好生活是共产党给的。只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就会有更好的生活等待他们,我们受过的苦难再也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丹增巴桑说。

  丹增巴桑说,自己有4个孩子,3个孩子读完书后在外地工作。现在自己住在在老家靠做木工和采石挣钱的儿子家。5口之家连现金带粮食,一年收入将近一万元,两个孙子一个16岁,一个14岁,都在学校读书,“回想那时候,农奴连读书的梦都不敢做。”

  西藏自治区于2006年实施的旨在让全区80%的农牧民住上新房的安居工程,让丹增巴桑家的住房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说,“政府补了2.5万,贷了2.5万的银行贷款,自己凑了一部分钱”,家里用10万元盖起来了面积500平方米的大房子。

  丹增巴桑的一位邻居说,在嘎巴村第三组60户家庭里,“丹增巴桑家只能算中等水平。”而大家愿意建新房的原因,是因为原来的房子是质量很差的土坯房,交通、饮水等都不方便。

  西藏社科院研究员多庆说,政府在农牧民自愿基础上实施的这一工程很受欢迎,“在日喀则,2009年的安居工程报名已经满了。不用政府做工作,老百姓自己主动参加。”

  一边从自来水管里盛满一壶水放到太阳能热水器上,丹增巴桑一边把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作对比,“现在不但可以喝到免费的自来水,交通也方便多了,农闲时,我就去大昭寺朝佛。”

  来自西藏社科院的数字显示,民主改革前,占人口5%的农奴主、僧人、政府官员和贵族占有全西藏95%的财富,而广大农奴则一无所有。“现在的拉萨街头上,几乎每一位行人都是农奴的后代,看看这些人的好心情,就知道推翻农奴制到底好还是不好了。”布达拉宫前,81岁的江孜老人多杰告诉记者。

  丹增巴桑说,虽然有现在的好生活和人身自由,但心里一直有件事搁着,“我时常想,如果我的父母还在世该多好,让我能够好好地侍奉他们,让他们好好地过过现在的好生活。”

  在会见中外记者团时,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特别指出,“没有民主改革,不推翻旧西藏黑暗的农奴制,就没有西藏今天的新社会,不会有西藏今天的发展,不会有西藏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也不会有我们这样的农奴后代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