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新生活——民改50年来西藏科技工作纪实

2014-03-26 14:13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50年来,西藏科技工作者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手起家,从实际出发,埋头苦干,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很多突破,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科技发展路子。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在旧西藏,科学研究和推广服务体系一片空白。上世纪50年代,成立了西藏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拉萨“七一”农牧业试验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在西藏已建立40余所各类科研机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4万人。

  近年来,全区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一产上水平”,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区不同生态区域设立了37个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点。重点推广了20余项农牧先进适用技术。基本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科研、技术推广体系,西藏科技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2009年,自治区科技厅还将继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计划安排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经费2475万元。”区科技厅政策法规与成果管理处负责人说。

  新能源研究利用步伐加快

  20世纪80年代初,西藏太阳能研究、开发、利用开始起步,主要以光热为主。90年代进入了较快发展的时期,目前西藏已经建立了县级独立光复电站7座,乡级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300多座,互用太阳能光伏电源、风光互补电源约10万套。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西藏光伏发电的安装发电量已经达到9MWp ,约占全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70MWp的13%,居全国第一。

  来到拉萨市夺底乡农民德琼的家,德琼指着自家沼气池高兴地说:“沼气池内产生的沼气可以解决我们家的燃料需求,还可以用来照明。把使用过的沼渣和废液作为农家肥施在大棚的菜地里,蔬菜长势良好,光卖菜一个月就多收入1000多元,这沼气池不仅省燃料,还能赚钱,真是太好了。”截至2007年底,西藏农村户用沼气累计发展到2.5万余户,年产沼气960多万立方米,节约标煤近6800余吨。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不仅解决农牧民的生活燃料问题,还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新能源的推广和运用,基本结束了西藏广大农牧民世代烧牛粪和草木做饭、取暖的历史,实现了“烧水做饭,就着太阳”的新生活。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50年来,西藏科技部门在加强藏医药现代化、特色生物资源、新能源等领域具有西藏特色的研究开发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使西藏科技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

  以发展藏药为代表的特色高新技术,促进了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成为西藏特色产业发展新亮点。藏医药和高原医学研究快速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藏药,规范质量标准;高山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完整的高原肺水肿、高原昏迷等高原危重病防治理论,探索出了预防和治疗高山病的有效措施。

  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取得显著进步,培育了奇正藏药、西藏药业、西藏银河、西藏藏药厂、西藏华冠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出了奇正藏药、诺迪康胶囊、甘露藏药、雪山金罗汉、重组人脑利纳肽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加大农畜产品深加工研究开发力度,在牦牛、优质青稞等农畜产品深加工方面已形成规模,培育了高原之宝牦牛奶、青稞产品等农牧业科技产业化企业。在特色传统产业科技发展方面,重点支持了对铜矿、锂盐、民族手工业等技术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实施“自然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加大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和保护力度,为了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建成了以大型真菌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真菌资源研究、人工驯化与栽培研究、产品加工研究和活性物质及药物前体研究,加大了高原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以及经济林果等特色资源研开力度。

  据统计,2007年底,西藏共有国有科研机构33所,民营科研机构10所,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技示范园区4个,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5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科技孵化器1个。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规模、从业人员、研发能力、纳税额等不断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研究开发正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责编: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