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好鹅的标准,100%的原始饲养,90天或者更长时间的饲养周期,零添加喂养,远离致癌物,这四个方面是我们养殖基地所遵循的。”
2017年8月份,昌都市举行的“我的驻村故事”演讲比赛中,一名选手滔滔不绝地在台上说着,台下人窃窃私语“这哪儿是故事,怎么感觉像打广告……”
果不其然,他在最后结束的时候直接亮出了底牌:“我代表绕巴村养鹅基地在这里打个广告‘世界最高,当然,世界最好’”台下随即一片大笑。
比赛结束,这位选手虽然只得了优秀奖,但是他的鹅却在众人的笑声中打出了知名度。
这位选手就是昌都市审计局派驻拉根乡绕巴村工作队队长朱海龙。
带着对他这个人的好奇,我们沿着国道318线,跨过蜿蜒东流的冷曲河,来到了位于八宿县拉根乡绕巴村的高原生态养鹅基地。
刚下了车,一股浓烈的家禽粪便的味道扑面而来。朱海龙正站在村委会门口:结实壮硕的身材,中等个儿,皮肤比其他的汉族同志要黑,一双眸子炯炯有神,透着沉稳干练,说起话带些西北口音。
简单打了招呼,朱海龙带我们直奔养殖基地,入口正是我们下车点右侧。
他边带我们参观基地,边介绍“一只鹅从幼苗到出栏三个月左右,最适合做脱贫致富“短平快”项目。”
绕巴村养鹅基地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申请党建扶贫贷款、向派驻单位借款,以及整合县内各类资金等多种方式,筹集85万元资金,于去年4月份开始建设,5个月后投入使用的。初建面积8.7亩,今年为了扩大生产,又租了5亩地,目前共13亩多。
占地近7亩的放养场位于基地中心,鹅棚和综合楼、饲草基地环绕而建。明媚的高原阳光下,一羽羽鹅精神抖擞、昂首阔步地在放养场中踱着步,不时发出高亢的叫声。“去年进了2000只鹅苗,成活率达到了94%,只留了300多只作为蛋鹅,今年又进了2000只鹅,目前共有2300多只,等到8月份这批出栏,准备再进2000只”朱海龙说。
2000多只鹅此起彼伏地叫着,偌大的基地仿佛被这叫声给填满了,靠近鹅棚的一角有七八只叫得格外响亮,透着一种要昭告天下的骄傲。
“下蛋了,下蛋了”朱海龙大步上前一指,在草垫子上赫然有颗大大的蛋。朱海龙介绍说这蛋只能算一般,曾经最大的一颗足足有八两,有烟盒那么长。
“很多人问我鹅蛋为什么就卖得那么贵?”他捡起那似乎还冒着热气的蛋,像是解释地说“鹅蛋不但个头大,营养价值也高,像鸡一天能下两个蛋,鹅两三天才下一个,并且因为我们的饲草养殖和放养模式,让它完全没有腥味,口感很好。所以近一年来,仅鹅蛋的销售额就达到了4万多元。”
听到朱海龙说起绿色养殖,话题被转到了饲草上,他领我们到了一小块草地上,那里的植物长长的枝干上一朵朵紫色的小花正迎着阳光恣意开放。“这些是我们去年试种的”朱海龙说。
原来这美丽的植物就是来自俄罗斯的牧草,叫鲁美克斯,朱海龙看中了它耐寒耐冻、易种植、产量高,可以像韭菜一样,割一茬长一茬,而且具有增强抵抗力功效的特性。去年试种获得成功,年初就在温室大棚里育了苗,准备将它作为主要的饲草。
“那片地就是今年我们新租的那五亩地,三天前,刚把大棚里的饲草苗移栽过去。”朱海龙遥指放养场东面的一片地。
移栽后,还剩了一些的苗,朱海龙无偿分给老百姓种,他们可以选择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让基地回收,也可以留下来喂自家的牛。
“给牛喂过,牛吃了以后连树叶都不吃了,就光吃这一种料。”在基地打工的洛松拉姆靠着近水楼台的优势,去年要了些种子在自家的地里种过,今年又要来些种,她笑着说。
这片狭长的饲草地旁,十余名群众说说笑笑,干的热火朝天,有的人在用铁锹翻地,有的在用自制的工具推土,一片高低不平的地逐渐平整了起来。
“因为这个项目当年就促民增收,今年县里又给我们批了16万的产业项目,用来扩大规模,我们决定在去年建成的三座22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外,再建一座200多平方的鹅棚,为八月份就要进的第二批鹅苗做好准备。由于全部资金要用来购买建材,只能动员村民义务投劳”朱海龙说“昨天,村支部书记晓勇刚安排全村群众分组参加劳动,今天是第一天。”
能不能养活?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赚到钱?养鹅基地建设初期,村里很多群众都曾找村里表示过怀疑。村支部书记晓勇此时却看起来信心满满:“一年下来,老百姓已经看到了一些真真切切的实惠,这不,积极性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了,思想也有了大的转变,我们的工作自然就顺利得多。”
这些群众中正好有田地出租户之一的阿诺罗布,他告诉记者,他家有八分地租给基地,他心里盘算过,即使不分红,收取的租金和原来种植农作物的收入基本持平,却不用像以前那样辛劳的耕种。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群众工作渐入佳境、助民增收也初见成效,但前期投入中除了政府扶持资金外,还有50万的扶贫贷款,虽然是无息的,以目前的效益还能按时还上吗?
朱海龙连珠炮似的算了一笔细账:“群众的误工补贴、投劳工资、土地租金,还有农作物补偿金等共发了9.2万,40户村民每家买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总共8.7万元,进鹅苗花了将近4万块钱,饲料买了两次共20吨,投入了10万块钱,账上余额还有9万多……,有36000货款没有收回来,账上余额有十几万。”朱海龙成竹在胸。
的确,截至目前,绕巴村养鹅基地的鹅肉和蛋销售额已经达到37万,净利润在25万到26万之间,现有的2000只鹅苗即将出栏,预计销售额能达到40万以上,按计划还今年30万的贷款,完全不在话下。
“如果卖得好,我打算一次性还清,这样下一步的利润里就可以多给老百姓分些集体经济红利了。”朱海龙算完账,信心更足了。
挥手告别绕巴村,记者才猛然发现,和那场人们津津乐道的演讲比赛一样,一轮采访下来,只听朱海龙滔滔不绝讲的都只有他的养鹅经验、增收计划以及养鹅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对他的个人情况基本一无所涉。或许这就是他的本意,是他所希望的。那就这样吧,这篇报道就说说他的鹅,和那些鹅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让我们以这种方式尊重他这份执着的“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