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各县新闻>

丁青协麦:荒芜之地起新村

2014-03-13 14:03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19591019,昌都,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60年来,昌都各族人民满怀理想,奋扬激发;60年后,历史的积淀赋予了昌都神采与底蕴,历经岁月的洗礼,三江大地绽放出别样的美丽。

    本报自3月底开始,组织5组记者分批赴11县开展我们走过60栏目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围绕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这条主线,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解放60年来广袤的三江大地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辉煌发展成就。

    本报从本期开始,开辟《我们走过60年》专栏,迎接昌都解放60周年

    初春的高原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但走进丁青,一种都市的暖流、一种劲、一股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变了,变了,这些地方以前不是荒地吗?怎么一下子冒出了这么多新楼房呢?我们走过60专栏采访组一行进入丁青镇协雄乡协麦村时,大家都无法相信眼前的景象。

    历史的见证人、现年80岁的泽嘎仁青老人记忆犹新:旧西藏时的协麦村所在地人烟稀少,到处荒草萋萋,一片荒芜凄凉的景象。

    谁能料想到,这里竟会崛起一个美丽的村庄。

    1960年,丁青设立了协雄区,1988年改设协雄乡,辖协雄、协堆、夏拉、协麦、廊通5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协麦村就位于国道317沿线,是通往拉萨、青海等比邻地区的必经之路。协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架起了她腾飞的翅膀。随着丁青的大踏步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安居工程以后,昔日的协麦荒地上,乘着时日建起了一幢幢新式楼房。虽然日益崛起的新楼房仅仅只是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的一个缩影,但其点点滴滴无不见证着这块土地变化的奇迹,协麦新村的名字也当之无愧载到了丁青发展的史册。

古稀老人话变迁

    协麦变了,一排排样式别致的藏式楼房,一条条通达舒适的乡村道路,一张张洋溢着幸福和欢乐的笑脸……都一一写在泽嘎仁青老人的脸上,深深印刻在老人的心里。泽嘎仁青老人见证了协麦村沧桑巨变的历程。

    泽嘎仁青老人是协麦村人,无亲无故的他一直过着乞讨流浪的生活,是党和政府的关爱使他获得了新生。2004年协雄乡建立敬老院后,乡政府把泽嘎仁青安置到敬老院,从此老人得以安度晚年,彻底告别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

    走进敬老院,安装一新的一排排太阳能灶格外醒目,孤寡老人们正三五俩地坐在宽敞的院内,个个手里拿着转经筒和念珠,嘴里念诵着六字真言,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顿时让我们难以把他们现在祥和、悠闲、幸福的生活和曾经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联系在一起。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我们讲述着他们的变迁。以前没房住,吃不饱、穿不暖。如今我们这些无依无靠的人。在晚年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细心照顾,住上了这么漂亮、舒适的房子,过上了幸福愉快的生活……”泽嘎仁青老人言语之间满是感激。

    解放前,协麦村没有像样的房子,仅有的三户人家,住在极其简陋的窝棚里,过着乞讨流浪的生活。泽嘎仁青告诉记者,解放前,丁青的贵族各占一方乡一方村,一个叫噶热仓的贵族统管协雄一带。当时我是噶热仓的一个佣人,除了为他们种地、收割、放马外,还时常跟着噶热仓的大佣人到拉萨、云南、林芝甚至到尼泊尔当跑腿拉生意。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老人眼角不时泛起泪珠。有一年到尼泊尔跑腿的经历,老人至今仍历历在目,那年我跟随噶热仓大佣人一起去尼泊尔,整整走了9个月,一路上贵族的大佣人骑马,我们下等佣人只能艰难地徒步行走。晚上大佣人休息时,下等佣人还要放马。我当时负责照看10匹马,如果看管不好,就要挨大佣人的毒打,只有等马睡下了,我才敢打个盹,天亮了又要跟着队伍前行,一路上饥渴难耐、劳累不堪。现在想来,当时我的生活比马还不如。只有经历了那些岁月的人才会懂得,赶上了如今这样好时代的人是多么幸运。

    泽嘎仁青痛苦的诉说,使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在贵族家干活给你什么报酬?在旁的人忍不住问。他们还能给什么啊!我们那时病了没钱治,饿了没饭吃,还要遭受种种非人的折磨,哪像现在,乡里给我们发大米、面粉、酥油、牛肉,冬天有厚厚的棉服穿,夏天来了有凉爽的衬衣穿,不愁穿不愁吃的,日子比蜜还甜啊!老人很激动,一句句感谢共产党不停地挂在嘴上,深深打动了记者的心。          

    “在黑暗的旧社会里我们过的不是人的生活,旧社会就是人间地域,现在我们真的很幸福,新社会就是人间天堂。在旁的66岁老人永忠旦达也凑上来。在敬老院,像泽嘎仁青、永忠旦达一样享受幸福生活、安度晚年的人很多。协雄乡乡长拉姆介绍道, 现在他们一餐没有酥油、牛肉还不习惯呢!在采访接近尾声时泽嘎老人坚持要我们看看他的家,他说,以前他是两手空空的佣人、流浪者,没房住,现在却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而且乡政府还帮助添置了基本的生活用具。看到老人自豪地给我们展示他家的生活用品时,我们不由得被他的幸福感动了。现在我腿脚不灵了,很少去村里,但通过电视看到如今的协麦,我都很难辨认我原来的住处,协麦真的变美了、变大了、变富了,我很高兴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家乡如此大的变化!”    

从低保户到万元户

    在协麦新村,不少曾是身无分文的下等佣人、流浪者、低保户,如今却成了响当当的万元户。罗雅就是其中的一个。旧社会,罗雅和其他协麦村人一样忍受着贵族的奴役和辱骂。当时我起早贪黑地为贵族家干活,可连一口饭都吃不上,还经常挨毒打。一年的青稞收入交完税,就所剩无几。为了维持生计,只有到寺庙借青稞,借一斤要还三倍,所以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是共产党让我们穷苦人家翻身得解放,做了主人,分到了土地、分到了牛羊。经历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富裕。罗雅回忆道。

    罗雅的妻子9年前去世后,照看一家6个小孩的重担就落在了他一人肩上。罗雅一家的困难深深牵动着乡政府领导的心,按照政策将他列入低保户,保障了他们一家的生活。感谢党和政府,是党和政府让我挺直了脊梁,使我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罗雅很感激政府的帮助。如今,罗雅的儿女们长大了,个个忙于打工、挖虫草,老幺在县中学读书。生活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随着村里安居工程的实施,罗雅大胆借钱买了两辆二手东风车,让两个儿子跑运输、拉石料,三个女儿或打工或挖虫草,全家人一年收入不下10万元。2009年罗雅不仅将买货车的贷款还清,还花40万元新建起了一幢3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楼上住人,楼下出租,仅每月的出租费就有1200元。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在奔小康,曾经的佣人、低保户,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如今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文明新村惹人醉

    随着丁青的又好又快发展,诸如泽嘎仁青经历罗雅现象等等已屡见不鲜,致富路上的协麦人不忘创建文明村。他们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广开增收思路,谋取发展渠道,大踏步地向文明乡村迈进。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同步的,要想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一个重要的经济基础是发展,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解决出行难的问题,于是协麦人大胆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他们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人人参与、人人出力,共同修建了通往觉恩、沙贡、协雄、丁青等乡镇的村级公路,并踊跃出资出力兴修桥梁,使协麦通向富裕的道路更加通畅。

    同时,村两委班子也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收。他们针对丁青盛产虫草的优势,把虫草等名贵草药的采集作为协麦村群众增收的一项重要渠道。每年虫草采挖季节,两委班子主动为群众联系车辆,集中把群众送往虫草采挖地,为群众采挖虫草提供便利条件。村两委班子积极开展民族手工业和各项副业,根据手工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前景,帮助村里的铁匠、裁缝等具有一技之长的群众制定年度增收计划,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调动群众致富积极性。该村还充分发挥离县城近的地理优势,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劳务输出队和建设队,在农闲时,村两委班子帮助群众收集劳务信息,为群众打工、包工、增收谋渠道、找路子。2009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如今,协麦人的钱袋子鼓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协雄乡发展的领头新村。

文明之花遍地开,协麦新村惹人醉。历史上的协麦荒地如今变成了221户、1679人生生息息的新村,变成了人人向往居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令虽然已是四月,可高原的天空依然飘着雪花。在漫天飘雪的早晨,罗追西绕一家开始在协麦新村边上的空地上打起了地基,准备新修一幢二层藏式楼房。罗追西绕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原来住在偏远的牧场,现今举家搬到协麦,既可以找到更多的致富路,又方便孩子读书。正当我们离开协麦新村时,像罗追西绕一家一样搬到新村夯实地基、砌墙建新房的农家越来越多了,他们忙碌的身影在漫天的雪花中显得尤为亮丽,仿佛预示着协麦又一次腾飞的轨迹……

 

(昌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