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世界屋脊因“你”而改变 昌都解放60周年

2014-03-13 12:36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世界屋脊因“你”而改变

    ——献给西藏昌都解放60周年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拉巴次仁、边巴次仁

    60年前的10月,西藏昌都宣告解放,五星红旗第一次在世界屋脊升起;今天,我们踏着高原秋日灿烂的阳光走进藏东“三江”大地,领略着这里60年来的沧桑巨变。

    世界屋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美丽而富饶。然而,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藏族人民也未能幸免。1888年和1903年大英帝国两次入侵西藏;1949年帝国主义分裂分子唆使西藏上层势力制造了“驱汉”事件;不久又派出“亲善团”寻求外国势力支持“西藏独立”。

    藏东明珠——昌都已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高原新城,呈现出一派繁华美景(2009年3月13日摄)。新华社发

    考虑到西藏面临脱离祖国的现实危险,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战略决策——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做好进军西藏准备的同时,为使西藏人民免遭兵燹之苦,中央人民政府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和平解放事宜。遗憾的是,和谈未能实现。

    1950年10月6日,在金沙江边蓄势待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先遣部队,被迫实施了昌都战役。时任18军52师师长吴忠在回忆文章中说:“这是进军西藏所进行的唯一一次战役,也是我几十年军事生涯中所经历的最难忘的一次战役。”

    部队长途跋涉,最缺的是粮食,但上级命令“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在昌都战役中,18军155团3营机枪连的3名战士奉命去买糌粑,路上意外地拾到一只装满糌粑的牛皮口袋。战士们认为再饿也不能吃,便在原地等待失主。失主骑马飞奔而来,感激不尽。只见他走了很远,仍不时回头并伸出拇指高喊:“亚姆(藏语好的意思),亚姆!”

    现已退休的八宿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玛江村对记者说:“我11岁那年,解放军来到江达县,驻扎在岗托村中。白天,官兵们帮老百姓担水、劈柴、修补破旧房屋,向老百姓宣传党的政策,碰到听不懂的,官兵们就用手势比划。晚上官兵们睡在路边,下雪天顶多搭个简易帐篷,即使老百姓的柴火就堆在他们身边,他们也从未拿过。慢慢地,老百姓给官兵们送来柴火和青稞,官兵们总是给一些钱。”

    白玛江村今年71岁了,他记忆最深的是,当时家里很穷,有一天他饿得实在受不了了,跑到解放军驻地去抠铁锅上的锅巴吃,被一名战士发现。“他不但没打骂我,还给我一碗菜粥。看我穿得单薄且破烂,又给了我一件旧棉衣。”他说。

    “由于模范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解放军进藏后受到广大藏胞的热烈欢迎。”18军老干部魏克回忆说,昌都战役前,甲本(藏军营长)次成等5人骑马走了两天一夜,到昌都镇外迎接解放军。然后,他们拿着部队给的《进军西藏各项政策的布告》,一路张贴,一路宣传。部队到达昌都后为断炊发愁时,次成又给部队送来5头牦牛、20只羊。

    1950年10月19日,昌都正式宣告解放,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世界屋脊,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和西藏亲帝分裂主义势力的图谋,也促使西藏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急剧变化。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揭开了西藏历史新的一页。
 新西藏从这里迈出前进的第一步

    昌都解放后,创建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所现代学校、第一家医院、第一个邮政所……新西藏从这里迈出了前进的第一步。

    1951年4月16日,西藏自治区有了第一个邮局——昌都地区邮电局。1990年底,投资200余万元建成的昌都地区邮电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图为大楼营业厅内业务繁忙的景象。新华社发

    1995年4月28日,世界上最高的机场——西藏昌都邦达机场(海拔4334米)正式通航。这一成都至昌都航线的开通不但解决了两地之间山高路险的长途跋涉之苦,而且极大地改善了藏东地区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图为飞机停降邦达机场。新华社发

    1950年12月27日,昌都地区召开第一次各族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并通过“昌都地区创办学校发展藏族人民教育事业”的决议。18军派出李安宅、于式玉等两位留学归来的语言学教授,与当地爱国人士一起筹办昌都小学。1951年1月12日,昌都小学在一座破旧的城隍庙内开课了,这是西藏第一所现代学校,后更名为“昌都实验小学”。

    眼下走进昌都实验小学,只见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室、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设备一应俱全。60年来,这个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人才摇篮”的学校人才辈出,培育出现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向巴平措、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措等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以及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著名作曲家美郎多吉、著名歌唱家益西卓玛、第一代藏族飞行员洛嘎等佼佼者。

    今天,走进藏东“三江”大地,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紧紧地把昌都与外界连接在一起。然而在60年前,这里却是“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1950年伴随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号角的吹响,一条神奇的公路伸向雪域高原。

    时任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政治委员的穰明德回忆说,当时他们连一份翔实的地图也没有,更没有水文地质等资料。外国“权威人士”预言,中国人想在世界屋脊上修路注定要失败。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建设大军凭借双手,用钢钎、铁锤、铁镐和炸药开始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筑路,他们翻越了14座大山,跨过了10多条湍急河流,在深山峡谷间架起了230多座桥梁,修建涵洞2860多个,历时4个春秋。这是中华儿女创造的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在这条长达2250公里的公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长眠着一位烈士的英魂。

    西藏第一代邮递员——78岁的洛格回忆说,1951年昌都建立了西藏第一个邮政所,开辟了昌都至太昭(今工布江达境内)、德格、盐井、察隅的邮路。其中,昌都至太昭的1600多公里邮路要翻13座雪山,经过18座驿站,往返需要35天。“类乌齐宾达站至洛隆瓦科站之间有6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邮递员必须一天之内走完这条路,否则便可能冻死在雪山上。”他说。

    目前,昌都地区乡乡通邮路;藏东建制村的公路通达率为72.5%,彻底改变了人背畜驮的落后状况;1995年修复通航的邦达机场,开通有昌都至成都、拉萨的航线,使相对封闭的昌都与祖国各地紧密相连。

    昌都解放后,大批急需人才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鉴于缺医少药的状况,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派遣了卫生部昌都民族工作大队共108人进驻昌都。他们过索道、滑溜索、乘牛皮船,足迹遍及“三江”大地,诊治群众近27万人次,还帮助当地培养了180多名藏族初级卫生人员。

    1952年9月,西藏第一家医院——昌都地区人民医院诞生。如今,该院占地面积已达5.7万平方米,年门诊量为5万多人次,收治病人3000多人次。

    截至目前,昌都地区已经建成了中医、西医、藏医相结合,以昌都镇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各族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2004年实施的农牧区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已达100%,各级政府对农牧区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80元,仅2009年就为农牧民报销医疗费5000余万元。

    第一家银行、第一座气象站……27项“西藏第一”在藏东大地雨后春笋般地现身,推动着古老的雪域高原大步迈向现代文明。改革开放使康巴人如鱼得水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饱受封建农奴制压迫的西藏各族人民最懂党的恩情,他们将最美的歌声献给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2009年3月26日,昌都地区实验小学学生嘎松曲西(中)与同学们一起念课文。昌都地区多年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形成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华社发

    走进风景如画的藏东类乌齐县,很难想象这里的人们曾经深陷悲惨境地。“那时,我们全村10多户人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这是60年前的17岁少女泽旺拉姆对封建农奴制度的青春记忆。“我为领主家牧牛,不小心弄丢了3头牛,管家发现后用棍棒抽打我说‘用你的命换牛,一头也不值’。”现年77岁的泽旺拉姆说。

    与祖辈相比,泽旺拉姆是幸运的。她住进了“安居工程”为农牧民新盖的楼房,全家每年的现金收入达到三四万元。泽旺拉姆由衷地感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昌都地处川、藏、青、滇四省区接合部。居住在这里的藏族被称为“康巴人”,他们普遍身材高大魁梧,性格豪情四溢,曾经在世界屋脊上肩负着商品流通使命,改革开放让他们更是如鱼得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芒康县牧民嘎松凭借胆气,到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兜售虫草。如今,他已成为西藏最大的虫草商之一,资产超过千万元。

    洛邓是改革开放后芒康涌现的第一个运输专业户,近年来他利用盐井地区家家户户酿制红酒的习俗,聘请研究葡萄酒教学的高等院校——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与葡萄酒学专业的博士办起了葡萄酒厂,不仅获得国家QS认证,产品还供不应求。

    在“工匠之乡”卡若区柴维乡翁达岗村,60岁的斯朗格列一家五代人以制作唐卡、打制佛像和法器为生。现在,他的儿子创办了民族手工艺企业,大孙子传承了祖辈制作佛像和法器的手艺,而小孙子则传承了绘制唐卡的手艺。两个孙子不断在西藏及其毗邻的青海、四川等地施展手艺,他们制作的唐卡等作品已远销到日本、欧美等地,每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康巴人对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三江”大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不断拓展产业链条。目前在昌都,中国第二大铜矿玉龙铜矿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即将启动;华润雪花啤酒(西藏)有限公司的易拉罐生产线正式投产;独特的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已经成为香格里拉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昌都解放6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昌都地区行署专员吾金平措向新华社记者透露:未来5年到10年,昌都将着力打造“8小时城市旅游生活经济圈”,积极推进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建成藏东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做好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国家“西电东送”能源接续基地建设。

    “三江”大地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即将在世界屋脊上崛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