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光线、开阔的空间、整洁的环境,几十台缝纫机分成三列整齐排开,这是记者在八宿县民族工艺服装加工厂里看到的场景。
这座工厂的前身是总经理洛松群培于2012年创办的邦达镇合作社。五年时间里,他依靠各级政府的扶持和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合作社变成了集就业、培训、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服装加工厂,并且年产值达到300余万元,带动当地40多户贫困群众脱贫,用实际行动坚持他在创业之初树立的信念——“要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的人。”
创业:只为反哺社会
1975年出生的洛松群培曾经是一位职教班美术老师,在任教14年后,突然决定创业。“因为小时候家里非常困难,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所以现在,想要通过自己力量,争取帮到其他人,对社会有所回报。”他说。
于是,他开始四处筹集资金和寻找场地。首先向所有的亲戚、朋友和同事集,五千、一万、两万……有多少集多少,终于集到了5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交通部门得知他准备组建合作社,帮助贫困村民创业增收,主动给他们提供了邦达镇道班空置房间做厂房。合作社建了起来,他更忙碌了,每天奔波在往返各单位、各县去拉订单、跑业务的日子,
从第一笔做校服的订单获得肯定,做民族服装、做演出服……各种订单慢慢地多了起来,业务逐渐步入正轨。
2014年,八宿县工业园区落成。为了扩大规模,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在县领导的鼓励下,洛松群培落户到园区内,投资一百多万购买设备,在占地近6亩的厂区里,成立了民族服装加工厂。工厂的工人从最初的十几人,一下增加了几倍;业务从最初的单纯服装加工,开始加工配饰挂件、各类帐篷等;设备从最初的几台人工缝纫机,变成了几十台电动缝纫机同时工作。
今年已经年过花甲的庞秋,是厂里最老的员工,从成立合作社时就跟着洛松群培打工,现在已经是做衣服版的师傅了,包吃包住外每天有160元的工资,“自从在这里打工,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了,三年前还给家里买了一套新房子,我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他说。
“我们公司现在有47名员工,全部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2名残疾人,正式员工每天的工资在一百元以上,年人均收入可以达到5万元左右。”罗松群众自豪地告诉记者。
发展:必须要充当多面手
今年25岁的巴桑,眉清目秀、手脚麻利,却因为是聋哑人,又没有上过学,一直没有找到就业机会。经驻村工作队推荐,不久前她来到洛松群培的厂里学习技术。巴桑用手语跟我们交流时,洛松群培充当了“翻译”的角色,他告诉记者,因为他这里有不少像巴桑这样的学员,所以留心学了些简单的手语,以便教他们学习技术时容易沟通。
在样品展示间,我们看到各类成品五花八门,整齐摆放和挂在架子上,但细看都无一例外地针脚匀净,做工精细。这是洛松群培对工人制作产品的工艺要求,他经常会充当“质检员”的角色,不时对加工好的产品进行抽检。他说:“工厂的效益决定了发展程度,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对物品的质量也开始讲究了,只要我们把控好产品的质量,价格上也相应地有所提高。”
传统工艺最大的缺陷就是款式保守、穿着欠舒适。因此,美术功底深厚的洛松群培在注重品质的基础上,借着到成都、拉萨等大城市考察的机会,经常留心观察街上流行、时髦、别致的服装,回来后结合传统进行改良,亲自设计服装样式当好“设计师”。“和传统的板式衣服相比,改良后的衣服销售得好得多,一件改良后的藏式斜襟衬衣每件能卖到两百元。去年参加第二届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时带了一百多件参展,几天就销售一空了。”洛松群培颇有心得地说。
当然作为“绘画师”的本职并没有丢弃,洛松群培兴奋地介绍说,各式帐篷中,装饰了传统手绘图案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比没有图案的高出两到三倍。“现在制作帐篷,可以根据顾客喜好可以选用法轮、诺布美巴、瑞兽勤古、吉祥八宝、加四那吉、扎西泽吉等图案,价格可以卖到1.5万到7万之间,也是我们的主要销售收入之一,上半年已经做了八顶的订单。”
未来:要让更多的人加入
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洛松群培并不满足,他将目光投放到更远的市场,准备再拓展更多的业务,向乡亲们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多帮助几个家庭改善生活。
今年,洛松群培不但成功注册了“察瓦岗”商标,而且通过政府扶持和自筹资金,专门装修了专用厂房、购买了绘制商标用的新设备。
那是一座位于厂区东头、200多平米的房间,刚被铺上了强化地板,专门定制的60厘米宽、80厘米长的制作台上摆放着24台电脑绣花机,每台机子上的12个针头各对应着12种色号的线,正在静静地等待着操作人员的一声号令。洛松群培非常自信地说:“已经派技术人员到厂家去学习技术了,不久以后,只要我们能想得出来就没有做不出来的。”预计不久,消费者就能在市场上看到绣有我市第一个自主品牌的服装商品。
说起未来的工作计划,洛松群培踌躇满志。他刚去了制作哈达的基地——邛崃,做了为期15天的考察,为下一步开展制作哈达业务做好了准备。“目前全区只有拉萨有一家制作哈达的工厂,市里的哈达都是从青海运进来的。”对前景,洛松群培非常的乐观。“项目预计投资300万元,已经被列为市十三五重点产业扶贫基金项目,很有希望通过自治区审批。”
采访时,附近朱巴村的驻村工作队到这里来想送几个送村里的贫困户到这里学技术,洛松群培当即拍板表示同意接受试学。罗松群培说,能够接纳这么多的人在这里学技术,主要是工厂作为县里的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政府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里的每位学员每天都有人社部门划拨的80元培训金,其中包括40元住宿费、20元生活费外、20元补助。学成后政府还给每人送一台缝纫机和一把剪子。”
去年,洛松群培还得到了800万的政府贴息贷款,“现在的政策这么好,只要老百姓肯干肯努力,政府就会尽全力支持,但是在扶上马后,我们要尽量自己撒开蹄子,不能老是向政府张口伸手啊。”因此,洛松群培说在未来五年内,一定要把加工厂建设成集生产、研发、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工艺品和藏东民族特色服饰供应基地,至少带动帮扶当地47户建档立卡户,促进30多名群众就业。
从洛松群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市无数基层创业者孜孜以求和不屈不挠地向前行进,也看到了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无数群众不断改变贫困现状。相信五年后,当我市和全区、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时,他们仍会以更加向上的姿态继续前行引路。
洛松群培们,五年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