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14:17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出生的第二天,父母就抱着我到寺庙去登记,到8岁的时候,就被送到寺庙里去当扎巴(小喇嘛),在寺庙里做差役。”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现年67岁的林芝地区政协原副主席罗桑次仁仍禁不住感慨万千。 从寺庙里的扎巴,到获得人身自由,再到后来接受教育成长为一名党的干部,透过罗桑次仁的人生经历,记者再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生活的历史进程。 刚出生就成了奴隶 1942年,罗桑次仁刚出生的第二天,母亲就抱着他来到沙贡寺登记。“可以这样说,我一出生就成了奴隶”,罗桑次仁告诉记者,这是旧西藏时期昌都地区的一个强制性规定,凡农奴家庭出生的男孩第二天都必须到当地最大的寺庙登记报到,等到几岁的时候就得进入寺庙做苦工。沙贡寺是解放前昌都地区中等规模的一个寺庙,有僧人2000多名。8岁的时候,罗桑次仁就和当地其他农奴家庭孩子一样,来到沙贡寺做扎巴。 “一天到晚做的事情就是担水、劈柴、做饭,累得不行。那么小的年纪,难免有时候撑不住,但还是避免不了挨打受饿。”在追述这段历史的时候,罗桑次仁仍然心有余悸。 甩掉枷锁跟党走 1950年昌都解放战役打响。和当地群众一样,罗桑次仁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最初印象,来自当时的解放军第十八军。 “我们家下面有一个大草坝子,溃败藏军经过我们那里的时候,就驻扎在那。家家户户能够吃的东西全被他们搜走,门口的柴火也是随便抢。”藏军的这些做法虽然激起了大家的愤慨,但也是敢怒不敢言。 巧的是,当解放军十八军追剿顽抗判军的时候,也经过罗桑次仁的家门,也驻扎在同样的地方。“所不同的是,虽然家门口还有溃逃藏军没抢完的柴火,但他们就像没看到一样,只是捡地里的秸秆和旧报纸来生火取暖,没有帐篷,躺在湿地上,冷得发抖。”提起这支人民军队,罗桑次仁印象深刻。 “当时,溃败藏军逃跑的时候就一路造谣,说解放军要杀人,村里的大人都吓得跑到山上去了,留下我们这些小孩子。”罗桑次仁说,“但解放军非但没有杀人,反而将只有伤员才能吃到的米饭拿给没有人管的小孩子吃。” “在党的政策得到宣传的情况下,人们又都回来了,生活恢复了正常。但我后来被寺庙打了一百棍子后赶了出来,原因是当年我曾带领解放军在河里打鱼。”这一年,才15岁的罗桑次仁毅然下定决心一个人来到了当时的昌都分工委,自愿报名参加川藏公路的建设。 历经锤炼,成长为党的干部 1959年,在川藏公路建设前线奋斗了两年的罗桑次仁回到了家乡,进入卡若区的民主改革工作组,开始了民主改革的亲身实践。 “废除乌拉差役,烧掉旧契约,解放朗生,分土地、分房屋、分牲畜,老百姓欢欣鼓舞,真是普天同庆。”当再次回想起民主改革过程中这些历史性的画面,罗桑次仁感慨地说:“不要说做,这些以前从来都不敢想的事情,都是共产党领导下西藏新生的表现!” 民主改革后,罗桑次仁被选送到西藏公学(现西藏民族学院)学习。作为第一批接受教育的农奴之一,在西藏公学,罗桑次仁培养了基本的读写计算的能力。同样是在西藏公学,1962年,罗桑次仁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学成归来后,罗桑次仁调入西藏自治区筹委员会工作。而后来到林芝地区工作,分别任错高乡、仲莎乡党委书记,工布江达县县长,林芝地委秘书长和林芝地区政协副主席等职。 “如果在旧西藏,像我这个年纪早就死了,不说饿死,就是累都累死了。”谈起今天的幸福生活,亲身参与了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亲眼见证了西藏今昔巨变的罗桑次仁感慨良多:“现在实行安居工程,老百姓住的比干部职工都要宽都要舒服,出行都是以车代步,万元户、百万元户相继涌现,这在旧西藏,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责编:南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