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昌都市四招齐发构建脱贫攻坚“杀手锏”

2017-03-24 16:06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凝心聚力  狠抓脱贫
昌都市四招齐发构建脱贫攻坚“杀手锏”

    本报讯(深改办)2016年以来,昌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立足“整村推进、扶贫到户”总体目标,把服务保障精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任务,以精准的措施建队伍、强组织、聚人才、增合力,为推进全市精准脱贫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坚持基层导向,凝聚脱贫“大气场”。一是把乡镇干部作为精准脱贫主战场上的中坚力量,配强班子、建好队伍、优化力量。坚持“标准统一、底细清晰”,严格贫困户入档规范和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干部自身作用,以“摸穷因、明穷户、治穷根”为目标,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二是将基层扶贫、一线脱贫作为历练培养干部的重要平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将380名优秀后备干部选配到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乡(镇)进行锻炼,在提拔县级干部时优先考虑乡(镇)党委书记和具有乡(镇)工作经历的干部。三是制定了《昌都市脱贫攻坚年度考核办法(试行)》,对完成脱贫“摘帽”任务、成绩优异的优先提拔重用,对扶贫攻坚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的进行组织调整和问责,树立起“优秀者优先、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在全市上下形成了聚焦精准扶贫、合力攻坚决战的强大“气场”。
    发挥党建作用,建强脱贫“指挥部”。为进一步把脱贫攻坚和组织建设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始终坚持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口,强基固本抓党建,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紧紧围绕“强乡兴村固本工程、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和党建示范点标杆工程”三大工程抓组织建设。按照“八室一超市一广场”的标准,投资1.9亿元修建46个村居标准化活动场所,进一步增强村级活动场所凝聚力,全面落实村干部值班办公、民事代办、服务清单等制度,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重视村居“两委”核心力量建设,优选优派460名村级党员干部轮换组织“第一书记”,每年按照10%的比例,集中整顿转化一批班子不团结、致富能力不强、服务群众观念不坚定的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强化干部培训,培优脱贫“主力军”。为使学习教育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要求各级干部职工以“学”为出发点,以“做”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当好脱贫攻坚排头兵,牢固树立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坚定信念,以脱贫攻坚统揽农村工作,凝心聚力,苦干实干。紧紧围绕全市“五大养殖基地、七大种植基地”产业,通过远程教育、集中轮训、观摩考察、外派挂职等方式,对参与扶贫工作的县级、乡科级领导干部、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员和村居“两委”班子成员,有针对性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引领脱贫攻坚的能力。截至目前,共培训县处级干部324人次,科级及以下干部1977人次,村、社区干部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824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4人次,专业技术人员266人次;组成考察团赴区外先进县市和省外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城市规划、精准扶贫、项目建设、旅游开发、劳务市场等13批674人(次)。
    优化驻村帮扶,配强脱贫“指导员”。牢固树立“一名队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驻村工作队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典型就是一个标杆”精神,立足实际,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做熟悉农村情况的“知情人”,与群众肝胆相照的“贴心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热心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带政策“解惑”,带项目解“困”,带真情解“忧”。一是换优驻村队员。把选优派优驻村工作队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推手,整合包村部门、帮扶干部等力量,调兵遣将、排兵布阵,配齐配强驻村工作队伍。市、县强基办综合分析干部能力特长,将发展经济有思路、协调项目有实招、产业发展有经验的干部调整到贫困程度深的重点村驻村,圆满完成第五、六批驻村工作队轮换工作。二是下派技术骨干。充分利用部门技术人才资源,为贫困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截至目前,全市从农牧、科技、林业部门和各乡(镇)精选出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干部1000余人次,下沉到贫困村担任特色产业发展、农牧民专业协会技术骨干指导员,为群众增收脱贫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