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5 17:28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
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主要有三条:即青藏线(唐著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 。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
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
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
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
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条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
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白剑川协汛地维西出
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
色落、贤岛、崩于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
滇藏线接近。
茶叶具有化食、解毒、除暑、止渴的功能,是食肉的游牧地区百姓不可缺少的一种饮料,青藏高原等地的百姓,长期饮用,造成严重依赖的局面。马是中原地区农业耕作的重要工具,也是骑兵作战以发展的基础。中原地区的茶和边疆地区的马成为双方相互依赖的纽带。
茶马贸易在形成伊始就不仅仅是茶和马贸易一种形式,而是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诸如民间工艺、佛教经典和造像、科技成就,乃至思想观念,等等。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得到充实,成为内地农业经济与边疆游牧经济、中央政府民族地区的地方政权之间全方位交流的一个代名词。在历史上,中国境内的茶马贸易主要存在于中原地区与蒙古高原、中原地区与青藏高原之间,其中后者在历史上的影响更大更沉远。
沿着这条道路,人们会发现大自然独特的赋予、古人的梦想、历史的见证和智慧的足迹,缠绵的故事里边,有人们割舍不断的情怀,而雄浑大气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历史的沉积,更是人们对英雄的渴望和景仰,以及追求美好的强烈愿望,可以看到昌都的无穷魅力和腾飞的希望。
1 茶马古道的起源
中原与青藏高原地区之间的茶马贸易兴起于唐朝时期。公元641年文成公文公主进藏,带去在量的图书、生产生活用具、物种、工艺技术和工匠,其中应有茶叶和茶具。吐蕃人对茶叶化食疗疾的功效已有充分的认识,对内地的各种茶叶几乎了如指掌,道起来如数家珍。唐朝时期,唐蕃双方贸易往来的通道以青藏线为主。到了宋朝时期,由于与辽、金和西夏政权长期作战而急需战马,有力地推动了茶马贸易的开展,茶马贸易逐渐超过丝绸贸易而占据突出的位置,同时,宋朝与西夏在西北地区的争夺,也影响到青藏线的畅通,使川藏线的茶马贸易得以发展起来,如雅安名山和茶即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
2 古代,昌都与外地沟通的人畜小道,是人畜长期行走而自然形成的
在山间的羊肠小道行走是极为艰难的。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一书中,形容西藏交通状况时说,“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昌都地区内外的交通运输长期处于人背畜驮的原始状态。
3.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
具有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在征服了象雄和苏毗后,亲自率兵征服东方。唐仪凤至调露年期,吐蕃占领了滇西北广大地区,并在吉比顶设置了神川都督府,派一员大伦统领,在滇西北设立了16个军事据点,史称铁桥16域。昌都境内各宗(县)都有人畜小道相通,山区过河路涧有溜索桥,少数江河上还架有石木结构分层向前延伸的悬臂桥和铁索吊桥。据传说,噶举派僧人汤东杰布在15世纪曾建造58座铁索桥和60座木桥。昌都索曲铁索桥就是其中的一座。过去,昌都境内以溜索桥、溜筒桥和伸臂桥数量最多。
4 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吐蕃把比较发达的高原畜牧业、水利、冶炼技术传入中甸和滇西北地区,而南昭的传统工艺和茶叶为吐人所喜爱,神川铁桥成为畜产品和茶叶交易的枢纽,形成“茶马互市”、“绢马交易”的肇端。隋唐时,驿道交通进一步发展,从长安经兴元、利州(今广元)、剑州(剑阁)、成都、彭州的驿道可通昌都;唐蕃通婚后,从四川经昌都至吐蕃的驿道有:“西山路”、“灵关路”、“和川路”三条。
5 宋代,“关隘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据史书记载,唐时藏人就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宋代,“茶马互市”成为藏汉民间交往的主要贸易方式。“茶马古道”有川、滇两条,一是四川雅安产的砖茶(茯茶),以康定为集散地,马帮由此上路,经甘孜、昌都到拉萨,转运西藏各地:二是云南版纳、思茅产的砣茶(碗茶),以大理为集散中心,商队由此经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芒康、左贡、邦达、察雅、昌都、林芝、工布江达、拉萨、再转运江孜、日喀则、阿里等地。
6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据《汉藏史集》记载,从汉藏交界处起到萨迦以下,共设置27个大驿站,仅朵甘思宣慰司(下辖今青海玉树、甘孜州北部、昌都地区北部、那曲地区北部等)下就设立交桥个大站。驿站是接待和迎送萨迦的帝师、本钦以及蒙古的西藏的使者们的机构。各大站负责的区域内又设若干小站。各小站间的距离,大约为骑马一天的路程。大站几千户,小站几百户。各站户以乌拉差形式确保驿站的供应和应差。
7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占据中甸,滇商每年从丽江、鹤庆、大理、普洱运来茶、糖、铜器、粮食、副食品到中甸、康南、江卡、盐井等地销售,又从这些地区运出羊毛、酥油、藏香、氆氇和虫草、麝香等山货药材,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明成主永乐五年(1407),下令藏区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和国师率川藏各族合力恢复驿站,并开辟雅州(今雅州)乌恩藏驿站,使中原通往乌恩藏的驿道保持在南北两条。无论南道北道,昌都都是必经之地。当时昌都重要驿站有朵甘、灵藏、笼答、上下邛部等。
8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西藏地方政府要求在中甸互市,得到清朝皇帝的批准,中甸正式立市,商号、喇嘛藏商、古宗驮队相继出现,矿业、手工业在中甸得到发展,外来客商不断增多,中甸成为滇藏贸易的主要商场和商品集散地。清朝对驿站规模、人户多寡、住宿情况、地理环境进行造册登记,还增辟了西宁经玉树、昌都至拉萨的入藏驿道。《清史稿》记载,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为驱逐准噶尔军入侵,清王朝派兵进藏,修建和改善了康定至拉萨的驿道。1910年,驻藏大臣联豫派藏汉官员查看拉萨至昌都道路情况,并报告清王朝请将这条路修成“宽一丈五,能通牛车两辆为度”,但清王朝无力实施。咸丰、同治年间,因为战乱,商道阻塞,清未民国初又有恢复。
9 清未民初,茶商大增
商人除藏族外,还有汉族,纳西族等,商人将茶叶、食盐、布匹等运进西藏,再将藏区的兽皮、药材等土特产品运往川、滇两省。在藏区往返运货,须雇请人力背运和牦牛驮运,横渡江激流只有靠和牛皮船。
10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1942年日军入侵缅甸以后,当时中国唯一的陆上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截断。因此,从丽江经西藏再转道至印度的茶马古道,便成为抗日战争中后期我国大西南的国际商业通道,一时间沿途商号林立,马邦云集。滇藏运输线上驮运货物的马邦,每年达一万多匹,每年双程运量一千多吨,贸易总值近一千余万元。
11。 1950年前的昌都被作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要关和历史名城,在西藏与内地的茶马贸易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滇藏线、川藏线和青藏线康区段的咽喉和纽带,西藏东部的门户。自古以来就在交通上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到1950年昌都解放前,作为藏东商贸中心的昌都,主要的交通通道有:
★昌都西行,经恩达、洛隆、硕扳多、边坝、嘉黎等地至拉萨;
★昌都西行,经恩达、类乌齐、丁青、索县,横穿三十九族地区(原名霍尔波三十九族,是蒙古人的三十九个部落)至那曲;由丁青、尺牍折向西南经比如、嘉黎至拉萨;
★昌都西行,经恩达、洛隆、硕扳多折向南,进入波密地区,经林芝、米林至拉萨;
★昌都北行,经恩达、类乌齐、青海囊谦至玉树;
★昌都南行,经吉塘、邦达、左贡、芒康、盐井、至云南德钦;至八宿折南可到察隅;由芒康折东可至四川巴塘;
★昌都南行,经牟拉(山)至察雅;经察雅可至芒康竹巴笼,再经巴塘至康定;
★昌都东行,经妥坝、德格至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