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7 15:54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
9月27日上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七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围绕“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 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作报告。
主持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李秀宝
李秀宝:同志们,为落实中央首长有关指示精神,深入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实践和推进实现中国梦继续做实,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今年下半年连续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今天是系列报告会的第七场报告,我们很高兴的请到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李斌同志,为大家作“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报告。参加今天报告会的有在京党政机关部,中央企业负责人和高校师生共800人,下面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李斌同志给我们作报告。
李斌:同志们,上午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民族梦、国家梦最终要落脚到人民的梦上,着眼点是为人民谋幸福。健康是幸福的起点,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守护全国13亿多人的健康,是卫生计生工作的神圣职责。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在新时期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快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指出,“人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根据系列报告会的主题,今天我主要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以全民健康来促进全面小康,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健康支撑。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一是深化医改,努力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二是预防为主,努力提升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三是讲一下齐抓共建,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卫生计生事业格局。
一、深化医改,努力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把维护全体人民健康作为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已经彻底地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最常用的有3个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一倍还多。孕产妇死亡率从建国初的1500/10万下降到2012年的24.5/10万,婴儿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00‰下降到2012年的10.3‰,后两个指标我们中国是提前完成了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所以这些指标就综合的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大大提高了。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需求,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对人民健康的影响更加严峻。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以及社会因素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饮水安全、职业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我国面临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双重负担,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居民主要的疾病负担。二是卫生计生资源配置等体制机制问题更加凸显。卫生计生资源总量和优质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亟待提高,资源配置、居民健康水平在城乡、地区和人群方面还存在显著差异。三是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更加紧迫,比如群众的大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等等。
2009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重点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方面做文章,大力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居民都能公平地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目前,深化医改已经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医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向改革要红利,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
刚才讲到我们医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基本,通过这四年多的改革,我们强化了保基本这些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网。这是一个基本。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分别覆盖了城乡的就业人口和城镇的居民,到2012年底,基本医保的参保人数超过了13.4亿人,我们去年总人口是13.6亿,几乎是全民覆盖。所以就这一条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高度赞赏中国政府这一伟大成就,认为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95%的人口,织起世界上最大的一张基本医疗保障网,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真正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件事情。这些年来为支持这个医疗保障网的建设,中国政府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从2009年到2012年各级财政在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支出达到了11000多亿,占整个卫生支出的49%,到去年前年每年的支出都超过了50%,也就是说我们财政在卫生方面的支出,在相当大的部分上是支持了这个保障网的建设。
就拿新农合来说,我们现在有8亿多人农民参加了新农合,运行十年,参合率达到了98.3%,筹资额从2003年的40亿增加到2012年的2484亿,政府补助标准从最初的人均30元提高到今年的人均280元。
这是什么一个概念呢,当初启动新农合的时候,我们的口号叫做“只要缴费30元,保你看病看一年”,通过不懈的努力,通过精打细算,精细化的管理,现在我们这个报销比例在政策范围内都可以报到75%了。
所以我们到基层调研的时候特别到农村,广大农民发出肺腑之言,他们说,在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一,农业税取消了。第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5%左右,切实减轻了农村居民看病负担,改变了贫困农民小病拖、大病扛的状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大大减少。
我到基层调研时,切身感受到新农合制度在农村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欢迎。在贫困地区农村,如果某个孩子不幸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白血病,那么动辄高达数万、数十万元的医疗费对患儿家庭来说是“天文数字”,很可能压垮这个家庭。参加了新农合,看病负担可以大大减轻。目前,我们已将包括儿童先心病、白血病、终末期肾病、肺癌、宫颈癌等20种疾病纳入农村重大疾病保障试点,新农合为这些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
“十二五”期间,我们还要加快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促进均等化、广覆盖,大中城市要解决好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逐步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完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全面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试点,建立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减轻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这是第一个保基本,建立医疗保障制度。
(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指的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的需求,公众可以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由国家来组织专家遴选并且制定基本药物的目录,通过集中招标采购,及时的将这些基本药物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这些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医生看病优先开基本药物,政府对使用基本药物给予一定的扶持。基本药物目录每3年调整一次。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和中药饮片3部分,共520个品种,常见的青霉素等西药、板蓝根颗粒等中药都在目录里。基本药物遴选是有明确原则的,就是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能够基本保障临床的首选。
从2009年实行基本药物以来,优化了医药资源配置,保障了群众基本用药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克服浪费,广大群众也得到了实惠。主要表现为“一降一升”:“一降”就是基本药物在基层都实行了零差率的销售,这样使得销售价格平均下降30%;“一升”就是基本药物已经全部纳入了医保的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所以大家看病上医院可以主动的提出,首选基本药物,这样大家又能看好病,又能少花钱。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它的使用范围,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能力,加强药品质量监管,让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放心。在基本药物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说有些价格很便宜的基本药物招标以后有的厂家就不愿意生产了,包括一些儿童用药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正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使得人民群众能够用得上这样一些药,能够保证供应,这是第二个基本。
(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场所,也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战场。这几年,我们在医改方面主要是推进了这样一些方面的改革。
一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深化医改以来,在17个国家级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同时也在全国300多个县进行了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这项改革正在推进的过程中,正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要抓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没改之前的制度,国家规定的或者允许这些医院可以在药品进价的基础上加上10%到15%来销售,这就形成了一块收入,或者说叫做一个纯利润的收入,通过这一块来补偿医院的运行,所以达到俗称以药补医,这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重要作用,是医疗服务获得的补偿的重要渠道,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以药补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药品过度使用,容易导致大检查、大处方,扭曲医务人员行为,增加患者负担。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加大财政投入、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措施相配套,对公立医院进行多渠道补偿。
各地在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比方说北京像有几个医院,像友谊医院,也在这个方面试点,取消了以药补医,把医事服务费提高了,所以这样患者满意,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医院的总体收益也有所上升。
第二件事是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对公立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围绕合理划分政府与医院管理者责权、完善院长选任标准、建立健全对院长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还要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机制。积极完善编制管理办法,探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制度。同时,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应该有的权责要放到医院去,所以我们说医院是真正的法人实体,他应该有在用人方面,在管理方面,在工薪收入的分配方面,他的自主权,这是要建立现代医院的管理制度。
第三件事是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政府是公立医院的出资人,必须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履行好出资人职责,使公立医院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需求和城镇化进程相适应。所以在编制了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到底你需要多少医疗资源,哪些方面是公立医院来提供,哪些方面由社会资本来提供,这很重要。所以要明确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类别、数量、规模、布局、结构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而且要落实好财政的补助政策,控制好医药费用增长。这都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的职责。
第四件事要搞好监管。公立医院改革,行业监管一定要加强,要依法依规,监督公立医院包括非公立医院,包括全行业的医疗机构的运行。这就是刚才我说到公立医院的改革,很关键的要做这么四件事。
现在公立医院的改革将向纵深推进,从步骤上来说,就是要以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为重点,因为县级公立医院他覆盖了得有9亿人,8亿多农民,再加上生活在县城的这些人口大约9亿人,如果把县级公立医院作为重点,用两三年的时间全面改到位,这样9亿人的看病问题就稳住了。同时对城市公立医院也要进一步的推进综合改革,所以公立医院的改革一定是综合性的,某一项改革单兵突进很难取得效果,所以我们说医改的步骤看来,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城市梯次推进这么一个路径。
二是建立分级诊疗机制,优化就医秩序。一定要建立分级诊疗的机制,这是解决看病难最重要的措施,那么就要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共建共享,努力构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使用。提出两个目标,叫做“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治疗在医院,康复回社区”,调查显示,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次均门诊费用仅为三级医院的36%,报销比例高,对于缓解看病贵非常有效。2012年我国医院平均住院日是10天,三级医院11.4天(法国只有5.2天)。
如果能把术前的检查、准备和术后康复放到社区,如果把三甲医院平均住院日缩短一半左右,那就能多收一倍的病人,相当于把全国的三甲医院数量扩大了一倍,将大大缓解看病难问题。
三是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从2011年开始,我们在全国连续开展了“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把护士时间还给病人等。通过这样一些措施,城市大医院“三长一短”毛病就有所缓解,比如说候诊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但是确实是我们的优质资源还是少,你像北京儿童医院大家也看到了电视片,排队的不多了,现在优质服务资源,特别是医疗方面,医院挂号还是紧缺的资源,所以我们下决心还是要通过不断的解决好这个问题,采取措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方面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项措施是推广临床路径,针对一个疾病,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治疗程序,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目前已经制定了43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至少有343万个病例入组临床路径管理。这个也是国际的惯例。
第二项措施是开展抗菌素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滥用抗菌药物是社会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七大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通过专项整治,大多数医院抗菌药物品种达到了限定范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也在明显下降。今年我们委开展“健康中国行——合理用药”主题活动,就是要让大家怎么能够合理用药,规范用药行为。
第三项措施是改善诊疗服务环境。改善医疗,包括卫生环境,治安环境,设施环境,确保大家能够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环境。
四是加强行业综合监督管理。这项工作直接涉及卫生计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需要强化政府全行业监管,在法制先行、规划先行的基础上,改革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加大执法力度。我们今年新组建卫生计生委以后,进一步强化了这项工作。近期针对非法行医、违法医疗广告、医疗废物处置、院前急救、血液安全、放射诊疗以及饮用水卫生等等要连续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和督导检查。今天下午要开会动员整顿医疗卫生秩序,医疗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行为,大家反映的有些黑诊所,有些打着这个大师,那个旗号来进行非法行医,对这些行为,群众反映非常强烈,坑人不浅,所以要坚决整治和打击。同时,深入开展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专项整治,力求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整顿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公共卫生是关系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的健康,一个重要问题。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也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增强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一个重大的举措。2009年以来,国家根据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面向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2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这12类大体上包括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费的预防接种,传染病的防治,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和重症的精神疾病的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等等,可以说对危害人民群众健康一些重大的因素都进行了干预。5年来,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从当初的每个人15元提高到了30元,已经累计投入743.9亿元,惠及亿万群众。
比方说,我们给15岁以下的人群补种了乙肝疫苗,大家知道乙肝我们过去中国发病率也是比较多的,比较高的。通过这项措施以后,我们现在也为6800多万人的孩子补种了疫苗,就实现了5岁以下人群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降到2%以上的目标,这一下子就加速了我们乙肝的控制进程,为甩掉乙肝病例多,人家说我们是乙肝大国,甩掉这个帽子做了基础性的研究,我们想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把这个问题做好。
从2005年到2012年我们解决了3.53亿农村居民和2400万学生的问题,2009年起全国农村妇女全部实现免费住院分娩,3年累计补助农村孕产妇2700多万人,这在全世界都是个创举,也做了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我们孕产妇死亡率快速下降。
同时还开展了“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已经做了438多万例手术,也使得失明多年的患者重见光明,各种传染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时为流动人口主动的提供公共卫生,现在儿童的免疫注册疫苗无论是户籍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免费享受这项服务,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36亿,特别是年轻的这一代流动人口,他们出于青春期,婚育期,都存在特殊的保健需求和健康问题。我们将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
(五)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面向基层,是卫生工作基本方针之一;从2009年到2011年,中央就向农村投资430亿元,支持了2200多所县级医院,包括中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5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16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并且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使这些贫困地区有了标准的卫生室,乡村卫生院配备了流动卫生服务车,所以过去村医看病,那么依靠的就是“老三件”——体温计、血压表和听诊器,现在这种情况大有改观。同时中央还投入了41.5亿元,支持近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个服务能力全国大概是个什么盘子呢,就是全国的医疗机构已经发展到95.4万个,其中医院2.2万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8万个。这就覆盖了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国家省、市、县、乡、村网络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镇有卫生院、每个街道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3.8张。城市住户大体上15分钟左右可以到医疗机构,这样基层网络的比例从2003年的80.7%提高到2011年的83.3%,农村地区从75.6%提高到80.8%。
我们要照顾到偏远地方基层网点的建设,让人民群众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能够及时的看上病。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解决基层人才短缺、技术薄弱的突出问题。政府在财政资金、人员编制上给予保障,按照绩效科学、待遇从优、合理流动、获得尊重的导向,引导优秀人才到基层执业;今年就要实施面向基层的特岗医生计划,就是在边远的地方,缺医生的地方,通过地方各级财政拿一部分资金来吸引我们大中专毕业生,我们城市里面的医务人员下到基层去做全科医生,也实施了对口支援,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为受援地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队伍。
(六)发挥中医药维护人民健康的独特作用。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简、便、验、廉”,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方面都独具特色和优势,所以现在都广受群众的欢迎,那么中医讲究“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未病”,是未来的“未”有本事的医师能够治未病,提前预防,所以近年来,国家开展了“治未病”的健康工程,制定了12项中医养生保健的技术规范,加强研究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健康状态干预技术方法,打造一套更完整的“治未病”体系和方法。而且中医药在防治非典、艾滋病等新发重大传染病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国家一直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将中医药融入到卫生计生工作全局中,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前,7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6%的乡镇卫生院、58%的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我们要推进和强化中医药的发展国家战略,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核心,着力建立和完善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机制,积极推动中医药服务市场和中药监管。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使中医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在援外医疗过程中,发挥中医走出去的特色,所以在很多非洲国家我们都有医疗队,还有其他国家遇到一些疑难杂症的时候往往跟我们求援,希望我们能够有中医帮助解决,解决了真见效,特别是包括一些慢性病等等,整个人的调理等等,这方面的工作还是挺见效的。
(七)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投资于健康”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公共支出的优先领域。我们说在保基本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有多样化的,多元化的需求,通过什么来满足呢,不可能由政府,由公立医院包揽天下,那就通过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健康服务业它也保证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和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所以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和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一是要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依法依规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同时要落实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在政策上平等的待遇问题。
二是要壮大健康服务人才队伍,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等从业人员。
三是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国际上走到哪个国家你问,很多人都有一份商业保险,这是很普遍的健康险,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要大力发展健康险,使我们面向全民的“健康网”能够更加牢固。
四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老年人口总量在全世界也是第一位的,所以这么大的老龄人口,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是大量的,对于长期照顾,长期服务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所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等养老机构转诊与合作机制,让老年人可以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看病就医,同时实现“老有所养”和“病有所医”的需求。
我到一个农村,我看投资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就很有头脑,这个人他就把他办的养老院放在了村卫生室一墙之隔,我说你为什么离它这么近,他说这些老年人看病方便,我们鼓励这种方式,所以要把康复机构,老年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怎么能够进一步的密切起来。
(八)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水平。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视察远程医疗系统时指出:“用信息化系统提高医疗水平,叫如虎添翼”。加快推进国家级卫生计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服务应用,对于提高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利用信息化发展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将公立医院的优质资源延伸,打破时空、人员方面的限制,开展疾病诊疗、手术指导、医学监控、技术培训等,搭起了一座在大医院与基层之间的桥梁。让老百姓在基层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免费会诊服务,这对于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解决当地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明显效果。
我到吕梁山区,这是全国贫困成片的地区,到他们的县医院,他打开远程医学系统,就和北京的医生同时讨论这个病例,我到中日友好医院他和海拉尔医院,这是我们边陲的一所医院,他们之间通过视频,而且他这个视频还比较高级的是3D的,是立体的,做一个眼睛的手术,就非常地清晰,就像在现场一样,所以效果还是很好的,你比方说新疆,新疆大家知道地域很广阔,人口又比较疏散,那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个远程医学中心,他每天的远程会诊平均要达到60例,总会诊近4万例,所以直接给群众节省了住院的费用3亿多元,就使得优质的医疗资源能够辐射到天山南北。我们鼓励要加快建设这种远程服务的资源,我们现在有一个对口资源的网络,大医院都和基层的医院有一个对口支援的关系,如果远程医疗系统全面建立起来了,我们相信看病难的问题就会明显的有所缓解,大家就能够留在基层放心的看病。
利用信息化加强医疗行为科学管理,可以有效监督和规范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行为,在技术上为防止药品商业贿赂、避免过度医疗建立起一道防火墙。我在大连的一所医院看到了他们的系统,这个系统它设置了若干个限制,比方说哪一个药,哪个医生一个劲的开,出现异常,他马上就知道了,哪一个很贵的药,特殊用途很贵的药,这个软件就设计了必须请三位医生共同来同意,三个医生共同签字。
所以大处方无谓的检查,甚至出现有一些不良行为,通过这个技术上的防火墙,使他能够不能为,不敢为,为了以后就被发现了,拿出来公示,严重的就要受到处分。
利用信息化普及居民健康卡,实现健康信息的互通。居民健康卡基于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立起来了大家也方便。预计到2015年,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将达到7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能够达到40%以上,所以居民的这张健康卡将为维护居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通过深化医改,通过这些配套的措施八大措施,努力让人民群众看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二、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
健康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有个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所以呵护人民的健康也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办好医疗服务,最终的还是尽量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主要做好预防工作:
(一)做好重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防控。传染病防治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200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抗击“非典”重大胜利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强了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是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颁布了十部部门的规章。二是防治体系基本建立,逐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传染病监督体系。我们常说的CDC这是疾病的控制体系。三是全面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基层医院发现病例报告到中国疾控中心的时间从5天缩短到不足1天,速度大大加快了,推出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一些重要的政策和措施,比如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四免一关怀”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扩大六加强”,既控制传染源,又关爱病人,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希望。四是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疫情信息公开制度、联防联控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国际交流机制。五是加强防治保障措施,科研水平也有了飞跃性的提高。所以说过去的10年,是传染病防治投入力度最大、整体防控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
在传统传染病防治方面,我们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007年率先在全球消除丝虫病,2012年成功消除新生儿破伤风。艾滋病、血吸虫病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实现了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大灾之后无大疫”。
新发传染病防治方面,现代化交通条件和生活方式下,某些新发传染病和境外传入疾病的威胁增大,疾病的传播速度也加快了,比方说现在在中东的病毒,呼吸道的病毒,我们就要加大防范力度,因为每年我们都有一些穆斯林群众去朝觐,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把工作做到前面,怎么每个人怎么预防,随队的医生带队的都要提前进行培训,要防止病毒侵入,我们有些传感并像疟疾有的就是境外输入,所以我们的边境方面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任务也是很重的。对此我们一直保持高度警惕,有效应对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
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通力合作、科学应对、公开透明,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也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在世卫生大会期间,让我们介绍疫情防控情况和做法,与会各方认为我国政府应对准备充分,反应迅速、有效、专业,用他们的话讲就是堪称典范。
现在居民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居民主要的疾病负担,你像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等,所以2010年有一个统计,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三种病在城镇居民死因中占比高达67.44%。这三种病不是传染病,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直接医疗费用是非常多的,所以说我们说成为双重负担的挑战,导致这些慢性病的原因很复杂,但生活方式不科学、不健康无疑是重要原因。
所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提出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最好不要摄入超过25克食用油,我们目前人均远超这个数字。另外热量摄入过高,运动不够,容易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等一系列慢性病。
慢性病的防控工作,我们提出了以三个“四”为重点,就是针对四种主要慢性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四种主要生物危险因素: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胆固醇升高和超重肥胖;四种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吸烟、不健康饮食、缺少体力活动和过量饮酒。慢性病的防控光靠医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每一个人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里也号召大家一起管住嘴,迈开腿,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烟限糖,心态平衡,带着健康的身体实现人生的梦想。
(二)积极稳妥应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肩负着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各种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使命。无论发生什么突发事件,一般都会有人员伤亡,都需要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参与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等,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面、扎实、专业、高效地做好卫生应急工作,连续经受住了非典、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地震、甲型流感等一系列重大疫情和重大灾害的实战考验,同志们一旦有疫情、或者险情出现的时候,我们广大医务人员是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争分夺秒、救死扶伤,所以在灾区人民群众常说这句话,“看到了绿军装和白大衣,我们就放心了”,解放军上去,医务人员上去,受灾群众有救了,同时卫生应急工作也保障了一些重大活动成功的举办,像奥运会、世博会等等,有力地保障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卫生应急队伍是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的人民群众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是一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战略常备军。
前天刚刚举行了全国的卫生应急演练,通过模拟地质灾害以及次生的化学泄露,核事故,传染病爆发等多种情况开展多科目的应急演练,通过这个真枪实弹的演练,效果比较好,同时我们要加强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卫生应急是一项实践性很强、发展也很快的工作。需要不断摸索经验,把好的经验转化成长效工作机制和规范,实现科学发展。近期,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信息是卫生应急的魂,指挥决策系统是中枢神经,只有神经系统健全,才能信息灵敏,指挥协调有力。二是加强卫生应急现场处置队伍建设,现场处置队伍卫生应急队伍的“尖刀班”。我委在全国按区域规划设置了35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2014年全部完成验收。各地也在积极推进现场处置队伍建设。比如说综合救援队伍在四川地震发生的时候,马上就近成都的队伍,重庆的队伍,陕西的队伍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马上就可以出动,现在大家的装备很好了,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救援单元,同时我们全国部队也建立很多这方面应急的队伍,所以部队的救援力量在灾害出现的时候,也是最得力的冲锋在前的一支卫生应急队伍。同时抓好基层卫生应急机制建设。有效提升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四是加强队伍的日常建设和管理,长期有效保持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救治基地和指定医院的建设和管理,为卫生应急提供强大和可靠的大后方。
(三)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目前全国残疾人口近8300万,其中有一部分出生缺陷导致的。这些出生缺陷有的是可以早期发现,可以采取措施预防的,2010年起,我委与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累计已为1900多万名农村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今年就可以覆盖到全国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内容包括优生健康教育、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等,比如神经管缺陷是一种严重的畸形疾病,孕妇服用叶酸可以使发生率降低70%。有2356万名农村生育妇女免费服用了叶酸,2011年全国神经管缺陷发生率下降速率为21.4%,没搞这个项目之前呢,2000-2009年全国年均6.6%的下降速率,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受到了广大孕产妇的欢迎,同时还要加强科研攻关,重点开发高效无创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等,为实现“出生缺陷率低于3%”的目标提供科学保障。
(四)做好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和风险监测。李克强总理说过,“食品安全大于天,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的职责是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依法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标准,负责食品、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新原料、新品种的安全性审查。通俗一点讲,有两项,一是判断食品和添加剂等产品达到什么标准吃下去是安全的。二是监测市场上现有的食品会不会给群众健康带来安全上的损害。
大家吃到嘴里的食品,往往经过一个漫长的,从农业到工业的加工链条,“零风险”是不可能的,安全监管的任务就是要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至于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关于标准,媒体和公众有两个比较集中的疑问,一个疑问是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定得是不是太低了?其实,我国作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成员国,很多食品安全标准是有国际法典作为参照的,与发达国家的相比也大同小异。标准制定充分考虑到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和身体特质,经过严格的科学测算,按照标准生产的食品对大家健康是安全的。
比如说,瘦肉精可以提高猪的瘦肉率,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是合法的,但是我国严格禁用,因为美国基本是大规模饲养场,投药的时间和用量有严格的控制,能够使瘦肉精在上市之前就被猪自身代谢掉。我国多是散养,一旦放开使用,农户就可能超量使用造成残留,加上中国人喜欢吃内脏,这又是瘦肉精蓄积比较多的部位,很容易造成危害。
所以有些标准还是从我们国家居民的饮食、结构、习惯、特点,包括身体特质来制定的,现在我们这个标准还有完善的地方,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现在有的同志也有这个疑问,说一出问题了,你们这标准是不是缺失,是不是混乱?这个要两方面看,一方面有的时候标准制定可能是不完善,另一方面,我们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多数不出在按照食品安全标准生产的正规企业,而是由于违法犯罪分子见利忘义,往食品里面添加了根本不应该出现在食品里的东西,比如说三聚氰胺,所以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如果把成千上万种有毒有害物质都事前纳入食品安全标准是不现实的。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明确检测手法、限量值,更要对违法添加的责任人予以严厉打击,形成威慑力。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的概念,此前标准有5000多种,出自十多个部门,《食品安全法》明确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清理和制修订。目前,已经公布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使用等30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覆盖了各类食品中涉及健康危害的数千项指标,基本形成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总的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越来越规范和完善。今年年底前,要完成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清理工作,已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及时废止相应的地方标准。
关于国家标准如何发挥导向性作用的问题,也是我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标准体现的是底线原则,就好像一把横放的尺子,为产品设置了一个底线,底线以上达标,以下不达标,不达标的不准进入市场。底线原则虽然为人民健康负责,但我们还是要想到怎么能够鼓励企业提高食品质量的水平,所以我们今后要有这样一个思维,要把这把尺子竖着放,鼓励这个企业在我们标准的基础上做得越好,优质优价,越往上质量越好,消费者根据产品质量在高于标准位置的水平和相应的价格来决定你的购买行为,这就给生产企业能够发出一个正确的信号,引导他们不断的提高质量,同时生产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的企业和消费者形成一种互利互惠、相互促进的关系。下一步我们想在这方面,在发挥标准的导向作用方面来研究一些办法,同时有的国家已经采取了这样的标准设置原则,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同时再说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问题。风险监测的目的是为科学评价食品安全状况、发现隐患、开展风险评估,也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收集数据和相关信息,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这是主动出击,这项工作做好了,非常有意义。我们有些工作有的是通过群众反映举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渠道。同时我们也要主动的出击来监测市场上已经有的这些产品它的食品安全性怎么样,我们通过这种主动监测也确实能够发现一些问题,能够让他们及时的进行整改。
(五)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有关研究表明,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和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其中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占60%以上。所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改善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投入的产出比很高,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免疫和疾病监测确定为21世纪防控疾病、促进健康的三大优先策略。
我们需要拥有科学的健康素养。2008年的时候,就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包括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大部分。掌握了这66条,可以说就基本具备了较好的健康素养。整体来讲,目前人们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比方说我们有个调查,在北京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25%左右,就是说每4个人只有1个人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
重视健康就是好的开始,但是保持健康没有捷径,必须掌握健康知识,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这是我们要做的大事,我们现在还有3亿多吸烟人口,还有7.4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所以我们强调在公共场所要自觉的不吸烟,所以也在推动在公共场所禁烟的这样一个法规的建立,那么今年又启动了“健康中国行”,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引导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三、齐抓共建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多社会参与的卫生计生事业格局,要做好这么几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医药卫生人才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2012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达911.6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94人、注册护士1.85人,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但是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当前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不足,有一部分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毕业了之后,也没有完全进入到医疗战线工作,特别是基层和中西部卫生人才又严重匮乏。这几年国家对基层卫生投入很大,为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配备了很多仪器设备,可是有的地方没人会用,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基层环境比较艰苦、薪酬低,人们不愿意去,所以这几年通过推行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和支持西部基层医生特岗计划试点工作来改变这种状况,同时也要完善医学人才的培养。如果基层的人才不能很强的话,群众就对基层缺乏信任,跑到大医院看病,所以我们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学生毕业后要在培训基地进行三年的规范化培训,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这样无论是在大医院还是在乡镇卫生院都能有基本水准一样的医生来看病,这是我们一个理想目标,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扎扎实实的向前走。
所以我现在就特别理解,为什么医疗战线的薪酬制度和别的地方要有所不同,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别的地方,别的行业就是不同,比方说医学大学本科要五年,五年毕业了必须要进行三年的规范化的培训才能是一个真正的临床医生,就因为他所从事的这项事业,技术要求水准特别高,他是给人看病的,是掌握一个人生命的,所以他的培养投入的成本就要比一般的行业,从业人员要多,所以他的薪酬,他劳动的复杂性,他的价值就应该有所体现,这是符合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原理,所以我们要把全科住院医师的创新性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这早就是一个国际惯例。到2015年,我们计划要培养15万名全科医生,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问题。
(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生一个是崇高的职业,也是一个肩负着沉重社会责任的职业。任何行业都讲究职业道德,但医生的天职是拯救生命,所以医德尤为人们所看重,我说厚德载医,才能被人们认可,在座的有不少是学医的学生,将来会成为医生,希望大家树立厚德载医的观念,一是坚持恪守宗旨、救死扶伤的精神,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秉承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把呵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最高使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坚持尊重生命、崇尚医德的精神。要尊重患者,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仅提供最佳的治疗技术,还要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行医先立德是我国医学的一个优秀传统。古往今来的名医大家无不对患者满腔热情、认真负责,视事业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三是坚持尊重科学、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是医学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医务人员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理念,不断挑战医学科学难题和未知领域,努力提高医学水平和医疗质量。
长期以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以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爱岗敬业,辛勤工作,是人民群众所信赖的健康卫士,涌现出许多的先进人物,我们的丰碑白求恩,还有像林巧稚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援外医疗队也是一样,我们战线要很好的宣传和学习。所以近期媒体披露的医疗卫生战线的一些事件,虽然是极个别医务人员的行为,但社会影响很坏,有的已经突破了法律、职业道德的底线。对于医药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我们要下决心坚决整肃,决不能让极少数害群之马败坏全体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三)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应该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要对患者的病痛感同身受,努力使患者得到好的治疗和服务,同时我们对广大群众也要理解、支持,医务人员的辛勤工作,医疗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所有疾病不可能是手到病除的,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伴随你一生的人,除了亲人,就是医生,所以伤害医生,也是伤害你自己,所以我们强烈谴责那些伤害无辜医务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打击这种行为,加强平安医院的建设,努力构建第三方调节机制,同时也要推进医疗责任事故保险机制,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今年8月召开的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大家全社会来做这项工作,我说中国表示支持,因为这不仅是一种理念和策略,这就是一个大健康格局的构建所需要的,就是要全社会动员,来建立一个强大的为健康服务,倡导健康的这样一个社会力量,全社会都要主动把健康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一个优先考虑,社会组织、强大的医疗卫生队伍,为维护群众健康提供技术支撑。
全社会要主动把健康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优先考虑。社会组织、商业机构、社区和志愿者、以及我们每一个也都要对自己和他人健康负责。这里,我特别要强调一下医患关系的问题。医患双方是战胜疾病的战友和兄弟,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应该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医务人员要对患者的病痛感同身受,努力使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服务。当前,一些地方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医疗卫生部门要认真倾听意见,努力提高医疗质量,也希望大家理解医疗技术高风险的特点,与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战胜病魔,我们也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下,每个中国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每个家庭都幸福安康。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将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积极监督与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李秀宝:感谢李斌主任为我们做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报告,她从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素质,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卫生计生格局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和举措,目标和任务,深刻解读了推动卫生计生事业更好发展的政策制度、具体措施。特别是对医疗保障制度,公立医院的改革,医疗服务,食品安全标准等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进行了积极回应,李主任的报告内容丰富,数据详实,生动鲜活,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报告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央有关政策措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李主任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