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共筑中国梦>专题报告>

第一场:周生贤作《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2014-04-27 15:53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7月9日上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一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围绕我国环境保护形式与对策作报告。

  主持人: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雒树刚

  雒树刚:同志们,为了深入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展示各领域的发展成果和为推动实现中国梦采取的具体措施,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将在今年下半年连续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今天我们举办首场报告会,邀请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同志做“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的报告。参加今天报告会的有在京党政军机关干部、在京中央企业负责人和高校师生共八百多人。下面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周生贤同志做报告。

  周生贤:同志们,今天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在座的各位就中国环境保护重大问题交换意见,机会难得,我也很高兴。接到这个任务,我做了认真的准备和思考。但是大家都知道,由于水平关系,还是很难满足大家的要求,所以讲地不妥的地方,请在座各位批评指证。

  社会各界都很关心环境问题和环保工作,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环保梦,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我国保护的历史、发展历程和成效。二是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下面先讲第一个问题,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和成效。在讲过程当中,我将主要针对当前群众反映的一些敏感问题讲一讲。

  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和发展的,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不光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也决定人们的存在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从这个观点来看,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自然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它在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这部分我主要讲讲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怎么来的,世界上的环境问题发展到今天,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情况,各国面对这些情况,他们是怎么解决的,现在解决到一个什么程度,这些情况对我国当前有什么影响,哪些我国可以借鉴。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生产力的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传统工业化在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大范围地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对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从20世纪到30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等八大公害。例如,1943年5月到10月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烟雾事件,大量的汽车尾气产生的光化学烟雾,五个月时间内造成了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了400多人。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产生的大量煤烟,引起大面积烟雾,发生严重污染事件,能见度突然变得极差,整个城市都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居民普遍呼吸困难,短短的几天,就导致了4000多人死亡。此后两个月之内,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震惊世界。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人们开始了觉醒,人们开始反思人们的行为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什么问题,遭到了自然环境的强有力的报复。进入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们环境意识开始觉醒,所以我这里就是要让大家清楚,我们发展为了什么,我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核心,如果发展的结果使健康人变成了不健康的人,变成了瘸子、跛子,这是对发展的一种讽刺。这种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觉醒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三本书:第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这是美国的一个女海洋生物学家叫蕾切尔?卡逊写的,这本书揭露了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西方人把这本书又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连鸟叫都没有。其代表性的语言,其代表观点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举一个例子,战后日本单纯注重发展经济,当时的水俣病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医学上没有水俣病这个名字,水俣是日本海滩上一个镇叫做水俣。因为在这个地方修了一个大型的化肥厂,从此农民变成了工人,家家都就业,生活过得很滋润,十年以后开始出现异常,先是猫自杀、狗自杀,紧接着开始死人,一共死了多少人?死了很多人。几年前,水俣病50周年的时候,日本有几个80岁的老人,给中国总理写了信,总理把信批给了我,希望中国能加强环境保护,希望日本的这种悲剧不要在中国重演。话又说回来了,这个地方死人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型的化肥厂把废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了人们饮水水源地,造成人们吃了这样水以后中毒引起死亡,这样的例子在世界环境保护历史上,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到处可以看到。

  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1972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了这份报告。该报告的代表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这些话讲得很到位、很经典。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讲,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一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第三本书《只是一个地球》,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这本书主要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类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

  第三阶段叫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期间发生了四次历史性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1972年6月5日到16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世界各国开始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人类的环境宣言,确立了人类从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原则。环境宣言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原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很遗憾,政治宣言里引用了毛主席的原话,可是事后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引起重视。50多岁的人大都知道,当时中国在极左路线统治下,我们遵循的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社会主义哪儿有污染,说社会主义污染,那是给社会主义抹黑。一开始我国不打算参加此次人类环境会议,后来周总理知道以后,要求有关部门组成中国代表团组织参加。这次会议标志着全世界范围内实行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融合。全世界的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就是从今天开始。

  我们在2006年召开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时候,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了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这个提出跟世界提出整整晚了15年。在唯GDP增长论英雄的年代,经济形势好了,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面还能得到一些重视,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环境保护往往让位于经济增长。

  第二次飞跃,1992年6月3日到1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李鹏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由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倡导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此次环发大会的基本原则。

  第三次飞跃是2002年8月26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这次会议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

  第四次飞跃是2012年6月20日至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中国总理作为第一位发言,在大会上进行交流。

  综观世界环境保护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史。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精辟地讲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我们回顾历史,凡是环境保护上出了大问题,就要在经济政策上找原因。因此,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我们很高兴,十八大的报告当中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论,按照生态文明的理论看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就是一种发展模式、经济结构、消费方式,为我们今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这个方面调整推行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什么叫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简单地讲,就是要把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叫转变,两张皮不是转变,也出了一些典型。

  这大致分为3种类型:一是绝路逢生型。以德国为代表。战后,德国国家制定的是经济发展优先,污染一塌糊涂,污水横流,空中也是阴云密布,社会上看到瘸子、跛子排队买废面包的景象,后来逐步调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一系列环境法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告别了唯经济发展时代,严重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减轻了空气污染。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间不一定准确,美国处于跨越式发展时期,开发西部,后来形成所谓信贷经济,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也是引起环境大量污染,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也解决了。

  二是奋起直追型。以日本为代表,二战后随着工业发展,日本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日本一开始寄托希望于不妨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护环境,结果没有摆脱公害事件爆发的厄运,发生水俣病,还有米糠油事件等等,世界八大公害四大公害在日本发生,从1970年开始,日本确立环境优先原则,实行了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工业污染问题。

  三是跨越发展型。以新加坡为代表,新加坡在工业化初期开始实行城市功能分区,将工业区与居民区分离,避免环境污染,经过加快建设城市居住设施,保持了清洁和优美环境,成为举世闻名的花园式城市。这是成功的经验。

  有一年我陪胡锦涛总书记访问韩国,韩国在新农村建设上很有特点。一开始就搞的没有农民的农村,没有农副产品的农村,没有农副产品加工的农村等等。一刀切,造成很多问题。后来调整政策,现在韩国新农村已经建设的很好。至少是我走过了40多个国家,我看韩国是新农村建设最好的。

  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全球环境问题目前少数有所缓解,总体上还在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化学品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什么叫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什么呢?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镇化承接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等因素,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加剧,治理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提倡节能减排,我们减的是二氧化硫,发达国家减排跟我们不一致,他们减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是一次污染,他们一次污染已经解决了,中国现在主要解决一次污染,PM2.5才是二次污染,后面专门讲到。 因此,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进程中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汲取,主要教训是发达国家曾经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在我国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努力避免。这条老路一是不能走,二是走不起。我们必须要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我们原来提的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讲,要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

  发达国家解决环境保护进程中的基本经验是,一是建立以高违法成本为理念的环境法律体系,环境责任终身追究,严格执法,二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发展中找出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强化经济政策的激励,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四是政府、企业、公共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推进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每个人都有责任,靠环境保护部是抓不起来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只要想出门就开车,又不想受PM2.5之害,所以这肯定不行。由于时间关系,我希望两个小时之内,尽可能把我掌握多的情况奉献给大家,让大家今后在环境保护当中能够出一份力。

  (二)国际环发事业的积极影响和我国环境保护的主动实践

  我国推行环境保护的鲜明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又根据国内的新情况、新任务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大会,为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外部条件,我国环境保护大体上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因为我国政治生活不正常,谈不上环境保护,所以中国环境保护和环境机构设立跟中国改革开放同步,中国环境保护机构成立不过就是30年多一点,成立环境保护部是2008年的事情。时间关系,我点一下标题,大家去想,因为国内的事情好理解。

  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步步入正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阶段,1992年到2002年,里约大会以后,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又成立了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会议委员会,会议结束以后成立的。

  第四阶段,2002年到201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重大举措。

  第五阶段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昭示着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高度,认识和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关于生态文明,作为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者,我们是这样认识的,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和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的新趋势,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深化。

  今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议把我们的生态文明正式写入了决定案文,从此生态文明从中国走向了世界。生态文明也有一个从不完全认识到逐步认识,最后到有较深刻认识的过程。十七大报告,大家都知道,没有讲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是讲了生态文明,当前出现的这些问题,光靠两个文明还是完全涵盖不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当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很多问题必须要用生态文明的方式来解决,所以这个时候生态文明就应运而生。用生态文明的理念要求来看环境保护,要从五个高度上来认识和把握。一是要放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高度。二是要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三是要放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四是要放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的高度。五是要放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高度。

  当前社会,所有问题都应该放在生产流通再生产全过程来看,前一阶段,报纸上、杂志上对欧洲马克思资本论有一些议论和说法,但是我觉得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在再生产问题上出了矛盾,才发生危机,所以有很多东西,尽管经济发展有了很多新情况,但是要找它的根基在我们老祖宗那里还是能看到它的蛛丝马迹。所以规律就是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必然的,规律不因为你没有认识而不存在。

  (三)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主要成效

  同志们,实事求是讲,这几十年来,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的天气状况比现在可能还要糟糕,为什么呢?节能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出现了拐点,这不是我们说的,是外国人说的。

  在座的同志们可能不知道PM2.5怎么形成的,它的构成是什么样子,PM2.5的形成,就是一个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空气当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在空中飘扬上去,遇到特殊的天气,什么特殊?按照气象学上叫做逆温层,北京上面一千公尺左右就有一个逆温层,好像一个帽子在这个地方盖上不动,在这种情况下,空气当中的二氧化硫很快聚集结成粒子,变成了硝酸盐、硫酸盐,所以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二氧化硫了,变成硫酸盐了,因此它是二次污染。所以我们节能减排从根源上来讲就是解决PM2.5的问题。

  可能有的同志还提出,PM2.5现在才出来,过去干什么呢,既然这么厉害,怎么过去早不说。这又不对了,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监测PM2.5,都是一次污染,PM2.5是二次污染。我们过去控制的是PM10和二氧化硫,那么二氧化硫就是产生PM2.5的元凶,空气当中没有二氧化硫,上面没有硫酸盐,没有硫酸盐,就结不成PM2.5的粒子。当然这里面的构成远比我刚才说的要复杂的多,还有一个氧化剂,汽车排放的VOC,到空中变成氧化剂,结粒子,所以治理PM2.5,也得控制汽车。

  我们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的我们的数据总是跟老百姓的感受不一致,有时候老百姓不信,为什么呢?这是事实,我也说的是真的,你不信也是真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环境问题经历的问题,块头太大、浓度太高,我们工作减下来这部分,老百姓感受不到。比如PM2.5,不降到60以下,人们很难有一个明显感受。PM2.5不只是今年,过去也有,大前年放鞭炮,第二天早上PM2.5高达1050,想呼吸空气,少放点炮也不行,呼吁一下,能不能少放点炮,马上说,作为环境部长,不好好治理环境,还管我们放炮。又要享受放鞭炮的愉悦,又要享受清洁的空气,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什么事情必须要付出一定代价。既需要高速的GDP,又要干净环境质量也不可能,必须要把当前发展速度放得慢一点,别那么快,党中央定的是7%,为什么要搞到百分之十几,谁让你搞的,你把空气污染成这样,中央要求7%,我们搞到7%赶紧停,也不算低,腾出一定空间来,治理环境,调整结构。所以我在讲这些成绩的时候,也把这些观念形东西,先讲了讲,希望大家能听进去,看我讲得有没有道理。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全国城市污染2005年污水处理52%,2012年85%,现在污水横流,到处在喊。脱硫问题,煤厂、电场脱硫机组比例由2005年的14%提高到90%。汽车,我们用的柴油是1号柴油,含硫量是2000PPM,国外用的是10到15PPM,我们北京五百多万辆车,车速跑不起来,车速一慢,燃烧不足,一个车就是一台制造PM2.5的机器。当然我们对空气要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空气质量不光是PM2.5,北京大部分是PM2.5最高的,但是有时候还是氮氧化物也上去了,所以要协同控制。

  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放总量减少3.05%、4.52%、2.62%和2.77%。每个人都出力了,取得这么大成绩,天气、水还是这样,所以一定要客观、全面看,不采取这些措施,情况比当前还要严重。

  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2008年以来拒批了排放大项目332个,总投资一万一千亿,涉及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初步建立包括绿色信贷、保险、电价、证券、税收等在内的环境政策框架体系,现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达1374项,现在能力过剩,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能力过剩这些项目,搞特别排放限制,一般排放标准管不住,加严特殊污染物排放标准,自动对号,达到这个标准入政策,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制定政策,通过技术还是达不到标准,自生自灭、优胜劣汰,让市场淘汰你。

  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要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影响科学发展三个方面,水、大气、土壤、化学品管理,这是影响群众健康因素,影响科学发展也是三个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能力过剩。为此制定了74个城市监测,按照环境新标准的监测标准,编制了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十二五规划,推进了江河湖泊修养生息,全国七大水系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2005年41%提高到64%,我们都是联防联控,都是联网的,不是人为的,这是的自动监测,一出结果马上部里能得到。劣质五类水质,比例原来27%下降到12%。流域水环境有所改善,同时加强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环境保护,特别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全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这是最重要的、最难能可贵的,环保意识的增强,关键在于人们的觉醒。人们认识到,才能够支持中央国务院、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出台的环境保护一些措施。这是成绩。

  二、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但是我们面临的环保意识依然严峻,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存在,正处于社会矛盾和风险叠加的转型期,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当中一两百年阶段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年快速发展中集中暴露,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的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日益显现,我国面临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解决起来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所以整个形势虽然局部地区有所改善,但是总体上还没有完善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环境保护、环境质量的改善与公众的期待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一)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新期待。生态环境是重大民生问题,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30多年前人民群众看重生活,现在注重生态;30年多年前人民群众追求温饱,现在要求环保。

  PM2.5问题引起公众普遍关注。PM2.5来源广泛、成因复杂、危害严重、治理困难。据研究分析,约50%来自燃煤、机动车、扬尘、生物质燃烧等直接排放的一次细颗粒物;约50%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在大气中形成的二次细颗粒物。以京津冀为例,燃煤占30%,工业源占25%,机动车占18%,扬尘占17%,生活源占10%。“十一五”以来,通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二氧化硫累计削减幅度超过20%,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出现拐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PM2.5浓度。如果没有节能减排,PM2.5的污染会更加严重。

  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日均值为75微克/立方米,年均值为35微克/立方米),全国70%左右的城市不达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污染严重,一些城市灰霾天数达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我国城市能见度10年来下降了2公里。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城市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主要因子的空气质量报告,在1082个城市中,北京市排名1035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的海口市排名在800位之后。

  今年年初,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覆盖范围近27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6亿。雾霾污染最严重时,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最大值为680微克/立方米,连续46小时大于30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市PM2.5小时浓度最大值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严重影响民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雾霾天气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物总量大,远超出环境承载力。二是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趋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三是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凸显,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率达20%-25%。四是车用油品质量滞后,油品中的含硫量偏高。五是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持续累积。

  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2012年,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III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地下水污染呈现由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的趋势,部分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有机物污染严重。全国198个地市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呈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占57.3%,主要超标指标为铁、锰、氟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重金属超标等现象。

  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补偿、生物安全等工作任务艰巨,矿产、土地、旅游、能源等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措施难以落实。特别是一些流域水资源开发过度,水电建设、水资源调度不合理,导致中小河流普遍断流,水环境容量急剧下降。非法采砂泛滥,城镇河流渠道化,严重损害河流生态功能。

  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亿吨,约占全球土壤侵蚀总量的1/5。

  农村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全国4万个乡镇、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不少地方还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状态。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问题突出,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为30%-40%,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为40%左右。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全国耕地土壤污染显现,主要污染物是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环境风险不断凸显。许多地方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全国共有近1.2万座尾矿库,其中危、险、病库1470多座。2005年至2012年,环境保护部调度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共计941件,其中涉化学品500件,占53%。今年6月初,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70%左右的电子垃圾最终都汇集到我国。

  (二)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我国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工业模式尚未根本改变,污染物排放量大,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

  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发展,能源资源消耗继续增长。污染减排指标由两项扩大到四项,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领域由工业与城镇扩展到交通和农村。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8%-10%的目标,既要消化污染增量,又要削减污染存量,到2015年共需削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601万吨、654万吨、69万吨、794万吨,占2010年排放基数的24%、29%、26%、35%。

  产业重型化短时期难以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偏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十一五”期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所增加并保持在70%以上。“十二五”时期,把钢铁作为重点产业发展的省份达26个,石油化工的25个,有色金属的20个,煤炭资源开发的15个,火电的12个,西部12个省区中有11个把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产业重型化特征将继续强化。

  这里,我介绍一下社会普遍关注的PX情况。PX全称为“对二甲苯”,是生产涤纶和塑料的重要原料,还可以用来生产聚酯纤维、树脂、涂料、燃料、农药、医药和香料等等,是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原料。日常生活中的可乐瓶和部分纺织面料都是以PX为原料生产的。PX属低毒类易燃无色液体,可以降解,在环境中的残留和蓄积并不严重。

  由于原料和产品都有易燃性,PX的生产工艺存在一定环境风险,但通过严格管理,能够将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很低。因装置规模和项目所在地区气象条件的差异,在我国,PX项目防护距离一般为700至1200米,并要求其中的居民区实施搬迁。美国和欧洲均没有PX装置与周边居民区距离限制要求,多数企业选址与周边居民距离不足1公里。例如,美国休斯顿埃克森-美孚石油年产280万吨PX装置周边为居民环绕,距离城市仅1.2公里;而日本的千叶石化区(含PX项目)与居民区没有明显界限,横滨NPRC炼厂年产35万吨PX装置也仅与居民区相隔一条高速公路。

  截至2012年底,我国建成和在建PX项目产能为1230万吨,缺口为600万吨,仅去年一年就进口了近700万吨,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在PX项目建设上,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对PX的宣传。公众的担心主要源于对PX本身及生产工艺的不熟悉和不了解,很多人认为化学物质的生产就是有毒有害,但对毒害程度和防治措施并不清楚。二是加大PX项目信息公开力度。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和企业应主动公开PX项目信息,包括立项、选址和环评等内容,做到全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并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公众与政府间的良性沟通。三是科学严格评估PX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社会风险。PX项目选址是引发群众争议的主要原因。新建PX项目必须在依法设立、环境保护设施齐全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内建设,尽可能远离居民区,严格环评审批,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强化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

  资源能源过度消耗。资源消耗大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背后是资源的过度消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钢铁、氧化铝、铜、铅、锌、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矿产资源进口增长幅度较大,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我国重化工等行业单位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

  消费模式不可持续。消费是经济再生产全过程的重要环节,连接社会生活,直接影响生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由温饱型生活向小康型生活转变,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迅速改变,需求更加多样化,同时也逐步暴露出工业社会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弊病,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消费结构快速升级趋势强劲,使产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刺激住房、汽车、电子通讯产业迅速增长,过量使用塑料袋、废旧电池、快餐盒等不可降解物产品,使环境压力持续攀升。过度装修、奢侈餐饮等污染性消费严重,炫富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带来的环境压力巨大。

  城镇化面临的环境刚性约束难以回避。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由于规划前瞻性不足、城市开发强度过大、城镇管理理念落后、环保工作薄弱等原因,旧账未还、又欠新账,多年累积的区域性城市环境问题开始集中爆发。北京的开发强度已达到48%,上海为36.5%,而巴黎仅为21%,伦敦为23.7%,东京为29.4%。全国许多城市大气污染严重,65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缺水,有1/3的城市存在垃圾围城现象。如果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污染物在时间上的累积和区域空间上的复合效应将更加明显,势必猛烈冲击区域生态底线,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成为参与国际竞争与博弈的新焦点。环境问题没有国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世界问题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基本不再认可我国的资金或技术受援方地位,而且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

  我国对外产品的出口,承担了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由出口产品产生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既受惠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和环境逆差,又利用环境问题对我施压、制造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已经加入保护臭氧层、淘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50多项国际环境公约,履行全球环境公约任务更加繁重。

  (四)环境管理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体制弊端限制人们发挥聪明才智,能力建设薄弱严重制约环保事业发展,法制不完善不健全直接影响环境执法监管效能。

  环境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分散交叉现象依然存在,环境保护统筹协调、统一监督仍需进一步加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没有大的突破,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环保工作体制尚不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

  环境保护能力不足。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尤其是基层环保部门人员严重不足,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来越不适应,监管难以做到“全覆盖”,农村基层环保力量薄弱。

  环境法制尚不健全。当前环保责任不落实、公众环境权益保护力度不足、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偏轻等问题尤为突出,亟需通过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以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环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危险化学品、环境经济政策、原子能等方面缺乏专门的法规。“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法律生态化改造的任务还很艰巨。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未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些地方GDP挂帅,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抓经济硬、抓环保软,环境保护成为口头环保、口号环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落实,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3年3月初对大气污染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下定决心,坚决治理,出台有力举措,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作出应有贡献。在“两会”期间参加上海、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雾霾天气等问题发表看法,强调新老问题同时存在,在问题面前急不得,用生活的淡定去面对。4月初,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一季度经济形势时强调,生态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要只争朝夕,抓紧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其责任。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提出,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作为,治理雾霾等长期积累形成的环境问题,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在5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环保问题不仅是重大发展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必须加强环境监管;6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要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确保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早见成效,促进民生改善。张高丽副总理多次听取环保情况汇报,研究部署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要求采取稳、准、狠的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新部署新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既处于任务繁重、压力空前的艰难时期,也处于有所作为、解决新老问题的关键时期。总体考虑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精神和中央最新部署,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指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勇担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气污染防治尤其是灰霾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扭转。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第一,突破难点,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继续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环保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环境保护的最新认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保护环境尤其要确立这个观点。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正确的环境政策也是正确的经济政策。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环境保护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先导、提质、倒逼等综合作用,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先导”就是对发展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加以明确,引导地区和企业搞好经济发展。“倒逼”就是以保护环境的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增值”就是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环保产业,形成现实生产力和创造绿色物质财富。“提质”就是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实行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对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及布局进行优化。要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通过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控制阀”、节能减排“紧箍咒”、环境标准“催化剂”等作用,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探索环保新道路是实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根本路径。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在我国走不通,也走不起。我国一些地方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过大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告诫我们,千万不能走老路,必须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

  探索环保新道路要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多赢。

  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着力点是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从单纯防治一次污染物向既防治一次污染物又防治二次污染物转变,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第二,抓住重点,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决不能放松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而要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努力不欠生态环保新账、尽量多还旧账,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要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实施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红线。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整体提升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化工、石化等高环境风险产业园区、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城市建设、资源能源开发等规划环评。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强化建设项目环评。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保护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制度具有引导、规制、激励和服务等功能。当务之急是配合全国人大修改《环境保护法》,抓紧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要严字当头,加大环境执法监督管理力度,强化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对环境违法行为,集中力量,重拳出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严肃处理,尽快解决。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优先解决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三,创造亮点,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污染减排是“十一五”的亮点,也要努力成为“十二五”的亮点。只有污染排放减下来,环境质量才能好上去。主要污染物减排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持续推进。2013年确定的减排任务是:与2012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2%,氨氮排放量减少2.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3%。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严格考核各地年度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结果向社会公布。推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预算管理制度,严控污染物新增量。着力抓好“六厂(场)一车”(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和机动车)减排措施落实,确保今年1545个重点减排项目按期保质建成投运。不断完善监测、统计和考核体系,完善部门协同推进减排机制。

  第四,应对热点,进一步加强大气、水和农村污染防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各级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将集中力量优先做好三项重点工作:

  以PM2.5防控为重点,深化大气污染防治。PM2.5影响群众健康,必须下决心治理。因为,健康是一,其他都是零。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只要措施对路、力度到位,PM2.5是可治、可控的,能够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质量的好转。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扣响了向PM2.5污染宣战的“发令枪”,掀起了以防治大气污染为目标的全社会行动。

  《大气十条》立足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注重改革创新,坚持污染治旧与控新、能源减煤与增气、政策激励与约束并举,着眼于建立健全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社会监督的环境保护新机制,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入手,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出了十条35项具体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调整能源结构、严格节能环保准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气保护行动等要求。

  这里,重点介绍六个方面: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缩过剩产能。这是治理PM2.5污染的治本之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实行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产能总量控制,新、改、扩建项目等量或减量置换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21个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任务,2015年再淘汰一批炼铁、炼钢、水泥和平板玻璃落后产能。2016-2017年,进一步提高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标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压缩过剩产能,认真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尚未开工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正在建设的,一律停止建设。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退出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转型发展。

  二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要增加天然气、煤制甲烷、煤层气供应,发展核电、水电、风能和生物质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山东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耗煤建设项目要实行煤炭减量替代;除热电联产的燃煤发电项目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增加天然气供应,优化使用方式,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气,以及替代城市建成区内锅炉、窑炉、自备电站的燃煤,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提高原煤入洗率,推广使用洁净煤。

  三是严格治理机动车污染,提升燃油品质。着重抓好车、油、路三个环节。对于机动车,科学调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严格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实施机动车国五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到2015年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500万辆基本淘汰;到2017年底,全国1500万辆基本淘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车用燃油,加快低硫化步伐,实行优质优价,到2017年底,全国供应国五车用燃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提前两年供应。对于道路,推广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加强步行、自行交通系统建设,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四是强化综合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形成PM2.5的主要污染物重点来自于燃煤电厂、工业企业、机动车、建筑施工、生活餐饮,要采取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工业锅炉窑炉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扬尘环境管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北方采暖季节污染控制等综合措施。以PM2.5为重点来协同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才能有效控制PM2.5污染。

  五是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人民群众对重污染天气非常关注。必须做好重污染天气的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尽快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各地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并向社会公布,要落实主体责任,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警预报及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建立健全区域、省、市三级联动响应体系,实行联防联控。根据预警等级,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停产、停止建筑施工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学校停课等应对措施。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保障措施。《行动计划》提出一揽子经济、技术、法律等保障措施。充分运用价格税收杠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激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治理大气污染。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严格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明确政府社会企业职责,构建全民行动的大格局。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国家每季度公布各省(区、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情况,每月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最差的20个城市和最好的10个城市名单。建立区域协调机制,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明确提出,目标是,“五年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再用五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要求在区域内实行“两个先行”、“四个统一”,即“先行建立区域总量控制制度,先行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区域环评审批会商机制”、“统一执法尺度、统一规划监测点布局、统一规范监督性监测、统一发布应急响应”。我们将尽快把《实施细则》的各项措施付诸行动,使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率先取得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以确保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强化流域和地下水水污染防治。督促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和《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强重点流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大污染源排查清理、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抓紧组织编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按程序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后,发布实施。

  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推进村镇环境连片整治。深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加强农药化肥使用环境安全监管,开展农业环境保护绩效评估和农业源污染监测试点,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着力开展耕地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我部制定的《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正在征求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意见,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批,抓紧出台。

  良好环境人人共享,污染防治人人有责。“人心齐,泰山移。”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要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众路线,加快构筑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大格局。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总责,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确定本地区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任务,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任务到位、项目到位、资金到位。企业是环境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主动公开污染物排放状况、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自觉履行责任,接受社会监督。鼓励公众购买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纸张等消费,倡导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各种方式为改善环境质量添砖加瓦。

  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要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和创新精神。我们将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担当,攻坚克难,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早日实现环保人天蓝水净地绿的梦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雒树刚:同志们,刚才周生贤同志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很生动的报告,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介绍了国际环境保护的历程,全面回顾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系统阐释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使我们很受教育、很受启发。

  周生贤同志的报告,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让我们再次以热烈掌声向周生贤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