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卡若区乡村公路建设进入“黄金期”

2014-03-13 10:54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卡若区广大农牧区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不仅是一座座漂亮的新房,还有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自20042007年,卡若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1条,新建大中型桥梁3座,完成投资7794.63万元,新增里程322公里,使全县通车里程达967公里,通车的行政村达到16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0.71%,受益群众53289人。4年时间,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巨、通车里程之多,均创历史新高。而随着“十一五”期间“西藏实现乡乡通公路”目标的提出,卡若区乡村公路建设进入了发展“黄金期”。仅2007年,全县实施16个农村路桥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074万元,建设里程218.6余公里。

卡若区地处横断山脉腹心,山高谷深,因交通而兴又因交通而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瓶颈”制约因素日益突出。而近年来交通基础建设力度的加大,使卡若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了夯实。

公路通了,乡村发生巨变。交通建设最直接的效益,就是推进了农牧民增收。2004年,卡若区在实施投资达4560万元的玉面公路项目时,探索出了一条“政府组织,农牧民施工为主,施工单位为辅”的建设路子,成立了3个由县领导任指挥长的标段指挥部,组织农牧民4000多人,历时2年,为农牧民实现增收2700多万元。此后,卡若区坚持农牧民能够施工的坚决交给农牧民施工,先后有 7个项目由农牧民施工队承建,由县有关部门负责培训、指导、验收,培养出6 个农牧民施工队。除了直接从项目建设中受益外,方便快捷的公路还为农牧民带来了农牧产品进城成本降低、促进商品流通的好处,使群众增收有了更优越的条件。据初步统计,全县农牧民拥有汽车265 辆,摩托车1200 辆,许多乡村已放弃了“养马代步”的传统习俗。

交通建设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卡若区把交通条件的改善做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之一,纳入总体规划。妥坝乡康巴村是个牧业大村,群众原本住房条件十分简陋。2007年康巴线公路上马后,村民们走出大山,发展的愿望油然而生人。他们结合安居工程的优惠政策,纷纷建起了砖混、砖石结构的新房,比一些农区的房屋还漂亮,结束了游牧状态。交通的改善,使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改圈等有了基础条件,促进了村容整洁、村风文明。

交通建设拉近了城乡距离、党群干群距离。公路条件的改善,使卡若区客运线路增加到了8条,大大方便了群众进城经商、务工、走亲访友。以前,到卡若区最偏远的面达乡要走两天,甚至还有可能绕道四川、青海才能到达,现在县城到乡驻地仅需4个小时。2007年,新建的G214线至若巴乡公路完成工程量的75%,使这个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乡即将在今年实现通车。如意乡地处扎曲河畔,距县城仅15公里,开车却需要三、四十分钟,今年,乡驻地将架起一座投资达350余万元的大桥,与对岸的G317线贯通,3个村及乡镇府所在地913多名群众将受益,进城只需十多分钟。据测算,全县群众因公路建设进城时间平均缩短约两个小时。同时,以往县里干部下乡需要一两天才能到达的乡村,现在也普遍实现当天往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公路建设中,乡村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提高,群众往往是“一呼百应”,积极性普遍增强。公路竣工时,群众载歌载舞,为政府工作人员献哈达、敬美酒,共话发展的融洽氛围屡见不鲜。公路还成为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生活方式的有效载体,科技、文化、卫生、法制下乡的触角也不断向偏远乡村延伸。

2008年,卡若区还将实施 9个乡村路桥工程,建设里程75.28公里,投资达1067.2021万元,12 个行政村、3000 名群众将直接受益。县委、县府明确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县将实现村村通公路,一个通达、方便的乡村公路网将初步形成。

 

                               (吴剑、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