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西藏昌都: 卡若区|江达县|贡觉县|丁青县|察雅县|芒康县|八宿县|左贡县|边坝县|洛隆县|类乌齐县|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公示公告:

类乌齐:脱贫攻坚显活力——“走基层 看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2018-06-11 09:46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5月的“昌都后花园”类乌齐到处充满生机,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各项精准脱贫项目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产业配套显活力
 
    佐赤搬迁点是类乌齐吉多乡首批易地搬迁点。记者走进这里,首先现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具有传统藏东风格的新建砖混结构房屋。走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嘎桑顿珠120平方米的新居,宽敞明亮,家具和家电齐全,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让人感到家的温暖。 
    嘎桑顿珠告诉记者,他们家有3口人,妻子和孩子挖虫草去了。修建房屋时自筹了9000元资金,政府为他们家发放了总价值7200元的家具。家里致贫原因是缺土地、技术、资金,发展动力不足。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他们家集中育肥养殖3头牦牛,解决了2名草监员岗位,并在附近务工。他指着重庆援藏队捐赠的摩托车,高兴地说:“我还参加了培训班,开了摩托车修理店,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收入。除此之外,我们家还上山挖虫草,今年人均收入能达到5000元。”
    吉多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海涛告诉记者,佐赤易地搬迁点总占地面积50余亩,搬迁户共31户145人,住房建设标准为户均120㎡,位于214国道旁,做到了错落有致、朝阳采光、安全舒适、人畜分离。乡中心小学就在附近,贫困户子女可以就近入学。县里为这里最贫困的18户集中购买了牦牛,修建了牦牛育肥牛棚,极大地提高了群众收入,增加了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满意度。县里为这里最贫困的18户集中购买了牦牛,修建了牦牛育肥牛棚,极大地提高了群众收入,增加了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记者来到了该县37个易地搬迁安置点中最大的一个点——扶贫开发区,只见一排排6至8层的藏式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有70至150平方米不等的5种户型,走进这些宽敞明亮的简装套房中,只见墙壁粉刷一新,地板、照明、厨卫设施都很齐全,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直接拧包入住。
    据介绍,扶贫开发区规划建设用地8.7万平方米,住房面积6.4万平方米,商业区面积1.7万平方米,广场面积7860平方米,停车位433个,在附近合理配套了幼儿园、小学、五保集中供养中心,以及重庆援藏队援建的县人民医院新院、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首期搬迁安置358户1921人,目前房建工程已经竣工验收,今年5月中旬已全部搬迁入住;第二期搬迁安置284户1306人,预计今年8月底可实现搬迁入住。
    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的一期二期商铺(两层),建筑面积达到17248㎡,共建商业铺面共212间,包含附属工程,商铺建成后可就业80人,辐射带动就业150人。商铺收益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分红3000元以上,分红每年递增16%。
    在作为扶贫开发区易地搬迁就业安置配套项目的翔晨镁业公司采访时,副总经理商清栋介绍说,公司主要是以生产加工菱镁矿为主的矿厂,总投资4.8亿元,目前已投入资金2.82亿元。今年产业扶持项目初步计划投资5000万元,其中产业资金1500万元。项目全面建成后,贫困户年分红3000元以上,分红每年递增16%,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岗位30个。
    “十三五”期间,类乌齐县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涉及10个乡(镇)82个村(居),共计搬迁建档立卡内贫困户1855户8870人,共到位易地搬迁项目资金47177.6万元,已拨付资金39046.9万元,需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8130.7万元。2016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7期,培训5140人,实现就业403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014人,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民生保障见真情
 
    类乌齐县始终把民生保障放在突出位置,于2015年建成的五保集中供养中心,使类乌齐县昌都市率先实现有意愿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据供养中心负责人次仁多吉介绍,中心建筑面积10620多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500余万元,共有7栋楼,房间118间,236张床位,卫生保健及康复、生活服务、娱乐服务等设施齐全。目前,全县符合政策供养的五保人员计364人,已全部纳入建档立卡、社会兜底工作。其中,有意愿集中供养236人已全部入住,分散供养128人的生活及各项补贴做到了足额、按时发放。 
    类乌齐于2016年启动五保集中供养中心供暖和生态阳光暖棚项目。其中,供暖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供养中心集中供暖。生态阳光暖棚总投资500万元,配备了棋、牌、台球桌、卫生室、按摩椅、轮椅车、洗衣房、爱心超市等,并进行了绿化、亮化、硬化,有助于丰富五保老人生活,得到供养老人的一致好评。
    据类乌齐民主政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加强农村低保政策与扶贫工作有效衔接,做到了“应扶尽扶,应兜尽兜”。全县共有社会兜底人员1858人,其中五保户362人,低保对象722人,一般贫困户774人。2016年以来,共兑现低保资金1830.2361万元,兑现五保资金434.74万元,兑现定向政策补贴1915.1732万元。
 
生态扶贫显魅力
 
    类乌齐地处藏东北,风景优美,自然环境良好,生活着马鹿、藏原羚等数百种野生动物。最近,记者在长毛岭乡采访时,被向秋拉姆与野生马鹿之间44年的无声约定故事深深吸引,慕名前往位于317国道旁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毛岭管理站”。
    见到63岁的向拉姆秋时,她一身藏青色藏式长袍,身材瘦高,正用土盐和芫根拌饲料,“嗦嗦嗦……”不停地向远处呼喊。寂静的草地热闹了起来,只见两三百只野生马鹿,精灵般从各个方向纷纷聚拢过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温暖地展现在眼前。
    据长毛岭乡党政办主任旦增格桑介绍,向秋拉姆从15岁时的一次偶然“邂逅”——精心饲养3只刚出生不久就失去妈妈的野生马鹿幼崽,养大后放归自然,使她与野生马鹿有了“无声约定”。虽然她已经从野生动物保护员的岗位上退休,但她的两个儿子白玛泽仁和仁青泽培在“管护站”工作,延续着他们家与马鹿之间传奇般的约定。
    长毛岭乡乡长代玉如对记者说,保护区涉及类乌齐县桑多、长毛岭等5个乡镇。保护区内的生态护林员基本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的年工资有3000多元。他们和藏族“嫫拉”(老阿妈)向秋拉姆一样,和这片土地上的众多野生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用行动护卫着这片土地和众多精灵。
    如今,1206平方公里的保护区范围内现有野生马鹿8000余只,比设立初期增长了60%。保护区聘请有兼职保护区管理员488人,同时周边乡镇还有近2000名群众为护林员。
    目前,全县共招收生态补偿岗位人员179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27人,把全县建档立卡内具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全部纳入生态补偿范围。自2016年以来共兑现生态岗位资金8875.5万元。今年新增的2431个生态补偿岗位,已于5月中旬前全部完成。
 
旅游扶贫显生机
 
    良好的生态植被,险峻的峡谷风光,雄奇俊秀的山峰,众多的野生动物,独特的藏式民俗,构成了一幅幅摄人心魂的山水画卷……这里便是伊日乡亚中村的伊日大峡谷。
    “胜乐谷旅游观光度假村”是类乌齐正在精心打造的生态旅游扶贫项目。去年,亚中村已成功申报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据亚中村支部选派书记罗布白玛介绍,该村有103户,53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1户194人,该村利用伊日温泉享誉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峡谷为招商引资着力点,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休闲旅游的交相辉映为特色,打造乡村旅游旅游目的地。
    伊日乡党委副书记李峰告诉记者,2016年重庆援藏队投资了500万元,群众自筹18万元,建设基础设施,观光道路、停车场等。亚中村在水堤自然村十户群众原住房的基础上,以每户投资8万元进行内饰装修,初步打造了具有藏族特色的精品民宿。相关部门对亚中村旅游景点从业人员进行全面轮训,造就了一支“永久”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
    李峰说,度假村于去年7月1日正式开业,收取旅游观光门票、设立帐篷营地,开设民间特色小吃店铺等,在7至9月里现金收入达19万余元,纯收入6万元,加快了脱贫摘帽的步子。
    位于伊日乡伊日峡谷中的伊日温泉四面环山,环境优美,分布在长约100米的狭长地段,是天然的医疗休闲场所。该温泉海拔3850米,水温在30度至50度之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生物,常年前往的患者和游客络绎不绝。
    据伊日温泉公司董事长泽旺介绍,该公司2017年年底产业分红,帮日村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1000元,其余204户每户产业分红340元。目前公司正在投入资金940万元对营业场所进行全面改造,完成后将进一步带动全乡建档立卡户223户1124人增收脱贫。
 
生态农业促增收
 
    自精准扶贫以来,类乌齐滨达乡结合地域优势,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建设滨达村微型可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基地占地120余亩,走进这里只见无公害蔬菜温室大棚种植区、康巴香猪养殖厂、康巴香鸡养殖厂、生态休闲垂钓池、一体化沼气池和洒咧帐蓬营地等一应皆全。
    大棚既能种植无害蔬菜,又能为康巴香猪和康巴香鸡提供绿色食物;康巴香猪和学校厕所排泄物作为沼气池产气原料;沼气作为学校学生食堂燃料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康巴香鸡排泄物和经过粉粹过的沼气渣作为大棚有机肥;基地农产品提供给洒洌营地发展特色餐饮。
    截至目前,基地有大棚8座,生态鱼3万余尾,康巴香鸡近6000余只,康巴香猪110余头,洒咧营地14个帐蓬。
    滨达村选派党支部书记赵富洪介绍说,该村将2016年易地搬迁的7户19人脱贫目标任务与产业扶持相结合,每户承包1个温室大棚,乡里1名领导2名一般干部帮助和带领贫困群众种植无害蔬菜增收脱贫,目前户均产生效益1600多元。
    村里成立了鑫磊种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每户提供两头猪仔,养殖达8个月后由乡基地统一回收进行销售,进一步增加群众的现金收入。
    村里还成立了林下资源合作社,集中采收、收购、销售羊肚菌和章子菌等林下资源,并建洒洌营地经营合作社,普通群众每人500元入股,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入干股,发展特色餐饮业和服务业,年终统一分红。
    截至目前,滨达村通过微型可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共实现18户5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4780元,人均增收1483元。
    类乌齐县委书记达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县通过2年多的努力,实现了3677户16539人脱贫和82个贫困村(居)全部退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及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群众的感恩意识及脱贫致富能力明显增强,幸福感进一步提升,达到了贫困县摘帽标准。”
 记者手记:记者在类乌齐为期五天的脱贫攻坚采访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该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教育扶贫、社保兜底、转移就业等措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其敢于创新,善闯新路的勇气和担当着实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