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9 09:53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1950年,解放后,中共中央在昌都镇建立了我党在西藏地区最早的人民政权组织——卡若区人民解放委员会,隶属国务院领导。1959年4月20日卡若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辖3个行政区;1959年增至7个行政区;1962年7月,对行政区重新划分为10区1镇,共52个乡;1987年实施撤区并乡,行政区划分为1镇1区15乡,辖259个村民委员会,10个居民委员会,920个自然村。1999年再次行政区划为3镇12乡,9个街道居委会及208个行政村。
地区概况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地处横断山脉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东西长约527公里,南北宽约445公里,东与四川相邻,南与云南交界,北同青海接壤,西与林芝、那曲两地区相连,地理面积10.983万平方公里,现辖11个县、138个乡(镇),总人口60余万;居住着藏、汉、回、纳西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8%。昌都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直是西藏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昌都位于横断山脉北端,是多山地区,山高坡陡谷深,地形破碎复杂。全地区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7.6℃,年降水量400~600毫米,无霜期80~127天,全年日照时数为2319~2776小时。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属立体型气候;干燥少雨,日照充足,区域小气候特点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该地区气候的突出特征。
历史沿革
昌都古时称“康”、“恰木多”、“察木多”,意为江水汇合之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经境内,为三江上游地区。1977年昌都卡诺镇发掘出的卡诺遗址,证明早在4500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昌都居住。昌都在唐代时为吐蕃王朝的一部分,元朝统一西藏后曾与现四川省的甘孜州一道设“朵甘恩慰司都元帅府”;明代设“甘都指挥司”;清代委封地方活佛和土司管理,并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管属,清末实行改土归流后,昌都改为川边。民国时昌都为西康省的一部分;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昌都设地区总督府总管昌都事宜,统治至1950年10月昌都解放,历时32年。昌都是西藏最早得到解放的地区,1950年昌都战役的胜利,直接促成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昌都解放后,依据《共同纲领》和中央民族政策,昌都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受西南行政委员会和国务院直接领导,并接受于1956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领导。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昌都地区专员公署;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后,于1978年组建了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自然资源
昌都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位于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的昌都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构造,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成矿带。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铬、钼、铀、锡、砷、煤、水晶石、冰川石、宝玉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种近百个,以有色金属矿为优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37种,矿产地96处,有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床24处。位于江达县的玉龙铜矿属国家两个特大型铜矿之一,储藏量达65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斑岩铜矿。玉龙铜矿不但储量大、品位高,且伴生有相当数量的金、银、钼、铁、铅等有色金属,易于露天开采,开发前景广阔。
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昌都地区河流众多,由东向西依次有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大水系,流域面积达10.82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达77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05.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65.6亿立方米;天然水能总蕴藏量达3104.7万千瓦,占全自治区的30%。昌都地区的地热资源同样丰富,有间歇喷泉、沸泉、热泉、温泉等。
畜产品资源数量可观。全地区有辽阔的天然草场和相当数量的各类牲畜,年出栏达90.9万头(只),可提供牛、羊肉51529.7吨,酥油和牛、羊绒数量也相当可观。
森林资源得天独厚。全地区11个县,县县有森林,木材蓄积量达3.6亿立方米。其中珍贵树种有云杉、冷杉、云南樟、落叶松、高山松、桦树等20余种;经济林木有核桃、石榴、花椒、柑橘、苹果、梨等。林下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各种野生菌类如松茸、鸡油菌、猴头菌、羊肚菌、黑木耳、香菇等因其种类多、数量大、无污染、品质优而闻名中外,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药材及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昌都地区有各种植物1200多种,可利用的药材有750多种;虫草、贝母、红景天、雪莲、天麻、大黄、当归、党参、三七、菌灵芝等都有较高的产量。野生动物药材麝香、鹿茸、熊胆、牛黄、雪蛙等也有一定的产量。独具特色的名贵藏药珍珠七十味、常觉等饮誉藏区,畅销国内外。
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独具魅力。昌都地区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卡诺遗址、强巴林寺和千姿百态的奇峰异洞、神山圣湖等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也有融自然与人文内涵于一体的茶马古道,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奇特的宗教民族艺术,精湛的石刻艺术,精美的唐卡画,精雕细镂的金银首饰。全地区有寺院539座,除藏传佛教的萨加、宁玛、噶玛噶举、格鲁教派及本教外,还有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堂;著名的卡诺遗址和达玛拉山恐龙化石群举世闻名。此外还有八宿县集冰川和湖泊为一体的然乌湖,边坝县的白、黑、黄三色湖等瑰丽景观。高原的风光和独特的地貌,封闭而恬静的自然环境,悠久而浓厚的本土文化,无不显示出昌都自然、人文、民族风光的独特与绚丽。
基础建设
昌都地区现有电力、水泥、煤炭、森工、印刷、食品、藏药等26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族手工业历史悠久,民族服装、民族家具、金银手饰加工等具有浓厚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
地区境内国道317线、318线和省道303、302线横跨东西,国道214线纵贯南北,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6408.7公里,其中国道1634.2公里,省道671.2公里,县乡公路4103.2公里,拥有各类机动车4936辆,年货运量30.39万吨。可起降波音大型客机的邦达机场,辟有昌都至成都、昌都至拉萨航线。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3年完成各项货运总量42.4万吨,客运完成32.3万人(次),分别增长10.6%和21.9%,航空旅客发送量达5.47万人(次),增长8.96%。
地区现有各类学校68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97%。全地区教育已基本实现“普六”,正为实现“普九”而奋斗。文化、广播、电视等事业蓬勃发展,“村村通”工程、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乡村文化站(室)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6.88%和88.77%,全地区有各类卫生机构243个,医院152个,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