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 09:1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图为绿树环抱的扎木中心县委红楼外貌。记者 段增艳 摄
波密,雨后清晨。远处的青山郁郁葱葱,顶峰在云雾翻腾中时隐时现。
波密县人民政府机关大院,面前这幢坐北朝南、古朴典雅的红色两层仿苏联式木楼,便是巍然屹立60余载的扎木中心县委红楼。
红楼始建于1953年,原本为三幢。随着时间推移,东西的两幢已被拆除,最大的一幢保存了下来。楼前草坪上的石碑,是2013年3月,扎木中心县委红楼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波密县人民政府所立。
驻足红楼内,序厅的屏幕上播放着波密简介及红楼历史短片,屏幕下方的橱窗里摆放着波密全域沙盘。左右通道深邃而幽静,两侧的房间内展示了大量历史照片,生动还原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把发展西藏作为重大任务。
1951年8月,中共波密分工委进驻波密,积极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宣传贯彻“十七条协议”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并召开首届波密各界代表会议,成立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与此同时,开荒生产、筑路运输、改善民生,波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953年,康藏公路管理局四工区进驻扎木(波密旧称),为解决办公及住宿问题,就地取材修建了三幢木结构的“红楼”。
1955年,中共扎木中心县委成立,次年,中共扎木中心县委及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迁入“红楼”办公及住宿。
房间内陈列有红楼诞生时的模型,三幢“红楼”形成凹字,楼前的旗台上红旗飘扬,格外庄严、恢宏。在红楼里,中共扎木中心县委和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宣传了“十七条协议”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指挥了扎木保卫战,并取得胜利。
1959年1月3日,武装叛乱分子集结3000多人,包围攻打扎木。1月4日,扎木保卫战打响,红楼成为这场战斗的指挥中枢。中共扎木中心县委和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第二办事处全体成员,在敌众我寡的劣势下,奋战十日十夜,直至增援部队抵达,取得了扎木保卫战的胜利。
随后,中央人民政府果断平叛,并领导西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民主改革完成后,波密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各项事业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改革开放后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产业、城乡建设、教育卫生等全面发展。
楼梯处,有一扇不足半人高的门,门内是一处狭窄的地道。沿楼梯而上,右侧尽头的房间是扎木保卫战展厅,惟妙惟肖的墙体画、活灵活现的幻影成像,以及战时缴获的五八式迫击炮仿品,为观者呈现了红楼历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幕,以及这一幕背后的故事。
当年,叛军集结的重要情报,是由一名叫旺姆的尼姑及时送达;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指挥者的睿智、战斗者的英勇,才能战斗十日终于等到援军;叛军散布已攻陷县委大院的谣言时,是一位勇敢的村民爬上高墙,看到县委大院飘扬的五星红旗,给周边群众以平叛必胜的信心;是藏汉同心、是军民团结、是大势所趋,扎木保卫战取得了胜利,革命果实得以保全。
展厅附近的房间为不同时期的办公场所复原,从显而易见的艰苦到循序渐进的改善,体现了生活变迁。仿真的人物塑像或立或坐于办公桌前,似乎正在地图上指明作战方位,或是拿着电话接听战况汇报,又或是对着报纸进行交流。
二楼左侧的房间设有瞻仰厅和重温入党誓词场所。瞻仰厅内,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故事里,有牺牲在运输线上的英雄,有为了波密的解放、改革而永眠于陵园的仁人志士。他们留给后人的,除了纪念碑上的名录和事迹外,还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时光如梭,如今的波密不再是当年那一条贫瘠的峡谷,“红楼”也不再是波密县城中最显眼的建筑,然而她所承载的英烈事迹和散发的精神之光却历久弥新,映照着新时代不断前行的人们。
2018年开始,围绕着“红楼”承载的历史,波密县委、县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挖掘、整理、展陈工作,并将“红楼精神”提炼为“忠党报国,造福人民;自力更生,不畏艰难;反对分裂,捍卫统一”。2018年11月,“红楼”四个基地——“波密县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林芝市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西藏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波密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揭牌。
“红楼精神”永载史册!革命英烈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