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考古学文化区域性特征较明显

2018-06-14 10:09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日前,亚洲山地考古联合实验室第一次学术工作坊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会议以“山地考古”的可能性为主题,围绕“山地考古”的概念与意义、分享考古材料以及探讨研究方法三个板块开展。来自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十余位学者做了报告。

“山上看周遭”的研究视角

会上,四川大学教授吕红亮就“为什么要山地考古”发表了看法。吕红亮表示,山地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作为重要的人类聚集区,更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和经济综合体,在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方面都具有多样性。

随后,吕红亮从是否“边缘”、聚落形态的垂直性、生业的多元性、文化互动的枢纽,以及异于平地的文明进程等角度思考山地考古的意义,进一步指出,山地考古不是一个区域考古概念,也不是一套特定的考古方法,它是一种企图逃脱中心与边缘二分叙事模式的研究愿景,是一种从既有定型的分析单位中抽离出来的反思性的研究进路,是一种由“山上看周遭”的研究视角。

吕红亮指出,当下考古研究中多学科手段的应用,使人们能够以多元的技术方法重建山地考古遗址的食谱、人群的移动模式、动物和植物管理利用的季节性、垂直结构的聚落形态,以及远距离的文化互动。“我们所知道的马家窑文化的南下也不再是不同区域彩陶瓶的类型相似性,而是背后长距离的器物和人群移动;我们在阿里所发掘到的不再是一个随葬了双圆饼首青铜短剑的墓葬,而可能是一位在高原长途跋涉而客死他乡的商人。总之,我们将获得更多的可能性。各位学者的报告将会从西北到西南不同地区、不同海拔的遗址,从多元的研究手段来展示这种可能性。”吕红亮说。

西藏史前墓葬分为两个阶段

我区作为文物资源大区,近年来在文物考古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发现。会上,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夏格旺堆以“近年西藏新发现史前墓葬与思考”为题,向与会专家学者做了专题报告。

依据碳14测年结果和墓葬出土遗存分析,夏格旺堆从年代上将西藏史前墓葬分为两个阶段,即距今3000年前后和距今2000年前后。地域上,分为集中于西藏南部和西部,象泉河流域上游、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东面和南面都有分布。

夏格旺堆表示,以往的发现有拉萨曲贡遗址和山南隆孜县斗玉夏拉木墓葬遗址,近年发现的有6处,夏格旺堆选取了几例考古发掘做了介绍。

夏格旺堆说,格布赛鲁墓地作为目前西藏地区最早墓葬遗址,碳14测年显示墓地早期墓葬的年代为距今3600~3000年,晚期为距今2000年左右。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封土多室墓和洞室墓;出土青铜、骨、石、陶、彩陶、玻璃、铁器等器具和珠饰、海螺等;随葬山羊、绵羊、牛、鹿、野驴和黄牛等动物。此外,根据M3出土的数件骨镞以及野生动物骨骼,推测当时人的生业模式在经营畜牧外也进行狩猎。

波密阿岗绒墓地的测年数据显示其早阶段遗存年代距今2700~2400年,晚阶段年代距今约2000年。形制以石板墓为主,也发现少量石室墓,并发现非常少量的随葬品。夏格旺堆认为,石板墓内可能埋葬非正常死亡的人。

就上述发现,夏格旺堆认为史前西藏墓葬的主要形制包括竖穴土坑石室墓、石丘墓、石板墓葬、竖穴土坑墓、穹窿顶石室墓葬、封土墓和石室墓。夏格旺堆总结称我区考古学文化区域性特征较明显,存在跨区域的交流和互动,值得关注的是,在距今3600-2000年左右可能出现了与考古学文化相对应的“分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