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明珠尽欢歌
——昌都大力构建农牧特色产业发展机制
本报记者黄凯 洛松德西
这里是最接近阳光的地方,空气因此透明;这里是最接近神明的地方,心灵因此宁静;这里是最后的世外桃源,希望因此诞生……
昌都是雪域高原的另一个世界,是锁在横断山脉深处的一片净土,孕育着神秘、孕育着恢弘、孕育着古老而独特的三江文明。这里的湛蓝天空、苍茫草原、神山圣湖、亘古雪峰,无一不向世人昭示着永恒的魅力。
如果说昌都独特的自然风光让人心旷神怡,那么康巴香猪、类乌齐牦牛、芒康绿野食品系列、八宿荞麦产品系列、洛宗糌粑产品系列、丁青虫草……这些昌都农牧特色产业也必然会让人们眼前一亮。
曾几何时,藏东明珠为山所困:老少边穷,发展滞后,山里山外两重天,藏东明珠这光环的背后是三江儿女挣脱束缚、加快发展的渴望。
如今,藏东明珠依托特色农牧业优势,围绕“以发展绿色、清洁、健康、特色、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多样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畜产品;坚持工业反哺,龙头牵引,大力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目标,坚持“培育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昌都正走在一条科学发展、绿色繁荣的康庄大道上。
每到旅游旺季,前来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无不为我市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与环境孕育出来的康藏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及其高原特色农牧产品所吸引,游客们纷纷表示,“来昌都旅游,除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外,独具特色的康藏高原特色食品也是吸引我们前来的主要原因。”
2015年,昌都将加快农牧特色产业发展机制的构建,促进农牧业特色产业的繁荣发展,使农牧特色产业逐步成为昌都农牧民增收的切入点和亮点。
昌都将以规模为向导,继续大力构建农牧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质量、优化粮食结构、推动粮食商品化的基础上,昌都坚持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重点,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康藏高原绿色、特色、清洁养殖业、河谷畜牧业和无公害绿色种植业、观光农牧业,实现种养殖业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强力推进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最大限度依靠和发挥土地的作用来增加农牧民收入。
大力发展昌都本地特色农牧业。昌都坚持从本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出发,打造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具有昌都高原特色的青稞、葡萄、瓜果、蔬菜、核桃、虫草、中药材、牦牛肉等产业,通过科技开发、品种改良、扩大规模、招大引优、龙头带动、基地促进等措施,提高现有发展水平,在质量安全上下功夫,在扩大质和量上做文章,努力打造具有高原优势特色的农牧特色产业基地,确保蔬菜、葡萄、荞麦、经济林木、藏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000亩、5000亩、2000亩、1000亩、1500亩。
大力建设特色农牧业基地。昌都将加大重点乡镇、学校、寺庙三类菜园建设力度,完善市和11县(区)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加强类乌齐牦牛育肥及深加工基地建设,实现年育肥牦牛1.5万头、加工牦牛肉75万公斤;以贡觉县为中心、察雅芒康两县为辅、市觉拥种羊场为基地,实施阿旺绵羊养殖基地和原种场建设,推广阿旺绵羊1500只;加快牲畜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实施11县(区)黄牛改良工程,年内确保改良1000头;大力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抓好康巴香猪、康巴土鸡繁育基地建设,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2-3家;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基本实现草畜平衡,牧畜良种覆盖率达20%以上,舍饲半舍饲率达50%,肉奶产量分别达到8.6万吨、8.3万吨,着力缓解肉、油、奶供应紧张,价格冲高、供需不平衡的突出矛盾。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昌都要找准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的着力点,加大培育载体和支撑,把挖掘内部资源优势潜力和引进、合作、培育龙头企业外部动力结合起来,把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带动农牧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用好用活用足国家、自治区产业化发展政策,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力争引进实力强、效益优、前景好的内地3家以上大型企业参与昌都特色农牧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特色农畜产品质量档次和经济效益,年内获批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家、培育市级龙头企业5家和县级龙头企业11家,实现产值1.5亿元,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0%以上。
极目远眺,那一个个农牧特色产业基地,那一丛丛经济林木,那一群群牦牛,无一不是在向世人昭示着藏东明珠特色农牧产业发展的辉煌。
昌都大力构建农牧特色产业发展机制,推动农牧特色产业繁荣发展,必将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牧业增效,鼓起农牧民腰包,如今的昌都正走在一条科学发展、绿色繁荣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