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时政>

建设藏东经济区 实现昌都新跨越

2014-03-12 09:44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建设藏东经济区  实现昌都新跨越

——访十七大代表、自治区副主席、地委书记孟德利

  建设藏东经济区是自治区“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刚刚闭幕,就昌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如何充分发挥“靠西朝东、接轨东南”的纽带作用,实现昌都新的跨越,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党的十七大代表、自治区副主席、地委书记孟德利。

  记者:昌都地处横断山脉,交通、通讯不便,市场狭小,基础设施滞后,群众增收困难。请您谈谈昌都在扎实推进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孟德利:对昌都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需要解决45000多户农牧民的安居问题,“十一五”末全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要从1844元增长到3820元,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并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更为丰富的社会公共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地委行署认真贯彻落实区党委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个首要任务,坚持安居与乐业并举,增收与发展共进,新农村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

 在“安居”方面,按照自治区“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科学设计、综合配套、体现特色”的总体要求,地委行署制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迁则迁、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的原则,加大了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从去年到今年8月份,已完成了15699户农牧民安居房的建设,按计划今后两年还要完成30053户的任务,确保到“十一五”末80%以上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在具体工作中,突出组织领导,注重提高组织化程度,从优化安居结构,提高建设质量、推广替代材料。在安居工程建设中,以行政村为主,把路、电、水、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列入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随着群众安居点基础设施的改善,启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基础设施综合配套项目建设,一批本来生活困难、单靠自身建不起房的群众住上了新房;一批已经发展起来、有建房愿望和要求的群众实现了愿望;一批不仅有建房愿望而且希望通过建房搬迁取得更大发展空间的群众愿望得到了满足。

  在乐业方面,按照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五句话”和自治区“八个基本解决”的要求,地委行署结合昌都实际提出了“增收到帐、安居到户、两基到人、法制到脑、宣传到心、班子到位”的工作意见,丰富“安居”内涵、加大“乐业”力度。现在随着群众居住条件的变化,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正确合理的生产观念、消费观念已有了很大的起色,依托小镇市场、优势资源、劳动技能、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农牧区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务输出增加收入成了一个热点和亮点,以零售业、服务业为主的商业活动气息日益浓厚。

  地委行署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安居乐业、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意见》,积极探索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对农牧业生产、劳务输出、虫草及林下资源采集、政策性收入四大增收渠道的增收潜力进行充分挖掘,着力打好“基础”、“生产”、“采集”、“特色”、“劳务”、“矿业”、“流通”、“科技”、“政策”、“培训”等10张牌,加快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使群众广开致富路,多栽“摇钱树”,鼓起钱袋子。去年,全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家庭10000多户,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的家庭减少到了2000多户。

  记者:自治区“十一五”规划将昌都定位为东部经济区,并要求昌都充分发挥“靠西朝东、接轨东南”的纽带作用,加强与西藏中部经济区的联系,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共同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品牌。请您谈谈昌都贯彻落实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的思路、措施,目前各项工作进展如何?

  孟德利: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建设藏东经济区的目标,既给昌都建立和发展支柱产业带来了机遇,也为昌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按照区党委关于建设藏东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工作要求,继续深化“靠西朝东、接轨东南、抓好三个发展极”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定位,坚持以农业牧业做基础,以资源利用做特色,以能源矿产做支撑,建设一个特色鲜明、承东启西、良性互动的藏东经济区。为此,我们突出昌都特点和发展优势,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支持,依托能源、矿产、旅游等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尽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相对完善的流通市场,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通过努力加强与藏北物流中心及周边地区的联系,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藏东经济区。

 从各项工作进展来看,以玉龙铜矿为龙头的矿业开发,以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为重点的能源建设、以“大香格里拉”为品牌的旅游环线建设和昌都商贸物流发展等各项工作都取得实了质性成效。

  目前,玉龙铜矿一期工程建设接近尾声,今年已完成投资2.5亿元,年产一万吨电解铜的生产能力可望实现,到2009年,随着玉龙铜矿的建成,必将为昌都财源税收、三产结构带来质的改变。同时,以玉龙铜矿带动铅、锌制酸和各县矿业开发,有步骤地推进城镇和相关产业发展。

 昌都地区“三江”并流,水能资源丰富。在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地委行署主要是从做好“自用”与“外送”两方面下功夫做文章。自用,就是重点抓好地区重点电站、各县二级电站和乡镇小水电站的建设,使装机容量由目前的11.7万千瓦增加到30万千瓦。水能资源的规模开发,同时继续加强电网改造等能源基础建设,使85%以上的农牧民用上电,逐步解决自身发展的自用能源问题。外送,主要是按照区党委政府的目标任务要求,以建设西电东送接续基地为目标,对怒江、金沙江、澜沧江视条件成熟程度进行规模型能源开发。近期以金沙江、澜沧江为重点,启动1000万千瓦水电站建设,中远期抓好怒江水电开发,努力实现3000万千瓦外送能力,进而建成藏东电网。去年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在昌都组建了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现对金沙江开发的可研、论证、设计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旅游业主要是加强了优化景点布局,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培育精品景点和旅游线路,借助“康巴文化艺术节”等各类节会和契机,进一步密切与川滇两省毗邻地区的旅游合作,努力建设藏川滇旅游环线,共同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等工作。商贸流通市场以建设昌都物流中心为重点,将昌都镇在目前已充分联系11县和138个乡镇,中心城镇功能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加强其与本地区以外重点城市市场的联系,增强其辐射功能,努力以昌都镇为中心,加强318、317、214三条国道沿线上建制镇的建设,使昌都建设成与内地经济联系广泛、人员交流密切、投资更为活跃的开放地区。通过矿产、能源、旅游产业和商贸、流通市场的建设加快藏东经济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