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藏东明珠昌都:壮美跨越绘新图

2014-03-13 12:39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60年一甲子。

  60年岁月沧桑,60年翻天覆地。

  昔日受尽压迫的农奴成了国家的主人,过去茶马古道上的荒凉小镇如今高楼林立,当年不可逾越的横断山脉变成了坦途,“野蛮、贫穷、落后”已成历史,“富裕、文明、发展”恰在今朝。

  三江大地春涌潮,藏东儿女竞风流。60年来,勤劳、智慧、淳朴的昌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在开拓创新中拼搏,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在后发崛起中跨越。今日的昌都,人民当家作主,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局势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幸福安康,已成为藏东地区的璀璨明珠。

  五星红旗迎风展 农奴翻身作主人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著名的昌都战役,这是完成祖国大陆统一的最后一役。昌都解放了,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西藏高原猎猎飘扬,揭开了昌都历史的新篇章,拉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人民政权的建立让昌都各族人民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昌都地委书记王瑞连说:“昌都的解放,是昌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昌都人民永远结束了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的历史,从反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下解放出来。人民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广大劳动人民翻身作主人,开始走上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

  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1月2日,昌都地区召开了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昌都直属12个宗的解放委员会也相继成立。时任解放委员会主任王其梅在这次大会上宣布:“凡有关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建设和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全西藏等重大任务,一律经人民代表会议民主协商作出决议,再交人民解放委员会实施。人民解放委员会是僧俗人民自己的组织,是为昌都人民服务的高级领导的权力机关。”从那时起,昌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就有了保障。

  昌都的解放,促成了“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和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奠定了政治基础。1959年开始的民主改革废除了生产资料的封建农奴主所有制,使西藏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世代被剥夺一切权利的农奴和奴隶获得新生,成为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随着国家的繁荣发展和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昌都人民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政治参与日益广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全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9300余人,占全地区干部总数的70%以上;各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近5500人,占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的76%左右;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地区妇女干部总数的77%。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区、县、乡人大代表中分别占80%、90%、99%以上。自地区政协成立以来,广泛吸收藏族和其他民族及宗教界人士参加,现有数百名民族、宗教界人士担任委员,昌都地区政协有8名藏族同志担任主席或副主席。

  祖国家庭多温暖 生机勃勃今胜昔

  60年栉风沐雨,60年春华秋实。解放前的昌都,封建农奴制度和政教合一制度严重地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窒息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使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昌都的解放以及之后进行的平叛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广大农奴摆脱了剥削和压迫,获得了土地、草场、牛羊等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三江大地生机勃发,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

  民主改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制定了免收农牧业税,加强对外开放、对内交流,实施了对口援藏战略,给予西藏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昌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诚如昌都地区佛教协会会长甲纳·加央克珠在访谈中说的:“昌都解放60年来所取得的各项成就,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是藏族、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

  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和对口援藏省市、企业的大力援助下,昌都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迈进,已进入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群众收入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昌都地区行署专员吾金平措介绍说,2009年,昌都地区生产总值达57.9亿元,比1958年增长40倍;地方财政收入比1958年增长103.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44元,比1958年增长13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9元,逐年有显著提高。全地区公路总里程从零到现在的9164公里,1995年建成的邦达机场,开通了昌都至成都、拉萨的航线,是进出藏便捷的空中走廊。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现在的昌都有中国第二大铜矿玉龙铜矿、华润雪花啤酒厂、昌都高争水泥厂等大型工矿企业,丰富的“三江”水资源开发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商贸旅游业日趋繁荣,地区所在地昌都镇也由解放前少量低矮土房、城区人口2000余人的偏僻小镇,发展到目前市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人口10万余人,水、电、路等市政功能日臻完善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藏东明珠。

  社会事业大发展 藏东旧貌换新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昌都的解放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昌都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解放前,昌都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极端落后,整个地区没有一所正规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一家医院,广大农奴连基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只是极少数贵族享有的特权。昌都的解放如三月春风,播撒着文明的种子。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第一所学校、第一家医院、第一家银行、第一个邮政所、第一个派出所……许许多多的“西藏第一”在这里诞生。60年来,这些“第一”在三江大地不断开枝散叶,发展壮大。

  而今的三江大地,早已面貌一新,今非昔比。截至2009年底,全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所,在校生达107626人。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从过去只有贵族僧侣教育发展到初步建立起现代民族教育体系,从过去只有极少数特殊人群享受的教育发展到广大农牧民子女普遍享受“三包”政策和优质教育资源。如今的昌都已经建成中医、西医、藏医结合,以昌都镇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面达100%,各级政府对农牧区医疗制度的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80元,仅2009年就为农牧民报销各类医药费5000余万元。已初步建立了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低保和农牧区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政策得到落实,养老金社会发放达到100%。建有敬老院20所,老年社区服务中心4个。

  与此同时,昌都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目前,昌都地区已登记678处文物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中央多次拨付专款维修强巴林寺、查杰玛大殿等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丁青热巴、昌都锅庄、芒康弦子等7项民间文化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文得到广泛发展和运用。群艺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齐全,建有广播电视站1800余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86%以上,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宗教信仰自由和传统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藏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节庆活动得以保留和继承。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让昌都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健康、快乐和幸福。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60年风雨兼程,艰苦创业,换来今日的硕果累累,意气风发。在迎接昌都解放60周年大庆的喜庆日子里,64万藏东儿女豪情满怀;建设国家生态屏障,建设国家矿产开发基地,建设国家能源接续基地,蓝图绘就。正所谓:红日照得山河壮,潮头扬帆看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