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2:28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昌都行署副专员洛松德青介绍情况 摄影:饶春艳
7月6日上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西藏门户”昌都地区的发展成就。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洛松德青在发布会上说,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解放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场战役——昌都战役,打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同西藏其他地区一样,昌都在60年间,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辉煌成就。
昌都地处藏东“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地带,位于西藏、四川、青海、云南四省(区)的结合部,是青藏高原悠久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连接藏、川、青、滇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康区腹心区域,也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素有“西藏门户”之称。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纳西等21个民族,总人口65.36万,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5%。
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洛松德青在发布会上说,解放前的昌都,在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严重地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昌都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实现了巨大飞跃。2010年,昌都地区生产总值是67.07亿元,同比增长12.1%,比2005年增长了1倍,比1958年增长163.2倍,进入了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群众收入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昌都境内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独具魅力,作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和茶马古道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也在得到缓解。洛松德青说,如今的昌都,公路总里程达到10686公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为85.5%。国道317线、318线和省道303线横跨东西,国道214线纵贯南北。1995年正式通航的邦达机场,开通了昌都至成都、昌都至拉萨两条航线。这为有着经商传统和敢于走天下精神的康巴儿女,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藏东重镇昌都镇内的昌庆街 摄影:饶春艳
洛松德青回顾历史时说,解放前的昌都,农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生存维艰。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62元,比1958年增长158倍。昌都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以类乌齐县为中心的牦牛产业带、以贡觉县为中心的阿旺绵羊产业带、以卡若区为中心的城郊奶源及蔬菜产业带。汽车、摩托车、电话、电脑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大发展前提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例如,藏东重镇——昌都镇由解放前少量低矮土房、城区人口2000余人的偏僻小镇,发展到目前市区面积7.5平方公里,10万余人,水、电、路等市政功能日臻完善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藏东明珠”。
自1951年西藏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昌都小学在昌都镇成立以来,也拉开了西藏现代化教育的开端,洛松德青为此说,昌都的教育是从解放前的两所为贵族后代服务的私塾起家的,现代教育从无到有,截至2010年底,昌都已有529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是107626人。与教育境况一样的是,到1950年,昌都没有一所医院,仅有少数僧医及零星的民间藏医,缺医少药。如今的昌都已经建成藏医、西医、中医结合,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面达100%。仅2010年就为农牧民报销各类医药费5000余万元。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时的35.5岁增加到67岁。
藏东文化在昌都繁荣发展起来。洛松德青介绍到,强巴林寺、查杰玛大殿等一批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得到有效保护,丁青热巴、昌都锅庄、芒康弦子等7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文得到广泛运用。卡若区目前有地区群艺馆1座、地区图书馆1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8座、乡镇文化站7座以及农家书屋88个。建成不同类型的广播电视站1800余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86%以上。昌都现共有近500座宗教活动场所,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得到满足,传统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和保护。(饶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