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三江大地结硕果

2014-03-13 12:25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三江大地结硕果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昌都农牧业发展纪实

    60年风雨兼程,60年光辉历程,60年沧桑巨变。

    5%的三大领主拥有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及大部分牲畜,而占人口95%的农奴却没有任何真正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到农牧民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用自己手掌握的资源、用辛劳和汗水浇灌着幸福。

    从农业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牧业自然游牧的方式,农牧产品单一,劳动工具原始,劳动技术落后,到机械化生产的大面积普及、畜牧业生产的集中化、规模化,农牧业各项工作遍地开花、满园春色。

    1950年到2010年,昌都解放60年来,昌都农牧业加快了从传统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步伐,农牧区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的欣欣向荣景象,昌都农牧业和农牧区一个个巨大发展成就呈现在世人面前。

农畜发展迈上新台阶

    “昌都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牧业经济,高度重视解决好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使全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地区农牧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赵新对60年来昌都农牧业的发展深有感触。

    60年来,昌都地区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稳粮、增收、调整”的原则,通过压缩粮播面积,努力提高单产、稳定总产,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植业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农用实用技术,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使种植业的生产总量和质量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数据显示,2010年,我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6.62万吨,比有数据统计以来的1958年的3.62万吨增加13万吨,比“十五”末的16.58增加0.04万吨。

    不仅是种植业,畜牧业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速前进。

    60年来,昌都根据畜牧业基本特点和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确立了“控制存栏、加大出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总体方针和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牧区畜牧业、加快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基本思路。

    2010年全地区牲畜存栏数为369.87万头(只、匹),比1958年增加181万头(只、匹),增长2倍多;肉类总产量7.97万吨,比1979年的0.8万吨增加近10倍;奶类总产量7.89万吨,比1978年增加近4倍多。

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位于川藏公路八宿县白马镇的县粮油公司正在酿酒,两名康巴女子正在藏式的酒坊里观察着灶台上荞麦酒的成色和品相。“我们这里的荞麦酒一直供不应求”,厂长洛松尼玛正忙着收购荞麦,忙得不亦乐乎。

    尼玛厂长和他的酒厂只是昌都地区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60年来,昌都特色产业得到合理培育和开发,产业格局日趋成熟。

    根据“两牛两羊、粮蔬基地、城郊养殖、河谷果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我地区积极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抓生产和销售、带动中间加工环节)及“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力量,突出特点,立足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向导,以区域特色产品和高原绿色食品开发、特色养殖为重点,以龙头和协会带动为手段,大力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加快了全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步伐。

    “十一五”期间,昌都建设了种畜场、牦牛育肥基地、奶源基地建设、阿旺绵羊养殖、黑山羊养殖、藏鸡藏猪养殖、蔬菜生产、芒康县索多西辣椒基地及产品、芒康县葡萄基地、八宿荞麦基地、洛隆县糌粑基地等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项目,国家累计投资22983万元,地区投入支农资金5000多万元。

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60年,昌都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作为农牧业、农牧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一切工作围绕增收展开,促进了我地区农牧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昌都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已达到3662元,是197887元的42倍,是“十一五”末1884元的2倍多。农牧民现金收入所占的比重大幅提高,多元化增收渠道开始呈现。

    同时,昌都进一步贯彻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牧民增收。每年都能从乡里领到无偿或半无偿的化肥、农药、良种等农资的昌都俄洛镇俄洛村村民巴嘎感受深刻,他告诉记者:“仅仅每年春播时,政府给的各项补贴,都可以让我节省好几百元,成天高兴得见人就想笑。”一项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温暖着农牧民的心坎,也给昌都地区农牧民群众增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今,汽车、摩托车、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话等现代化用品已经走进了农牧区寻常百姓家中,农牧民的居住条件也日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