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2:1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日前,记者在卡若区城关镇小恩达村采访时,一幅美丽祥和的画卷首先引入眼帘:一条条笔直的村庄大道干净整洁,一排排崭新的新房整齐划一……
走进村民嘎松多吉家,只见新修的两层藏式楼房气派又大方。“在政府的帮助下,彻底实现了人畜分开,村里目前正加紧实施饮水工程,很快就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自来水了,我们真正过上了幸福文明的新生活。”谈起安居工程,嘎松多吉很高兴。
这仅仅是昌都地区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三江大地在党和政府的甘霖雨露滋润下,在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48万群众乔迁新居
自2006年实施安居工程以来,昌都地区积极开展“亮新招、争先进”活动,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力量,全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并试点性地推动使用新型施工技术,着力确保安居房建设在民族特色、质量实用上有新突破。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2年底,昌都地区累计完成投资近45亿元,已有超过48万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新房,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昌都地区积极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累计共完成示范点建设126个,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10个,农牧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现在,各家各户的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还享受家电下乡的补贴,让我们完全摆脱了以前的落后生活。”告别生活了32年的老房子,卡若区俄洛镇仲多村的贡秋扎巴老人今年搬进了新居,过上了幸福生活。
综合配套保障生活质量
昌都地区在开展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对水、电、路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也进行了科学规划,力争做到整体规划、逐步建设、全面到位、综合配套,实现“水电路一步到位、人畜彻底分居”,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综合配套建设在“六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邮、通广电)上狠下功夫,努力使农牧区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水、走上宽敞平坦的路、用上方便充足的电。6年多来,全地区水、电、路、讯、广播电视、邮政、文教、卫生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整体推进。
截止到2012年年底,昌都地区共实施完成农村环境建设整治410个行政村,完成总投资4.4亿元,主要内容是实施村庄道路、文化体育场所、垃圾污水处理、太阳能路灯、农家书屋、村级广播、流动电影、村医疗设备、万村千乡市场、村庄绿化美化“十大工程”。
“通过建设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整个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起色,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启了新的路子。”人大昌都地区工委副秘书长、安居办副主任邱川明告诉记者。
产业配套力争持续增收
在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昌都地区把安居工程同产业化发展、项目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为日后农牧民群众发展个体经济、集体经济,拓展产业建设和丰富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预留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产业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狠抓劳务输出组织工作、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4项工作,将安居工程建设与资源优势、结构调整、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丰富安居内涵、扩大产业外延。
据统计,全地区在安居工程建设中,共培养和扶持了以农牧民为主体的施工队147家,从业人员达到11316人;一批围绕安居工程建设的沙石厂、砖瓦厂、石灰厂等相继建立。
6年来,昌都地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增收路子越来越宽,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农牧区面貌和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