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0:59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我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住进这样好的房子!”在洛隆县中亦乡加果村采访时,刚刚喜迁新居的村民普布塔培兴奋地告诉记者。
加果村是大骨节病重灾区,全村21户103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大骨节病患者。过去,村民们住在大山坳里,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全村人均收入仅为附近村子的一半。2007年,洛隆县政府将该村21户整体搬迁到了紧靠省道303线、依山傍水的新址上,除了提供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安居房外,还为村民们修建了两个蔬菜大棚和一个教学点。村民们梦寐以求的改善生活条件的心愿,在一年之内就得到了实现。
从2006年到2007年9月份,昌都地区陆续完成了15699户农牧民安居房的建设,那些已经发展起来、有建房要求的群众实现了愿望,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批生活困难的群众也在政府和乡邻的帮助下住上了新房。昌都进而启动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基础设施综合配套项目建设:以行政村为主,把路、电、水、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列入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2007年,昌都地区已实施了250个行政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总投资达5321万元。
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得久居大山深处的农牧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转变,新的生产观念、消费观念正在被逐渐接受。如今,依托小镇市场、优势资源、劳动技能、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越来越多的群众在政府的组织下走上了劳务输出的路子,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纷纷涌现,致富增收的法子也越来越多。
依靠优越的石料资源和交通条件,卡若区如意乡达若村建起了采石场,解决了全村55户、56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销售收入30多万元,平均每户增收4000多元。如意乡乡长才旺江措表示,采石场下一步要向石料深加工和工艺化方向发展,争取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
立足实际,拓宽思路,是昌都地区农牧民劳务输出的最大特色。截至目前,全地区养殖业、施工队、民族手工业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已达43个,固定资产1476万元,带动农户892户,农牧民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545人,人均月收入达1279元。
积极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化项目,是昌都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的重要举措。最近几年,昌都地区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2006年以来,用于特色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已达1000万元。2007年,全地区18个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下达各级投资3502万元。经过不懈努力和长期建设,昌都地区特色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结合当地特色、以多个县为中心的产业带相继形成:昌都的蔬菜和奶牛养殖,察雅的水果和畜产品开发,洛隆、丁青的虫草采挖等项目,已经成为当地农牧业发展中的主要亮点,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
如今,通过对农牧业生产、劳务输出、虫草及林下资源采集、政策性收入四大增收渠道的充分挖掘,全地区农牧业呈现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色化发展的态势,逐步建立起了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2006年,全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家庭有1万多户,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的家庭减少到了2000多户。”昌都地区行署专员维色说。(责编:晶晶)
作者: 闫恩泽 温凯 常川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