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和谐类乌齐
2014-03-13 10:54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瞩目藏东,和谐的春风拂遍广袤大地,到处生机盎然、活力四溢。春风激荡的类乌齐县便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口仅有4万多人的类乌齐人迈出的步子无疑是大踏步的,在县委书记熊伟、县长罗松益西两位正副“班长”的带领下,2007年类乌齐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4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9%,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32.00元,位列昌都11县前茅;县级财政收入1683 万元,较上年增长 40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70.00元,同比增长17.01%(其中现金收入1720.00元);实现劳务输出16042人(次),创劳务收入2633万元……
阔步迈进,和谐社会建设亮点纷呈。在类乌齐县委、县府绘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中,无论基层组织建设还是安居工程,无论是特色产业还是畜牧业发展,每一项措施的落实都使得类乌齐县的新农村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措施实实在在,成效明显而突出。实践中,县委、县府一班人紧紧围绕地委、行署提出的“保稳定、促发展、促和谐”主旋律,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群众,坚定不移抓发展,旗帜鲜明反分裂,结合县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使该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去年,类乌齐县投入19555.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40.1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6915.3万元,加大了对贫困户、游牧民和地方病多发区搬迁的倾斜力度,完成397户吃住难的问题。同时县委、县府充分尊重农村实际和农牧民意愿,按照“住得稳、富得快”的原则要求,将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与农牧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长期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地制宜,减少集中,分散建设1513户,并注重加强乡村道路、饮水安全、农村能源等“五通”基础设施建设,从改厕、改水、环境保护、道路建设、村委会建设等建设入手,彻底改变了旧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切实使农牧民得到了实惠,真正做到了搬迁满意,住得高兴。
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过去,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农牧区基层干部的待遇普遍不高,由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类乌齐县委书记熊伟、县长罗松益西等领导同志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进行调研工作,当得知农牧区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过去没有任何待遇,近几年才享受每年1500元的待遇时,县委、县府及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决定今后逐年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待遇问题,这一举措,在全地区开创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环境,关心基层干部成长的先河。村干部待遇提高了,随之而来是工作积极性的有效调动和工作职能的有效发挥,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组织在处理草场纠纷、采挖虫草、安居工程建设、送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抓思想,抓作风,致力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类乌齐县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注重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县长罗松益西告诉记者,是类乌齐县把2007年定为“作风整顿年”,县委、县府狠抓干部思想作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党校培训、召开民主生活会、结队帮扶活动等形式,以开展“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八荣八耻”、“勤政廉洁”等主题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从思想意识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利益观,齐心协力干工作,从而进一步严肃了党员干部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工作纪律和工作责任,不断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团结统一。县委组织部、纪检委等部门组成干部督察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全县干部职工的工作纪律进行检查督导,对在工作期间领导干部私开公车、上网吧、坐茶馆等违反工作纪律的查处一起,严肃处理一起。
同时,县委宣传职能部门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国家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推动类乌齐县形成了人人讲学习、人人讲纪律、人人讲奉献的良好氛围。
倡导科学务农,促进农牧业生产和谐发展。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类乌齐县委、县府一班人想的最多的还是怎样使农牧民群众得实惠的问题。通过思想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经过多方调研、探讨,大家的意见趋于一致,那就是不断加大科学务农力度,力求实现走出一人致富一家、走出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实践是最具说服力的,工作中,县委、县府一班人紧紧抓住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的潜力,引导农牧民科学务农。2007年,类乌齐县粮食产量稳中有增,达到1488万斤,亩产提高到418斤,农作物播种面积为4.3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5万亩,经济作物0.82万亩。同时牧业提质增效,全县新生牲畜71528头(只、匹),新生仔畜成活70549头(只、匹),新生仔畜成活率达98%;成畜死亡为2712头(只、匹),死亡率控制在1.17%,同比下降1%。牲畜出栏70345头(只、匹),综合出栏率30.4%。年末各类牲畜存栏数为230456头(只、匹)。实现肉类产量6044吨,同比增长3.6%,奶产量7172吨,同比增长6.6%。
大力开发畜牧产品,丰富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内涵。长期以来,居无定所的牧区新农村建设一直是老大难,面对困难的问题,类乌齐县委、县府在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不忘加大乐业力度,努力丰富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积极引导农牧民运用科学技术,探索增收渠道,丰富乐业内函。在畜牧业为主的类乌齐,政府投入60万元资金在桑多镇建立牦牛育肥基地。他们以育肥基地为依托,加大牲畜出栏,合理利用草场,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开发牦牛风干肉和乳制品。同时风干牦牛肉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农牧民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而且为农牧民提供了一条增加现金收入的渠道。类乌齐牦牛肉以肉质肥嫩、细腻爽口而倍受人们的亲睐,作为品牌效应,类乌齐的牦牛肉和酥油产品普遍受到欢迎,每逢宰杀季节,人们纷纷赶到类乌齐采购牦牛肉。其牦牛成品现已畅销昌都地区市场并远销到拉萨以及青海、四川等地,为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随着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农牧区处处呈现出安居乐业的景象,社会一派和谐、繁荣。
广拓特色产业路子,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类乌齐县委、县府为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积极鼓励能工巧匠,不断提高技术,要求他们结合现代发扬传统。去年,该县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如,藏刀、佩饰等,家居装饰物,如牛羊头加工等以质取胜,以优取胜,不仅占领了市场,打开了销路,各种产品成为规模化生产,声誉不断提高,产品供不应求。当记者来到铁匠泽多家里,他正在打制工艺品。泽多高兴地告诉记者,这几年,在县委、县府的扶持下,住进了新房,除了农忙时节,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新居里制作民族手工艺品,每年打制民族手工艺品可增收5万多元,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了。如今,泽多的妻子、女儿也干起缝纫活,一家人的生活红红火火。泽多已经收了10多名徒弟,他表示今后在县委、县府的支持下,继续学习新的技术,广收徒弟,把这个传统手艺发扬光大。像泽多一家这样,在类乌齐通过一技之长,发家致富的举不胜举,如丁增旺队,扎西曲扎两兄弟,常年画唐卡不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而且传统的绘画技术得以传承。他们表示,在县委、县府的支持下,今后继续从事绘画,提高技能,改善生活质量。
在谈及2008年的工作时,县长罗松益西告诉记者,目前类乌齐县委、县府正在认真抓好党的十七大和地委扩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在正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抵制达赖集团分裂暴行的同时,毫不放松地抓“三农”工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类乌齐,着力打造特色高效农牧业。洛松益西说,“我们的目标是突出实践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努力建设类乌齐的特色产业。如何实践,就是要把现有的做好,把能做大的做大,把能做强的做强,把能做优的做优,把有前景的基础工作做扎实,逐步壮大发展。”按照这一目标要求,类乌齐县正以“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人特我奇”为自励,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不断加大农田草场建设力度,继续以牦牛改良、育肥等为重点,搞好“牦牛肉品牌”的开发;并大力实施青稞秸秆养畜、短期育肥、舍饲圈养,建立适度规模的专业饲养小区,发展农区畜牧业。同时,类乌齐突牦牛养殖、育肥基地建设,将开发牦牛产品的深加工、实行标准化生产提到了日程,以期形成品牌、规模和效益,实现类乌齐县牧业产业化经营。洛松益西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发展的藏东强县必将崛起在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