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昌都探索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

2014-03-13 10:47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八宿县拉根乡的扎西旺加最近成了乡里的大忙人,他承包的附近3个乡镇750多座沼气池,以及本乡430台农机具和3处饮水工程的维护工作让他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扎西旺加告诉记者,按照与县政府相关部门签订的承包合同,他一年能够从中获得将近3万元的服务收入。“不仅服务承包人能够获得收益,更重要的是承包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有了可靠的服务保障。”拉根乡党委副书记张科说。

  这项一举两得的好事,得益于昌都地区针对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推行的市场化新机制。从今年开始,昌都地区加大财政向农牧区倾斜力度,变以前农牧区公共服务仅仅依靠政府负担的单一管理模式,为由政府主导,同时面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的运作模式,揭开了昌都地区在现有体制下探索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产品市场化机制的序幕。

  社会进步催生改革

  近几年,西藏农牧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不断深化,农牧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安居工程、农网改造、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农牧民医疗保险制度等一系列民心工程已在农牧区落户生根,现代生活方式逐渐融入了西藏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农牧民在生产生活条件逐年改善的同时,对各项公共产品服务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然而,面向西藏农牧区基层的相关政府服务不足、相关技术服务人员缺乏、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却令本身就不够充足的公共服务捉襟见肘。

  农村基本医疗保险作为农牧民健康保护伞地位举足轻重,但按照昌都地区卫生局的统计数据,目前昌都地区县、乡两级卫生人员编制1124人,实际在岗人员仅505人,不到正式编制一半,乡级卫生机构缺编率更达到70.6%。虽然农牧民医疗保险已在昌都地区实现全覆盖,但缺乏医生、有药无医的情况,导致一部分农牧民在享受着公共财政阳光政策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拖着病体跑到外乡投医问药,与此同时连带产生的农牧民医疗保险基金使用不足和药品报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乡村医生通常担负着乡村一级的计划免疫、强化免疫和为农牧民诊治常见病的大量工作,但聘用乡村医生待遇低,每月仅四五十元的收入,相当于当前一根虫草的价格,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据记者了解,诸如此类人员缺乏、待遇低的情况在基层兽防、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工作中也同样普遍存在。

  在现有基层政府职能部门人力、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基层农牧区日渐增长的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如何破解农牧区“有药无医”、“有事无人办、办事人不够”的难题?对此,实行政府与市场“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对政府职能机构能力范围之外的服务,实行分片责任包干、跨区域服务,是一个良好的探索。

  “两条腿走路”多方受益

  对部分经营性基层公共产品交由市场提供,对政府现有涉农服务体系形成补充,是昌都地区基层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此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和高效率,形成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形式多样、政府扶持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的新型农牧区公共服务格局。

  “以前乡里老百姓的农机具出现问题,必须跑到10公里外的县里请技术人员来维修,来回跑一趟费事又费力。”八宿县拉根乡党委副书记张科一直为乡里公共服务的不足感到恼火,因为县里技术人力有限,农机具故障通常很难得到及时维修。“实行公共市场化服务承包后,情况立刻得到了改观,现在饮水工程、沼气、农机具的维修维护由专人承包,村民只要打一个电话找到承包人,很快就能解决问题,非常方便。”

  群众需要的服务有了保证,基层服务人员的服务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左贡县扎玉镇实施乡村卫生员分片承包后,一改以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缺陷,乡村医生纷纷采取坐诊与巡诊相结合的方式,走村串户为周边农牧民群众开展医疗卫生技术服务。据统计,扎玉镇乡医接诊量由过去每月160人次提高到270人次,提高68.75%;乡医的月收入也平均提高346元,药品使用率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近10%。

  据介绍,昌都地区在基层公共服务责任承包中,对于医疗卫生、广电设施维护等技术含量高,从业资质要求严格的服务项目,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推动,依托政府职能部门现有的技术人员和闲置资源,实行分片承包、全面覆盖。对一些技术含量不高、资质要求不严的项目,由政府部门打包推向市场,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培育农牧民市场主体,在农牧民中扶持培育承包人,并通过合同、协议规定承包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服务质量和监督考核办法,在承包人完全履行了规定的合同义务后,凭乡镇村出具的相关依据,直接到财政报账拿钱。

  对于公共服务承包人的收益,昌都地区财政局副局长伍清廉以八宿县拉根乡扎西旺加为例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后4年八宿将建成4500多座沼气池,每座维护费补贴19元,总经费约9万元;全县2000余台农机具,每维修维护一台补贴35元,大约7万多元;全县人饮工程目前建成64处,每处每年维护费用100元,三项相加除去交通、人工成本,大约有10多万元利润,如果扎西旺加能够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和规模,收入将十分可观。

  市场化运作意义深远

  一直以来,基层农牧区公共服务产品几乎全部由各级政府包揽提供,依托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来开展,但随着农牧区对公共产品需求度的不断提高,传统单一渠道和管理模式的缺陷逐渐显现,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各级政府和农牧民。为此,不少基层干部对记者表达了同样的困惑:政府机构在农村公共服务上做了大量工作,也付出了财政资金,但却始终没有取得各方满意的效果。

  实施政府与市场“两条腿走路”,让市场为农牧民生产生活和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辅助性基本公共服务,不但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面,加大财政向农牧区的倾斜力度,使基层农牧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改善,同时创新了“以钱养事、以事养人”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通过市场购买服务,改变以往“增人、加钱、扩充机构”的老路,从“养人办事”过渡为“雇人办事”,实现“钱随事走”,不但激发了农牧区公共产品活力和专业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更为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从财政角度讲,一部分应由政府承担的农村公共服务,采取购买或委托服务的方式,远比财政出钱养人养机构划算。”昌都地区财政局党组书记邓巴扎西告诉记者,形成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市场参与机制,不但可以满足政府和农牧区基层的需要,改善民生,从长远角度来说,还可以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活跃市场,并且培育出农牧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落幕,中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昌都地区率先迈出了探索步伐。(责编:措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