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藏东明珠>文化政策>

康巴文化——昌都旅游之魂

2014-03-15 17:21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康巴文化——昌都旅游之魂

 叶川

   昌都发展旅游业的长处在哪里,或者说促进昌都旅游大发展的切入点在哪里呢,我认为康巴文化乃昌都旅游之魂,围绕康巴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做发展昌都旅游的大文章,应当是发展昌都旅游的一条可行之路。

康巴文化的独特魅力

   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旅游的三要素之一——旅游者出游的动机,不是在于某地的自然风光就是在于文化的独特魅力。昌都为藏区与汉族居住区的重要交汇点,毗邻青、川、滇三省,地处横断山脉,山高谷深,三江并流,自然地理风貌十分独特。历史上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生活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相对闭塞,这反而较好较多地保留了康巴人的原生态文化,康巴文化既不同于以拉萨为代表的藏区文化,也不同于以日喀则为代表的后藏文化,更不同于羌塘草原文化,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除了像八宿的然乌湖、芒康的金丝猴自然保护区、曲孜卡温泉等独特的自然风光外,康巴文化的独特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最为典型的如芒康的弦子、丁青的热巴、昌都的藏戏、民间艺人说唱格萨尔等等。这些文化遗产至今还生存于民间,是康巴藏区独有的民间文化形式,有待于我们抢救、整理发扬光大。        具有特色的宗教文化。昌都有康区最大的黄教寺庙强巴林寺;古老的苯教寺庙孜珠寺;拥有众多文物和传说的类乌齐查杰玛大殿,西藏唯一的位于芒康上盐井的天主教堂,以及与宗教相关的强巴林寺跳神、类乌齐的“仲确”节、丁青的“西绰”节。这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遗产,是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大力开发与利用。

   为数众多的遗址文化。昌都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5000多年前,藏族先民就在昌都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如已发现的卡若遗址、烟多遗址、小恩达遗址、森格宗遗址等。众多的不同时期的康巴先民生活遗址,用无声的语言描述着康巴人过去的生活,使旅游者产生了一个强烈鲜明的对比,这样就丰富了旅游的历史内涵,给旅游者留下了康巴人的立体形象。

   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民风民俗。盐井的古盐田及现在还在使用的原始的制盐方式,是古人生产生活的活化石,是最能吸引旅游者的眼球和引发旅游者的好奇心旅游资源。左贡东坝乡、贡觉三岩的民居、民风与民俗,都有其相当的独特性,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此外,昌都的土地上还有为数众多的古代石刻,古代墓葬;风格炯异的民风民俗;茶马古道的文化遗韵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也是值得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

做好康巴文化的大文章,振兴昌都旅游产业

   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本地的旅游业。领导重视,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一句实话。昌都地区的旅游业究竟应是接待性事务、一般性产业还是支柱性产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但昌都旅游业的产业地定位必须明确和准确,否则,昌都地区的旅游业的大发展是缺乏战略背景支撑的。

   下大力气发掘、整理、抢救康巴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优秀的康巴文化传统。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有的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一定要精心打造,大力宣传。2005年,云南百余人的马帮驮队叮叮铛铛地重走茶马古道,路过成都时的场面和阵势,令我至今难忘,深感震撼,由此,我们不难想象云南这个旅游大省宣传旅游的良苦用心。这件事对我们发展昌都旅游是深有启示的,对于康巴的文化遗产,我们都做了哪些宣传?宣传的力度够不够?宣传的方式是什么?宣传的范围有多大?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关心昌都旅游业发展的人士深思。

   坚持走全社会办旅游的路子,多渠道筹措发展旅游业所需的资金。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要加快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坚持了“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充分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鼓励利用各方面物力、财力开发旅游。政府财力主要集中投入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搞好景区、景点、旅游度假区建设,改善旅游接待条件,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增强昌都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实施旅游教育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要以昌都地区职业学校为依托,针对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还应注重从内地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