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0:33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汽车行驶在颠簸山道上,嘎托河从旁呼啸而过,记者抵达春意盎然的芒康县徐中乡徐中村。
老人曲郭·吉村从他家大门走了出来,那是一位个子瘦高、精神矍铄的老人。他今年71岁,历史的痕迹布满他沧桑的面容,但饱经风霜的双眼依然坚定有力。
曲郭·吉村老人的二层藏式小楼房矗立山间,河水缓缓流过,阳光温暖并不刺目,几位妇女在麦田里劳作。在绿绿树荫下,老人静静讲述着他的人生历程。
对于曲郭·吉村老人而言,60多年前的生活历历在目,却又如此遥远。同样的一方土地,同样的一片天空,人生的境遇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的名字本叫吉村,小时候家里穷,家中只有我们母子两人,靠家门前的水磨挣点钱,所以我才被人唤作曲郭·吉村的,曲郭是磨坊的意思。”老人道出了他名字的来历,“那个时候,家里有十几只羊,每天要去放羊,15岁那年,被贡嘎喇嘛手下的人抓去当了‘扎巴’。”
贡嘎喇嘛是当时徐中乡那一带最大的领主,因为他患病久治未愈,他的伺臣从当地挑选了40个小孩当“扎巴”,年幼的曲郭·吉村也在其列。当时的徐中村有9户人家,能不能被称作“户”也是有限定的,“贫穷的人家是不能列进‘户’这个列里面的,干活的净是这些农民,但能吃饱饭的却没有一家,每年产的粮食都上交给了那些贵族。”老人说道。
解放军的进藏,给贡嘎喇嘛这些领主们带来了极大的慌恐。当时,他们强迫18岁至60岁的群众都躲到山里去,“如果不上山的话,家产没收,男人们杀了,女人扔到河里去,粮食也都藏了起来。”就这样,曲郭·吉村和当地的贫苦百姓仍没逃脱这种被压迫的命运状态。
下山后,曲郭·吉村在家里躲了三天,被解放军找到后,发了一套棉衣棉裤,并让他担任了秘书这个职务,帮忙宣传教育,让躲在山里的群众回家来。曲郭·吉村说,我慢慢知道了解放军的“四不”政策,不杀、不斗、不关、不判,我也明白他们是真的来帮我们这些穷苦老百姓的,而我之前绝对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
1962年,徐中乡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正常的生产、生活、发展道路就开始了。“我们分到了土地,分到了家畜,也有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自1962年始,曲郭·吉村先后担任过徐中乡副乡长,徐中区委副书记,徐中区委书记,直到1988年退休。他还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五、六届代表。
“记得刚分到土地时,亩产粮食只有50斤,后来慢慢提高到了400—500斤,现在亩产粮食可以达到700—800斤了。”曲郭·吉村说,“除了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我们的收入也在不断变化中。原来也没有什么现金收入,解放初期,我的工资是9.5元,后来就是25元,100元,现在我的退休工资是4000多元。”
粮食增产,群众增收,这是昌都解放60年来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
过了十几年苦日子,在解放后过上了“甜”的生活,这是众多和曲郭·吉村一样的老人的共同经历。
“我小时候,哪里有学校可以上呢,只有贵族家的孩子才能,像我们这些穷孩子根本不会有。现在,孩子们上学全是‘三包’了,也不用担心上不起学了。住的房子也是,比较富裕的也只是小土房,再看看现在,徐中村在2007年全部实现安居,现在我们乡人均收入达到3600多元。”曲郭·吉村老人详述60年的发展对比。
不止是吉村老人家,徐中乡更多的百姓都享受到了同样的益处。原来的“骡马驿道”变成了乡村公路,家家户户家电齐全,自来水通到家门口,农村合作医疗让看病难的问题不再难等等,这些从吉村老人口中一一道出。
曲郭·吉村退休后,担任起徐中乡退休党支部书记。
“这里气候好,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这么好的条件,如不开动脑筋,不想办法,怎能致富呢。”曲郭·吉村笑着说。
退休党支部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参谋助手作用。曲郭·吉村带领老干部们开辟出了更适合当地种植的生产方式。通过实验套种油菜,土地从原来的一季半转变成现在的两季生产,现在已逐步在全乡广泛推广。
退休党支部的学习活动也总是按时举行。“只有深刻领会会议精神,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那不用说,一定是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曲郭·吉村说道,“不跟共产党走,跟谁走?现在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局势稳定,我们退休干部也发挥作用,向老百姓宣传党的好政策及法律法规,那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一定能走上。”
时间过得很快,沿着同样的道路,记者启程返回芒康县,车外的风景似乎也因吉村老人的话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老人70多年的风雨人生,见证的是徐中这方土地的巨变;老人的话语,印刻的是群众走向自由文明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