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33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新华网青海玉树5月25日电 题:“感谢金珠玛米‘曼巴’”——兰州军区第四医院参与玉树地震救援记事
樊永强、何长贞、吕志强
经过40天的抢救治疗,在地震中身心受创的顿珠扎西康复出院了。
走出住院部大楼,来到医院广场中央,这位康巴汉子整了整藏袍,回过身来,带着妻女,用藏家人最庄重的礼仪,久久拜倒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
扎西流着热泪说,是“金珠玛米”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要用一生行善,感谢金珠玛米“曼巴”(藏语:医生)们。
类似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兰州军区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和院本部上演。玉树和西宁——地震后最为繁忙的两地,见证了这所医院前后方医护人员夜以继日挽救生命、千方百计为民解难的忙碌身影。 (一)
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第四医院平日的宁静,这支多次参加高原抢险的应急救援力量立即进入“紧急状态”——
1个小时后,从各科室抽选的110名骨干集结待命;2个小时后,160张预留病床、28种急救药品器械准备到位;3个小时后,救治后送危重伤员的生命抢救通道一切就绪。
与此同时,一个前后方联动的接力大抢救方案迅速出炉:政委郭占武带领由39名医护人员、8台车辆组成的高原医疗队,火速向灾区挺进;院长闫自强,组织留守同志全力救治后送伤员。
15日凌晨,高原医疗队经过16个小时昼夜兼程、连翻4座海拔超过4500米的雪山,抵达玉树州体育场。
此时,体育场上已挤满受伤群众。医疗队员来不及喘一口气,就投入紧张抢救。
郭占武把所有医生护士每3人分成一个小组,诊断、取药、输液处理各司其职、高效运转,不到一个小时,就处理了100多名危重伤员。
由于大多伤员为外伤,外一科副主任李智钢成了救援现场最忙的人。他带领护理人员对伤员逐个检查分类,逐个清创缝合、包扎固定,逐个标记伤情、搬运后送。
两天两夜里,严重的高寒缺氧和缺乏睡眠使李智钢的嘴唇乌紫、双眼布满血丝,每处置完一名病人都大汗淋漓,好几次差点晕倒在手术台上。
身材娇小的麻醉科文职护士马何萍,不知哪来的劲儿,170斤重的病人她能翻来挪去。过度劳累致使嗓子发炎肿大,说不出话,她就用哑语跟队友交流配合。
等输液的病人太多,划输液针剂的砂轮很快磨秃了。为节省时间,外三科护士长倪玲芬干脆直接用手掰,纤细的手被碎玻璃划出道道伤痕,鲜血直流。
前方夜以继日,后方日以继夜。15日凌晨2时许,第1例灾区伤员抵院,各科室快速施救。紧接着,带着前方医生诊断“伤条”的后送伤员源源不断批量涌来。3台救护车昼夜不停穿梭于医院和机场之间,20多辆平车和轮椅昼夜不停飞跑于门诊和各科室之内,10多名各科专家昼夜不停忙碌在手术台上。
在抢救伤病员任务最重的前3天时间里,医院的医护人员36小时没有吃饭睡觉,70%的48小时没有睡觉,40%的60小时没有合眼。他们说:“能让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就是累趴下也值!”
第四医院的接力式大抢救,使4828名灾区伤员转危为安。 (二)
76岁的孤寡老人日亚,现在是医院里最幸福的老阿妈。
日亚一生孤苦伶仃,地震中两条大腿骨折。在被抬下飞机时,老人满脸惊恐。一问翻译才知,老人坚持要去高原医疗队的医院。带人接运伤员的医务处主任马力夫摘下口罩拉起老人的手,老人平静了。
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每年都上玉树、果洛等高原藏区巡诊,每次都像走亲戚一样专门到日亚家里送医送药、送油送面。住进医院整洁的病房,老人说:“感觉像回家了”。
其实,送到第四医院的每一名伤病员都感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73岁的藏族老汉才让顿珠,在废墟中困了42个小时,被战士抬到医疗队时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护士长宋海燕端来了营养餐。为方便老人进食,她跪在地上一勺一勺喂给老人。
藏族妇女才英卓玛两个手指头被砸伤,仅剩下一点外表皮相连,医生冯恩志运用“手趾缝合术”进行包扎,疼得才英卓玛满头是汗,差点昏厥。护士武金花用两只手紧紧握着她的手说:“大姐,不痛,有我们在呢!”才英卓玛咬紧牙关,挺了过来。
藏族老人扎多患传染性菌痢,由于第四医院不是传染病专科医院,按规定医疗队可以不接受。但医护人员没有推诿,不仅认真救治,还帮老人每天接擦大小便。经过悉心照料,老人慢慢得到康复。老人的儿子深受感动,主动到医疗队当义工。他流着泪告诉记者:“把命交在他们手上,我们放心!”
地震不仅给伤员身体带来损伤,也给心灵造成了创伤。为让阳光走进这些受创的心灵,医院竭尽全力,在每个病床前都配备了一套共同的“家当”:一应齐全的洗漱用品、就餐用具,一套崭新的内衣内裤和一床干净的被褥。每个护理站还配有万能手机充电器,方便伤员和亲友联系。为使饭菜更符合藏族群众口味,医院还专门供应了青稞炒面和酥油茶。
10岁小姑娘扎西卓玛在地震中右大腿骨折,亲人离散,入院手术后整天两眼含泪,一声不吭。护士长李兰给她买来芭比娃娃,给她讲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又想方设法联系她失散的亲人。
抱着美丽的芭比娃娃,仰脸凝望窗外轻盈走过的护士,小卓玛感觉这些白衣天使真像自己的姐姐和妈妈。小卓玛笑了,开始端起课本轻声朗读。
地震发生的瞬间,顿珠扎西奋力将妻子和6个月大的女儿推出房门,自己却被砸成肋骨骨折、肺挫裂伤,可爱的4岁儿子也在地震中遇难。身体之伤加上丧子之痛,使这个原本刚强的汉子愁苦满面。妻子也因悲伤和惊吓,没了奶水。
外二科护士长范兴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和姐妹们一块买来婴儿车,又拿钱每天给顿珠扎西的妻子买排骨汤喝。渐渐地,奶水有了,孩子壮了,顿珠扎西和妻子的脸上也有了阳光。(三)
4月14日上午,已退休几年的外二科老主任魏文渊正准备搭机返回西安。
“玉树地震了!”从出租车广播里闻听消息,魏文渊立即要求司机掉转车头去医院。
外二科接收的全是危重伤员,有两名还上了重症监护。一连半个月,这位已经跟医院没有关系的老人和科里的年轻人一起挤在病房里,昼夜守护着病人的安危。
地震时,内科主任杨生岳正在西安做一个重要课题。
“在高寒缺氧的玉树,肯定会有重症高原病人,我得回!”这位在世界高原病防治领域有着不凡贡献的老专家判断得没错,在灾后几天时间里就有24名救灾人员因急性高原脑水肿、肺水肿入住医院。在杨生岳的悉心治疗下,他们一一转危为安。
灾难袭来的那一刻,第四医院不论是退职休养的老专家还是刚刚招聘的护理员,全都捧出了一腔挚爱。震后24小时,医院所有在外学习进修和探亲休假的医疗技术骨干,全都以最快速度奔回工作岗位,投入救援洪流。
其实,此时他们有的正承载着身心的伤痛,有的正承受着对亲人的歉疚。老家在玉树结古镇的护理部老主任索玉梅,有4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忍住巨大悲痛,她开设起灾后心理辅导站,帮助一颗又一颗濒于崩溃的心灵走出阴影、走进阳光。
地震前一周,医生王生毅的大哥突遭车祸,造成重度颅脑损伤、浑身20多处骨折,基本没救了。王生毅昼夜看护,想陪着血脉相连的哥哥走完生命最后一程。地震后伤员一来,他撇下了哥哥。5月10日,王生毅正抢救一名伤员时,哥哥走了。那一刻,他浑身发抖,欲哭无泪。
藏族孕妇仁钦卓玛在地震中脑部被砸伤,左肋骨断裂,造成癫痫和间歇抽搐,母子危在旦夕。身患乳腺癌正准备手术的妇儿科主任何敏闻知,推掉手术,急飞玉树,一路呵护将仁钦卓玛接进医院。仁钦卓玛母子得救了,何敏却因劳累病倒,被推上了手术台。
医疗队先后携带10多万元的药品到结古寺巡诊,并决定每年为全寺僧侣免费体检、为活佛建立健康档案,还带着米面菜油对年老体弱的僧人进行了慰问。
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组建于60年前,多年来攀高山、越雪岭、进毡房、下牧场,足迹遍布青海高原70余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累计救治群众50多万人,青海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接受过他们的治疗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