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十五年对口援藏:一首改天换地的赞歌

2014-03-13 20:13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15年(1994年-2009年),各援助省市、中央企业不断加大援助力度,通过项目援藏、人才援藏、资金援藏,极大地改善了自治区各地基础设施条件,为自治区跨越式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十五年对口支援:一首改天换地的赞歌

    足额落实项目资金:三江大地换新颜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各对口援助昌都地区的省市和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不断加大对昌都地区的支援力度,推动了昌都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援藏工作以来,对口援藏的各省市和企业高度重视援藏工作,精心组织选派了6批援藏干部,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基础上,大力支援昌都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同时,各援藏省市和企业与受援单位建立起援藏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援藏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援藏资金的使用上,紧紧围绕“援藏工作向农牧区倾斜、向基层倾斜”的要求,经过受援和援助双方反复筛选、论证,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地点,切实解决受援地的热点、难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援藏资金的效益。

    在援藏工作中,各对口援藏省市和企业以创新为先导,在干部援藏、项目援藏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援藏内涵。多年来,对口援藏省市和企业通过资助农牧民子女到内地上学、组织当地干部到内地参观培训,以及从内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藏开展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使当地干部群众的观点不断得到改变,农牧民增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据统计,各对口援藏省市和企业共援助昌都地区项目322项,援助物资和资金折合人民币11.4亿元。这些项目和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昌都地区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从1994年到2009年,昌都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两位数。2009年,昌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57.9亿元,比对口援藏前1994年的7.6亿元增长了6.6倍;财政收入2.78亿元,比1994年的1900万元增长了13.6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的852.09元提高到2009年的3114元,增长了2.7倍。(袁海霞)  “输血”加“造血”:打造“西藏江南”新天地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1994年以来,广东、福建两省紧紧围绕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不断加大援藏力度,不断拓宽援藏领域,不断丰富援藏内涵,先后选派447名援藏干部参与林芝经济社会建设,投入援藏资金28.54亿元,实施援藏项目1593个。

    两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强发展活力为抓手,积极采取措施,培育经济发展支撑体系,激活经济发展潜力。1995年以来,林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保持14%以上的增长速度。2009年全地区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2.90亿元增加到45.77亿元,经济总量由1995年的全区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人均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1828元增加到24608元,位居全区首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155元增加到4562元,位居全区第一。

    两省在援藏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将援藏资金向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上倾斜。通过项目援藏,地区广播电视中心、地区图书馆、地区体育场等一大批社会项目相继落成。全地区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均取得长足发展。2009年,各级各类学校由1995年的10所增加到78所,医疗卫生机构由1995年的10多家增加到78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由1995年的55%和50%提高到93.5%和93.1%。

    两省坚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援建了尼洋河防洪堤、福清河堤围、八一电厂、林芝会展中心、工布印象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增强了林芝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改善了城乡面貌。林芝行署所在地八一镇建设面积由1995年的5.6平方公里扩展到2009年的11平方公里,成为一座现代气息与民族特色交相辉映的高原新兴城市。

    两省的援藏工作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立足林芝资源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了林芝松茸、波密天麻、朗县核桃等一批特色品牌。全地区生态旅游业主导地位正逐步形成,藏药业稳步推进,年产藏药近千吨,产值突破5亿元。(常川 段敏)大力度实施项目援藏:助推后藏特色产业发展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上海、山东、黑龙江、吉林四省市和宝钢、中化两家企业共投入援藏资金41.19亿元,实施援藏项目2261个,积极推动了日喀则地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

    在四省市、两企业的直接引导和持续扶持下,15年间,日喀则培育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了白朗蔬菜、艾玛土豆、拉孜西瓜等一批驰名区内外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建成了地区首个羊毛加工厂,引进了投资4亿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项目,填补了产业空白。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新农村示范村工程、村委会示范工程、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小型水利工程等,积极开展对口帮扶、“西藏光明行”等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仅农牧业特色产业一项,就使项目区群众人均增加现金收入597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18%。

    四省市、两企业始终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先后建设了地区新闻中心综合楼、宗山博物馆、后藏民族风情园等重点工程以及一大批希望工程项目和乡镇卫生院,极大地改善了日喀则地区社会事业的硬件设施。同时,通过“派出去、请进来”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能力培训,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建设。

    15年来,对口支援省市、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的无私援助,极大地改善了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为日喀则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全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局势持续稳定,全地区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更加坚实。(常川)  稳步推进人才援藏战略:为藏北发展注入活力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对口援助那曲地区的省市和企业始终高度重视对口援藏工作,不断在资金、智力和人才等方面给予那曲地区大力支持和援助,在推进那曲地区城乡面貌改善、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人才方面,精心选派政治立场坚定、领导能力强、业务精干的优秀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直接参与到那曲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中,极大地改善了那曲地区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为那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截至2009年底,已选派412名优秀综合管理干部到那曲地区工作。在工作上,援藏干部克服那曲地区艰苦的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等实际困难,以建设那曲、发展那曲、稳定那曲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各项事业,用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带领那曲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为那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先后派出257人次、98批次专业技术人员到那曲地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为那曲地区培养各类人才1022人;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互派学习交流团244批、1955人次进行工作交流学习。通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已为那曲地区各行各业培养出一大批留得住、用得着的实用型人才,有效缓解了那曲地区人才不足的局面,为那曲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袁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