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自治区政府出台意见部署西藏建设节约型社会近

2014-03-14 11:14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精神,自治区政府近日出台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部署西藏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

    意见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西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三个结合”(加强和改进资源保护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资源的节约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增长相结合),构建“四大支撑体系”(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体制保障与技术创新、激励约束),逐步形成节约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意见将近期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分为能源节约、节水、原材料节约、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等六个方面。

    就能源节约工作,意见要求实施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积极参与国家组织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制定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限额,引导企业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力争到2010 年,每万元GDP能耗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推进交通运输、农业机械节能,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汽车和节能农业机械。推行建筑节能措施,贯彻落实《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一批水电站,加快全区“送电到村”工程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太阳能产业化建设,研究推广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光伏高压并网发电技术。

    就节水工作,意见要求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城镇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力争到2008 年底以前,将自来水管输漏失率减少到5%以下。合理调整城镇供水价格,理顺水价结构,力争在2006 年出台《西藏自治区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等,逐步推进水资源费和城镇污水处理费开征工作。科学制定各类用水定额,力争在2006 年底前编制完成西藏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并予以公布。推进农业节约用水,推广使用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力争2010 年控灌面积达到138万亩。开展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争到2008 年主要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20%,2010 年达到30%。

    就原材料节约工作,意见要求强化原材料消耗管理,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设计,严格原材料消耗定额,促进原材料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促进木材节约代用,逐步降低木材在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比重,加大对废旧木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改进产品包装,节约包装材料,推广易回收利用、易降解、易处置的包装。

    就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意见要求强化规划作用,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强建设用地管理,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强工业、城镇建设、交通、水利水电、农牧业、旅游、林业等专项用地规划编制,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保护和合理使用耕地,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编制《西藏自治区沃土工程规划》和《西藏自治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实施150万亩耕地“沃土”工程建设。

    就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工作,意见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对矿产资源实行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和矿山开发准入制度,加强规范矿权转让管理工作,研究制定西藏《加强重点矿产资源管理的意见》。实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权有偿取得,探索资源投入的约束机制。加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建立资源补偿和生态恢复机制。大力开展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废旧再生资源回收,研究实施再生、循环和综合利用的生产工艺。

    就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意见要求推进建设循环型产业体系,组织实施《西藏自治区资源综合利用、治理工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按照构造产业链的要求策划项目,培育循环型产业。鼓励构建循环式生产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形成循环式的生产模式。按照循环经济模式组织建设开发区和园区,实现基础设施及公用设施在开发区企业之间的共享,实现废物与副产物的相互利用,从而形成企业或产业之间的生态网络,减少对外部资源的消耗。将重污染型企业全部搬离拉萨市区并在迁建中实行技术改造,按照环保要求组织再生产。做好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水质,增加可利用水源的范围和总量,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