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8 10:53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傍晚的甲龙沟,天色渐暗。
“4·25”地震樟木镇受灾群众桑珠孜安置点东侧,是西藏军区专设的受灾群众转移安置服务站。在这里,西藏军区山南某部几个炊事班的战士正在忙碌。他们就要迎来这些天来最后一批就餐的受灾群众。
晚上19:00,樟木镇受灾群众陆续来到这个由12顶帐篷组成的就餐点。今天的晚饭是米饭、炒鸭肉、炒莲白、土豆烧鸡肉等。
转移安置后的16天里,6个炊事班,平均每天负责近2000人的三餐。
士官孙承瑞说,这半个多月来,他们每天凌晨5:00起床煮稀饭、热馒头,为群众准备早、中、晚三餐,一直要忙到晚上12:00才能休息。
为了提高效率,每个炊事班只炒一种菜,然后再分成6份。受灾群众每天都能吃到六菜一汤。
一旁的中尉多吉补充道,考虑到群众的饮食习惯,部队还从桑珠孜请来会做藏餐的厨师,每天为大家做酥油茶、甜茶、咖喱饭等。群众和军人不一样,虽然在帐篷外 贴上了一日三餐的开饭时间,但群众并不会严格遵守。早上9:00吃早饭,到了10:00还有人陆续到来;午饭是12:30开始供应,但到了下午 15:00,仍有群众来打饭;晚饭是18:30开始,但会一直吃到晚上21:00以后。
即使如此,部队炊事班还是尽可能做到群众任何时候来,都能吃上热乎饭。
当记者表示,同时做这么多人的饭,肯定很辛苦时,孙承瑞说:“其实这几天已经轻松多了,受灾群众刚到安置点时,那是最忙的。”原来,从樟木镇撤离时,不仅仅只有当地的夏尔巴群众,还有来自内地各省(市)在樟木经商的群众,以及部分尼泊尔籍商人、工人等。
据了解,最初几天,在安置点就餐点吃饭的人,最多的时候可达2000余人。“当饭做得不够的时候,我们就只能给大家煮面条。”孙承瑞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为了保证每位群众都能吃饱、吃好,这些天,部队每天安排一辆车4个人到日喀则市区去采购各种食品和蔬菜。
这几天,随着外地经商人员陆续返回,安置点就餐人数已下降为1000余人。
炊事班帐篷外,院子里停了一辆客货两用车。车上装满了各种食品和蔬菜。几名聂拉木县干部正在与菜贩讨价还价。
安置点综合协调处干部郭永彬指着院子南侧正在建设的板房说,厨房建好后,群众将以居委会为单位在那里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