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开拓创新 就业助推精准脱贫

2018-04-04 13:39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昌都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精准脱贫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增强就业技能为抓手,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以实现群众增收为根本,紧密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核心目标,大力实施精准脱贫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增强了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有技能、有就业、有钱花”的就业脱贫总体目标。
    一、抓创新,丰富培训方式。一是健全培训格局。昌都市技能培训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找准群众意愿和技能培训“契合点”,将培训拓展到各类企业、建筑工地、种养殖协会、新农村建设、扶贫易地搬迁等劳动生产一线,坚持以军旅式培训为先导,形成了“送培下乡”为主,集中培训为辅,对口援藏培训为补充的培训新格局。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372人(2016年13077人,2017年19295人)。通过“送培下乡”方式在乡镇开展培训21041人,占到培训总数64%,通过集中培训在县(区)或市区开展培训11006人,占到培训总数的34%,通过援藏渠道“送出去”培训325人,占培训总数的2%。二是创新培训手段。通过基地协会、企业代包、以师带徒、能人带动等多种方式,逐渐实现技能培训从“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培训转变。2016年以来,全市通过各类基地协会方式培训4608人,通过企业代包方式培训3760人,通过以师带徒方式培训1731人。民间唐卡绘画、村级经济实体等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纷纷参与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三是拓展培训领域。将培训与扶贫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等精准脱贫措施相结合,逐渐满足产业发展对新型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又有效促进农牧民群众就近就地参加技能培训并实现本乡本土就业。如通过贡觉县易地搬迁一号安置点开展了56人的机械操作培训,在八宿县拉根乡开展了93人的红珊柳种植、经济林木种植与修剪转移就业培训,结合察雅县移动餐车产业组织了41人的移动餐车美食制作培训。通过培训促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和增收致富。
    二、抓管理,提升培训质量。一是丰富培训内容。将就业观念引导、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意愿调查作为培训班必不可少的“三项硬性要求”,即:通过就业引导课程逐渐补足农牧民群众就业意识弱、就业观念落后的短板;通过就业政策宣传课程,让农牧民群众熟悉就业创业政策,并发挥群众的辐射扩散宣传作用;通过就业意愿调查,逐步健全农牧民转移就业基础资料,为后期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规模化组织劳务输出提供基础资料。二是精准培训对象。建立严格的培训资格审核机制,每期培训班均对培训工种、培训对象等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优先安排具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技能培训,力争实现“应培尽培”。三是严格培训周期。根据各培训工种的学习难易程度、实际应用效果,合理确定培训周期,要求职业技能类一般不少于30天,实用技术类一般不少于7天,创业培训类一般不少于10天,确保建档立卡参训学员扎扎实实掌握技能,实实在在学习技术。四是规范培训资料。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市、县、乡三级转移就业培训台账,健全培训登记表、身份证复印件、培训合格证、培训后就业跟踪调查表、就业证明材料等基础资料,做到培训资料规范、齐全、准确。五是强化后期服务。市、县(区)人社部门统一建立就业动态“数据库”,积极开展培训后学员就业、创业情况跟踪服务工作,详细掌握培训后学员就业创业情况,对培训后不能及时实现就业的,建立定期跟踪回访机制,通过及时提供岗位信息、组织参加招聘会等方式积极推荐就业,提升培训后就业率,增强群众满意度。
    三、抓就业,增强培训效果。一是开展“订单式”培训。结合我市农牧民施工队资质更新换代契机,组织全市381个农牧民施工队开展技术工人“订单式”培训。每个施工队培训单项技术能力工人平均10人,涉及钢筋工、砌筑工、油漆工、木工、水电工、挖掘机、装载机等12个工种,共计培训3956人(建档立卡3901人),培训后实现稳定就业3909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8.81%。二是开展“定向式”培训。技能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定向式”培训。2016年以来,全市围绕精准脱贫实施的种养殖、加工制造等各类产业开展的技能培训达3609人,通过技能培训均结合当地产业实现增收致富。三是开展“储备式”培训。结合县(区)扶贫易地搬迁、工程项目大规模开工契机,开展建筑施工类培训3000余人,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参与工程项目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四、抓援藏,拓宽就业渠道。一是组织“送出去”方面。积极与对口省(市)对接,组织农牧民群众赴区外进行培训,2016年以来,共组织325人在重庆、福建、武汉宝武钢铁等地培训,在促进民族交流的同时,有效拓宽群众视野,学习内地先进文化。二是组织“送出去”就业。举办2场援昌省(市)、企业就业援藏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提供区外就业岗位5000余个,实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从自发转移就业向政府组织引导区外转移就业模式的转变,共实现40名农牧民群众在区外实现就业(其中天津8人,武汉宝武钢铁13人,深圳18人,福建2人),人均实现月收入3000元以上。组织开展了1期对口援藏创业培训班,共培训学员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人,实现就业并带动就业22人。为建立就业援藏长效机制,目前正在探索建立网络招聘模式,实现异地就业岗位信息和当地劳动力信息实时共享。
    五、抓创业,辐射带动就业。一是加快新型创业平台建设。建成昌都市创业孵化基地,以良好环境吸引创业,以优惠政策扶持创业,全力打造创业的“避风港”和“暖房子”。截至目前,共有16家企业入驻孵化,吸纳稳定就业152人,带动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1020人。昌都首个众创空间(康巴明珠众创空间)于201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昌都首个电子商务创客空间将在2018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型创业平台将有效解决创业者无项目、无依托、无资金、无经验的“四无”状态,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自主创业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二是树立大众创业导向。对创业主体坚持“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补则补”的原则,给予创业、房租、水电等补助以及技能培训、小额贷款贴息等补助,有效降低了创业门槛,激发了各类创业主体的创业热情。二是注重资金扶持。协调财政部门设立了5000万元创业投资资金,为创业投资提供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团委、妇联等群团优势,为青年、妇女创业提供帮助,针对贫困妇女设立了3000万元妇女创业资金,扶持贫困妇女创新创业。将创业贷款最高额度统一调整为1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最高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担保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并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担保贷款给予全额贴息,最大限度扶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自主创业实现脱贫增收。
    自2016年实施精准脱贫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以来,我市积极总结技能培训工作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手段,经过实践证明,坚持以“送培下乡”为主的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一是实现参训学员学习生活“两不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多有家庭成员老弱病残、缺乏劳力等情况,具有劳力的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无法照顾家人、料理家事,导致培训期间请假现象多,管理难度大。以“送培下乡”为主的培训方式,采取就近就地组织培训的方式,保证参训学员白天参加培训,晚上回家料理家事,可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中劳力走不开的实际困难,增强参训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生活“两不误”,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二是实现群众培训和就业“双结合”。培训促进就业受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影响,成为制约实施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增收的主要困难。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部分群众不愿走出去就业思想根深蒂固,仍愿意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为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在培训前充分征求乡(镇)党委、政府意见,充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用人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升了培训效果和培训后的就业率,实现了培训和就业“双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