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区召开昌都地区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情况新闻发布会

2015-07-31 10:48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近年来昌都地区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的有关情况。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昌都地区按照自治区提出的办好“十件实事”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要求,着力实施以安居、育才、健康、畅通、甘泉、光明、乐业、增收、文化、星火、利民、生态为主的十二项民生工程,并紧紧围绕“落实不能空、惠民不打折、政策不截留、感情不能伤、公信不能丢,全面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目标,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努力让藏东各族人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昌都地区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是加快建设和谐富裕新昌都,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具体行动;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举措;是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我地区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多听民众之声,多寻民生之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出民生之果,通过组织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真正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成了一大批安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的实事好事。
一、基本情况
自2012年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以来,我地区累计投入资金119.69亿元,共实施各类民生项目2285个。其中:2012年完成投资40.4亿元,实施各类民生项目649个;2013年完成投资58.04亿元,实施各类民生项目705个;2014年计划投入85.5亿元,截止目前完成投资51.25亿元,实施各类民生项目931个。
(一)实施安居工程,让群众住有所居。加快实施水、电、路、气、讯、邮、广播电视、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让住房条件较差的农牧民都住上经济、安全、适用、舒适的房屋。结合昌都实际,大力实施集中点建设和乡镇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着力改善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和干部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解决城镇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和干部职工的住房问题。
(二)实施育才工程,促进人才成长。我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覆盖、提升四率”的要求,巩固发展“两基”成果,努力扭转了入学率低、升学率低、办学差、就业率低的现状。
(三)实施健康工程,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按照医疗卫生全覆盖的要求,着力打造城镇中心医院、县标准化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行政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方位服务体系,提高了全地区卫生服务能力。
(四)实施畅通工程,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加快通村、通寺公路建设,修建行政村、寺庙的公路,加快基础电信网络、宽带通讯、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建立应急通讯系统,加大农牧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通信全覆盖。
(五)实施甘泉工程,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按照“保证质量时时有干净水、坚持标准户户通”的要求,以加强农村、寺庙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牧民群众和僧尼饮水安全为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努力实现人畜饮水从村村通变为户户通。
(六)实施光明工程,将光明送进千家万户。积极采取接入大电网、建设小水电站、采用太阳能、微水发电、柴油发电等多能互补形式,逐步解决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和寺庙通电问题,努力实现用电人口全覆盖。
(七)实施乐业工程,扩大就业渠道。不断创新就业模式,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就业问题,确保昌都籍大学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农村富余劳动力平均每年转移就业7.5万人,逐步实现每一个农牧民家庭有一人稳定就业,努力实现致富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收入有保障的目标。
(八)实施增收工程,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千方百计扩展增收渠道,切实有效增加农牧民的现金收入,让农牧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全面落实城镇居民、寺庙僧尼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计划到2015年基本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农村“五保”集中供养。
(九)实施文化工程,让文化发展成果惠万家。加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近现代革命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把康巴文化发展成昌都的“名片”。
(十)实施星火工程,走科技富民之路。始终以种植、养殖、绘画、加工、贸易、藏医、驾驶、建筑材料和民族手工业等实用技术为重点,积极培养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牧区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头人,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努力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
(十一)实施利民工程,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积极呼应广大群众急需、急盼、急迫的需求,在农牧区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强基惠民等工程。
(十二)实施生态工程,保护青山绿水。以构建国家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深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昌都镇“环周一线”绿色走廊工程,加快以昌都镇为重点的城镇郊区、公路沿线、河谷地带等植树造林,广泛开展农村“四旁”义务植树,加快绿化居民庭院和村镇道路、公共场地。以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坚决防止和杜绝乱砍、乱伐、盗伐行为,保护藏东青山绿水,构筑国家安全生态屏障。
自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以来,我地区新建120所乡镇小学附设幼儿园、地区爱心幼儿园,130所幼小一体化学校、地区四高,对167所小学和15所初级中学进行了改扩建,共落实“三包”及助学经费5.8亿元;开工建设通村公路228条、通寺公路363条;开工建设边坝等11县城市饮用水源地建设,新增灌区面积1.86万亩;新建无线基站1274座,解决了908个行政村、346座寺庙的通信问题,基本实现了国省道沿线全覆盖;建成农牧民安居工程21186户,实施了20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对419个行政村进行人居环境与环境综合整治;解决了556个行政村、357座寺庙14.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增用电人口34.4万人。开展军旅式培训93期,培训农牧民18859人,转移就业7035人,创收3800万元;开发就业再就业岗位8859个,新增城镇就业11549人;启动实施了昌都、丁青等11县五保集中供养和昌都地区第一儿童福利院项目建设,供养五保老人5812人,转移收养孤儿700人;按照政策规定每年为农牧民和僧尼进行了健康体检,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571例,实施儿童先心病救助治疗147例;投资6900万元,在全地区138个乡镇实施了“四小工程”(即:小食堂、小澡堂、小温室、小娱乐室);实施农发、扶贫项目667个,启动了330座民生水磨坊工程,累计解决了5.8万人的脱贫和发展问题;完成了11县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建设,组装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直播卫星设备23323户(套),寺庙“舍舍通”新增接收机6530台、液晶电视7330台。
二、主要做法
在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过程中,我地区不断创新举措,总结经验,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地委、行署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按照自治区办好利民惠民“十件实事”的各项要求,切实把十二项民生工程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实施过程中,我地区精心组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了十二项民生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步骤要求等。经常性专题研究十二项民生工程有关工作,及时协调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序推进。为规范和简化民生项目审批程序,对民生项目前置审批手续建立绿色办理通道,在全区率先实现项目“节能评估、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前置审批手续“一张纸”工作流程,确保民生项目高效有序实施。
(二)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十二项民生工作,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密切配合,确保了领导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形成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的强大合力。建立了十二项民生工作信息通报制度,每月定期通报全地区民生工作开展情况。强化工作督促检查,对民生类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强化统筹调度,确保早见成效;对政策类项目,进一步完善细化具体措施方案,确保各类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加大投入,合理攻坚。不断加大对民生资金的投入力度,在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类资金投入的同时,地、县本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十二项民生工程建设,积极协调援藏资金加大对民生工作的投入,为十二项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财力保障。为了发挥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我地区对有关部门的各类民生资金进行整合,由地区统筹安排使用,对重点民生项目重点支持,集中投入,防止出现撒胡椒面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强化责任,狠抓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十二项民生工程的各项工作制度和机制,地、县、乡均建立了专门的十二项民生工程建设考核体系,坚持把抓落实作为党政机关工作作风转变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标准,把十二项民生工程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评,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从而有效推动了民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确保了十二项民生工程能够真正取得成效。
三、经验启示
(一)高度重视,是十二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地委、行署始终高度重视十二项民生工程建设各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进行安排部署。各县、各部门全力配合,认真组织,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做到每个项目有人问、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逐级分解、量化任务、强化措施,细化分工。同时,地区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一线,经常性就十二项民生工程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了各项工作能够全面落实到位。
(二)完善体制,是加快推进十二项民生项目的坚实基础。我地区在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过程中,始终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在体系建设上,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的总目标,逐步拓展范围、增加投入、提高标准、完善措施;在制度安排上,不断巩固现有基础和平台,结合财力状况和工作实际,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相对接,特别是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衔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工作运行上,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督促检查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相应的工作管理制度,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规范化;在资金保障上,着力构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框架结构,建立民生资金自然增长长效机制,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偏远地区、特困群体倾斜,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农牧民群众。
(三)加大投入,是十二项民生工程取得实效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在财力薄弱、公共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地委、行署始终加大了在民生领域的资金投入,坚持做到民生资金投入逐年增加。采取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投资、协调落实援藏资金、本级财政筹措资金、动员群众投劳等多种渠道解决十二项民生工程建设资金的问题,在全地区上下形成了集中财力改善民生的浓厚氛围,有效解决了民生项目建设资金紧缺的具体问题。随着民生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有效解决了群众最急需、最期盼、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了为民排忧解难。
(四)群众满意,是检验十二项民生工程成效的重要标准。在具体工作中,无论是在规划编制、项目申报,还是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地区始终坚持将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赢得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安居、畅通、光明、甘泉等工程实施中,地委、行署从广大群众期盼和愿望入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用电难、用水难、通行难、通讯难等诸多具体困难,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通过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所带来的新变化,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誉。
总之,我地区通过深入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了昌都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使民生有了显著改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举措,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想法设法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同时,希望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多关注昌都发展,关注昌都民生改善,也欢迎大家到昌都实地考察、了解情况。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