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14:05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图为从拉萨出发的0009首列火车经过那曲火车站时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热烈欢迎。本报记者 洛桑 摄
距拉萨市区13公里的城关区纳金乡嘎巴村23户民房是2007年竣工的农牧民安居工程。今年63岁的多布吉是该村一个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家新房客厅的墙上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多布吉说:“民改前,我是个放牛的农奴娃,连鞋都没有。现在我家每年收入1万多,儿孙们都有事做。2008年,我还去拉萨看了奥运火炬传递。这样的好日子当然要感谢党和国家!”
多布吉老人简朴的话语中透着西藏人生活的变化,透着西藏跨越式发展的足迹——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59年民主改革结束了西藏政治上的黑暗和经济上的落后。特别是1980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西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之后,西藏的经济建设在调整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83年已初步扭转了贫困局面,实现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1984年召开的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9个省市,集中帮助西藏建设迫切需要的43个工程项目。之后,西藏经济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西藏经济社会各项指标都取得了巨大的飞跃。1959年西藏人均GDP仅为142元,1989年人均GDP首次跃上1000元台阶;农牧民在民改以前基本没有收入,到1978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75元,198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跃上500元台阶;1978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5元,1986年跃上了1000元台阶;1980年旅游业起步,全区接待游客0.35万人次,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0.002%;从1985年开始,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三包”政策。
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区党委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思路。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作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中央有关部委和15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确定援建62个重点建设项目。
到2000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4亿元,是1993年的2.27倍,年均增长12.4%,改变了长期低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的状态;粮油肉实现基本自给,粮食总产量由1993年的67.2万吨提高到96.22万吨,增长4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706元增加到1331元,增长8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85.8%,青壮年文盲率明显下降。
在此期间,1997年西藏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6年跃上5000元台阶。从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经济基本上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一直高于全国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为西藏跨越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西藏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西藏在跨越式发展的征程中,步伐迈得更加坚实。
2007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342.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8.9%。2007年西藏人均GDP达到12109元,比1959年增加了1196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0%。1959—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786.7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3%。1959—2007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到近1600亿元,年均增加近5亿元,年均增长近12%。1989—2007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累计122.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0.6%提高到2007年6.8%。到2007年,全区旅游收入占当年GDP的14.2%。
2008年全区经济工作会上又传出好消息:2008年西藏GDP预计达到392亿元,同比增长10.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170元,比1978年增长17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2300元,比1978年增长20.8倍。2008年中央投资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44%,创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