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文化以浓郁的乡土气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2014-03-26 16:00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近年来,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西藏昌都地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推动康巴文化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昌都是康区的中心,这里的藏族群众被称为“康巴人”。自古以来,昌都康巴人就较早地接受了来自青海、甘肃等地的黄河文化,来自四川的巴蜀文化、长江文化以及来自云南白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这些精华部分融入其自有的文化之中。

  “康巴汉子性格中的豪放粗犷、热情奔放、坚毅勇敢、忠诚信义与这些多元文化相融汇,逐渐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复合,又有康区独特个性和凝重宗教色彩,具有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康巴文化。”昌都地区文化局局长苏安水说。

  昌都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不仅古朴独特,而且多姿多彩,充满了神秘底蕴。昌都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等三大舞蹈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仁旺堆等6名康巴艺人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达波罗古泽刻版技艺、昌都噶玛噶赤画派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拓展项目;芒康曲孜卡三弦舞、盐井食盐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昌都地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8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13个,县级非遗保护项目44个。为了做好康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西藏命名拥有芒康弦子、昌都锅庄、丁青热巴等三大舞蹈艺术形式的芒康、昌都、丁青为“西藏民间艺术之乡”;另有17名民间舞蹈艺人、9名民族手工艺艺人、6名民间绘画艺人、3名格萨尔说唱艺人被昌都地区行署授予“文化艺术传承人”荣誉称号。

  74岁的洛松江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锅庄舞的传承人。这位卡若区家喻户晓的人物从17岁开始接触锅庄艺术,24岁进入卡若区民间艺术团。50多年来,洛松江村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锅庄艺术,把农区、牧区、寺庙三个不同种类的锅庄的精华汇集一身。2008年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荣誉后,他每年享受国家发放的2400元补贴,今年这一补贴金额涨到了5000元。卡若区民间艺术团每年还给予洛松江村退休补助500元。

  昌都地处横断山脉,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昌都地区民族歌舞团和昌都、芒康、丁青三县民间艺术团以及107个民间演出队经常深入基层,活跃在农牧民中间。据统计,近年来这些文艺团体每年平均演出600余场,观众达80多万人次。

  康巴文化作为昌都对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昌都地区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增强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推动康巴文化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了昌都发展的“软实力”。

  从1999年起,昌都地区成功举办了8届康巴文化艺术节,参加了4届藏川滇青毗邻地区康巴文化艺术节。2004年,卡若区民间艺术团代表西藏自治区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中国青年文化周“青春中华”活动;2007年,丁青县热巴队代表西藏自治区参加了首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以及节庆执委会颁发的“太阳神鸟金奖”;此外,丁青县民间艺术团山歌歌手嘎松旦措摘取了“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十大歌王”桂冠。

  与此同时,昌都文艺团体频频走出国门,先后圆满完成了出访意大利、丹麦、俄罗斯的文艺演出任务;成功参与了在韩国举办的“感知中国·韩国行”和在奥地利举办的“2006·西藏中国文化周”大型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