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脱贫攻坚工作综述:一场消灭贫困的决战

2016-10-17 09:1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

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我区的贫困问题,原因复杂,由来已久。从50多年前的民主改革和自治区成立时起,我区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消除贫困作为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西藏的发展稳定问题,大幅度、大规模消除贫困人口,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实现小康,最大的短板在农牧区,最大的“拦路虎”仍是贫困。在我区大部分农牧民群众依靠党的各项富民政策致富的同时,按2010年不变价,仍有59万贫困人口年收入低于2300元,亟待脱贫,这个人数占全区农牧区人口的25.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冲锋号,一场消灭贫困的大决战,开始了。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在12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正在向着我区贫困问题的最后堡垒,向着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硬骨头发起冲锋。

立下军令状,狭路相逢勇者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贫困的硬骨头和最后堡垒,必须以必胜的信念,集中最大力量,运用最科学策略,采用最精准方法,向贫困宣战。

为什么说,我区现有59万贫困人口是贫困的最后堡垒、是硬骨头呢?

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陆华东告诉记者,从全区范围来看,我区贫困人口分布广泛,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贫困发生率高、致贫因素多、扶贫难度大、返贫压力大。

客观上,我区农牧区现有贫困人口,基本上生活在生态脆弱、灾害频发、资源匮乏地区。2014年“4·25”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各族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然而,一场自然灾害就会毁掉一切。对此,群众感慨:“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为此,主观上也造成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时,我区贫困群众也普遍存在缺乏发展技能、因病因学致贫等客观原因。

在全区脱贫攻坚伊始,通过我区扶贫系统干部职工在建档立卡阶段的三轮深入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我区59万贫困群众致贫因素中,资金缺乏比例占34.35%,劳动力缺乏比例占22.13%,技能缺乏比例占19.55%。

对于我区来讲,精准脱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异常复杂,拥有的时间,非常紧迫。不过,再艰巨、复杂的任务,也没有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一起进入小康社会的必胜决心大。

为打赢我区脱贫攻坚战,实现2020年全区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自治区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成立由自治区常务副主席担任总指挥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自治区副主席任副总指挥长,自治区发改委、扶贫办等65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政策保障、规划计划、产业脱贫、易地搬迁等10个专项工作组。

2016年的春节刚过,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会议作出了“摸清底子、瞄准对象,确定目标、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准脱贫、到户到人,把握特点、搞好结合,严格评估、有序退出”的具体安排部署。会上,各成员单位签定了责任书,立下了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军令状。

2016年初,自治区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分解下达了本年度13万贫困群众脱贫、2.5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脱贫和10个贫困县摘帽的目标任务。

消灭贫困的总攻,开始了。

精准施策,攻城拔寨势如破竹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对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进行了精准识别,并分类施策,坚持扶持对象、项目安排、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要求;科学实施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

按照“摸清底子、瞄准对象”和“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的要求,我区各级政府抽调精兵强将,以地方病多发、高山峡谷、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等“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为重点,走村入户对全区贫困户开展了调查,并建档立卡。

为保证精准识别,紧接着还开展了“回头看”,查漏补缺;为保证客观公正,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搬迁户,以召开村民大会、张贴公告等形式在乡、村、组公示,广泛征求和采纳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为保证数据准确,对于个别贫困户信息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数据清洗,经过这些堪称严谨的精准识别工作,我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率达到95%以上。

前线侦察,搞清楚了堡垒的数量、位置、弱点等信息,攻城拔寨便势如破竹。精准识别为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制定有针对性的脱贫策略提供了决策上的依据。

根据我区农牧区贫困的特点和原因,自治区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确定了以日喀则、昌都、那曲3市(地)为重点,全区74县(区)以36县(区)为重点的分类施策方案。全区14.8万余户贫困户,每户都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脱贫计划。

“十三五”期间,我区计划对23.8万人实施发展生产脱贫;对26.3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对26.2万人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对18.9万人实施发展教育脱贫;对24.4万人实施社会兜底脱贫。

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消灭贫困的总攻,开始了。

全区农牧、人社、水利、能源、交通、财税、金融、土地等各个系统工作重点向精准脱贫倾斜。采取“多渠道引水、一龙头放水”的方式,推动同类扶贫资金、产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聚集。今年,我区统筹整合扶贫发展资金、以工代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口援藏资金等36类涉农资金85.2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我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规模也将超过2000亿元。

按照“应贷尽贷”的原则,形成了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到户扶贫等各类金融扶贫政策体系。截至今年8月末,我区涉农贷款余额达852.8亿元,扶贫贴息贷款余额达396.2亿元,两项增幅均居全国首位。

攻坚克难,不取全胜不收兵

与传统意义上的扶贫开发工作不同,精准脱贫攻坚,由过去“地毯式攻击”,转化为“精确制导打击”,这也将不得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怎样通过扶持,建立起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有效机制,实现自力更生自我发展,防止返贫?

怎样使少数群众思想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这两个问题,犹如脱贫攻坚路上的两个暗堡,不攻克它,精准脱贫就无法取得全胜。针对这些问题,自治区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制订了一系列方案,采取了有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加大脱贫致富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在即时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双联户”的作用。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同村、同组的群众社会地位、生产生活方式相似,相互了解。同村群众有依靠党的优惠政策,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势必会在当地引领起人人思致富的风气。

阿里地区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引导教育的工作,就是很好的例子。阿里地区抽调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干部40名,成立了思想教育引导组,开展动员说服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思想教育;把“治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放在脱贫攻坚重要位置,在转移就业工作中,派遣扶贫干部跟班开展教育引导;组织由20名致富带头人组成的宣讲组,向群众宣讲自己脱贫致富故事,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空前提高。

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群众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开阔群众眼界,潜移默化中转变了群众的观念,也为持续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

此外,我区还通过政府引导,表彰奖励致富典型,进行正向激励,在社会上树立起致富光荣的舆论氛围。通过帮助就业、帮助发展生产、信贷刺激等方式,从制度上走出一整套激发群众盼致富、思致富、快致富的创业精神的有效方式方法。

为避免已经脱贫的群众返贫,我区还规定,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依靠政策摘掉贫困的帽子之后,原有的优惠政策不变,各项帮扶资金投入力度不变,直到群众真正有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具备了“造血功能”。若因各种天灾人祸等原因返贫的,自治区扶贫部门将按照有关政策,将其重新建档立卡,从头再来!“帮人帮到底,扶贫扶到位”,我区精准脱贫的各项政策表明,不夺取精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决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