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E时代的藏族传统:形式在变 魅力不减

2014-03-13 21:53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新华网成都3月13日电(记者袁晔 张芽芽 海明威)在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的藏族居民四郎扎西家里,一个色彩艳丽、纹饰精美的木筒静静地立在客厅一角,仿佛一件工艺品。

    这个木筒原本应出现在厨房,而且不该这么“安静”:木筒内有个长柄木制活塞,如果把滚烫的砖茶水、提炼自牦牛奶的酥油和盐巴倒进去,用木柄上下捣冲,从筒里就能倒出香浓的酥油茶。这是藏族人家每天必不可少的饮品。

    扎西家的酥油茶原本也是祖祖辈辈、日复一日这么做下来的,但“自从用上了电动的(酥油茶筒),木筒就很少用了。”扎西说。后来木筒索性被摆到了客厅。

    他说,恋旧的老人们有时抱怨电壶做的酥油茶味道没有木筒来得地道,因为缺少木头的清香。但事实上,打酥油茶需要充分地搅拌才能好喝,在这一点上机器比人力有优势得多,“很方便、省力”。

    扎西说的电动酥油茶筒,外观很像榨汁机或豆浆机,塑料容器内有连着电机的搅拌器,把原料放进去一按键,数分钟就大功告成,而用木筒手工打酥油茶,通常需要30分钟。电动酥油茶筒目前在藏族百姓中颇受欢迎。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香格里拉县,香巴拉地毯商行的马老板兼卖电动酥油茶筒,店铺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四、五排产品。他说,销售情况很好,尤其是藏历新年等节日之前,旺季一个月能卖出100多台。

    无独有偶,另一样与藏族百姓朝夕相伴的日用品酥油灯也迅速地拥抱了电子时代。

    在藏传佛教寺院和信徒家中的佛龛前,以酥油为燃料的点点明灯一年四季长燃不熄,象征着信众虔诚向佛的心意。可是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康定的一些民族用品商店里,一种内嵌小灯泡的电子“酥油灯”摆在了显眼处,金色的杯盏、精美的纹饰、闪烁的光芒,和传统酥油灯几乎毫无二致,当然,它不需要添加酥油,只要有电就能长明下去。

    一位店老板介绍,现在许多藏族人家搬了新居,担心燃传统酥油灯会熏黑墙壁。另外,许多寺庙和民居都是土木结构,点明火也不安全,于是选择这种电子灯的人越来越多。

    成都康汇电子公司一位姓崔的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开发经营这种环保安全的电子酥油灯已有6年时间,在藏区的公路沿线、县城等地卖得不错,许多寺院也用上了电子酥油灯。

    在经济条件更好一些的藏区,人们在互联网上学习佛经、用iPod听藏文歌曲已经不是稀罕事。运用数码技术,往日只能在牧民中口口相传的藏族歌谣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电脑上聆听。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1月发布的最新统计,西藏互联网用户数量占人口的比例已从2007年底的12.7%上升到2008年底的16.4%,增长率接近30%。在藏族人口占20%的青海省,增长率更是高达117.4%。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为藏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在北京打开一个叫“藏传佛教文化网”的网站,不仅有多篇关于藏传佛教的理论文章,还有诸如“康巴礼佛记”“藏族茶文化介绍”等知识介绍。在虚拟社区里,信众还可以交流自己的修行体会,或提出问题请大师答疑解惑,宛如身在佛学讲堂。

    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藏文化专家马丽华认为,藏族民众生活中这些或微小或巨大的变化显示出,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的。

    “可以说,这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结合的一个方面,这种点滴的变化构成了社会的进步。”马丽华说。

    在信众心里,不管是燃酥油还是用电,不管是在千里朝佛路上用身体丈量大地,还是用电脑在线拜佛,虔诚的心意是不会改变的。

    “咖啡和可口可乐我也喝,但是天天喝的,只有酥油茶,否则我就不是藏族人了。”在康定“阿热藏餐厅”工作的18岁青年兰坎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