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2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一封飘着酥油芳香的请功信,辗转寄到了西藏军区:长达13页的内容和200多名藏族群众的手印,讲述了西藏军区驻拉萨某摩步团官兵在藏区传播文明、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动人故事…… “他们是世界屋脊和平安宁的守护者,也是藏区的文明使者,各族群众的亲人。”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白玛赤林说,摩步团官兵建团19年来真诚为民的行动,赢得了藏区群众真情爱戴。 铁甲柔情。作为守护雪域高原的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摩步团官兵在锤炼高原雄师的同时,始终坚持学习发扬老西藏精神,视雪域高原为故乡,把驻地的藏族群众当亲人,谱写了无数军民团结的感人故事。 一个藏族村庄的变迁:“感谢金珠玛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岗德林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3800元。 “原来村民只会种青稞,一亩只能产50公斤左右。现在改用温室大棚种菜,一亩地纯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村支书桑珠说,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摩步团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2002年,摩步团租用一户藏族群众的土地搭建起堆龙德庆县第一座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引起了全村群众的关注和怀疑——在淳朴的村民心中,收多少粮食是菩萨的恩赐。 “以前,部队送去的优良种子被换青稞酒喝了,送去的复合肥被倒入河中,只留下‘蛇皮袋’——因为袋子可以装东西。”团政委肖光富说,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易说服,团里决定先盖一座温室大棚作示范。 今天,岗德林村已成了温室大棚的“海洋”——5200多亩耕地中,有3600多亩变成了温室大棚。 从农场到工厂,从电力到公路,从卫生到教育……半个世纪前,正是进藏军队,为雪域高原真正带来了现代文明。如今,像摩步团这样的新型驻藏军队,仍然像先辈们一样,尽心尽力地在高原上传播着现代文明。 “我们的村子彻底改变了。”桑珠说,在摩步团官兵的帮助指导下,村民们逐步接受了科学种植,成立了“蔬菜、花卉种植、销售协会”,使蔬菜和花卉实现了成批量投向市场。村民们的心思越来越活泛,再后来,不少人就开始做买卖、跑运输或外出打工。 改变一楼养畜、二楼住人的传统,为村里建起16处相对集中的牲畜圈舍;开展清洁运动,对整个村庄进行全面清理和消毒;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和巡诊治病、送医送药……现在,岗德林村常见病和季节性疾病由60%降到了20%。 生活巨变源自文化的进步。摩步团政委肖光富说,14年前,岗德林村小学只有30来个学生和一个古老破旧、只有20多平方米的藏式房子。2002年,一直支持学校运行的摩步团多方协调和筹集资金,终于为学校新建了校舍。 “新的教室宽敞明亮,学生增加到了174人。”校长达瓦说,村里从此把学校改名为“鱼水小学”。 帮助76名贫困儿童回到教室,选派官兵做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开展“手拉手文明驻学”活动……在达瓦眼中,摩步团的官兵都是学校的“编外教师”。 帮助113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对15户五保户和困难家庭长期照顾,每年义诊1300余人次……在岗德林二组的次曲珍眼中,自从12年前丈夫去世,留下一个负债累累的家庭,摩步团官兵就成了她家中的顶梁柱——帮她家耕种收割,给孩子送来学费和学习用具,为她家盖起藏式新房…… “我们一家的幸福,都是解放军给的!”随着大儿子走出学府进入电信局工作,二儿子考上市职业技术学校,连小女儿也考上了初中,42岁的次曲珍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 一面危难时高扬的军旗:“金珠玛米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海拔近5000米的雪海深处,一面在凛风中烈烈高扬的红旗由远而近…… 2008年10月,西藏当雄县发生6.6级地震,数百间房屋倒塌,6万多人受灾,道路、电力、通信全部中断。北风呼啸,牛羊哀嚎,身陷绝境的藏族同胞手摇转经筒,祈求菩萨保佑。 冒着飞石、断崖、余震等危险,摩步团官兵在最快的时间赶到了灾区。看到救援队伍的红旗出现,受灾群众找出家里的哈达和五星红旗,在风雪中拥向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的“菩萨兵”。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西藏,这种大难临头军人相救的情形,藏族同胞已经历的太多。1997年冬,持续4个月的69场大雪,将11个县、38万平方公里土地裹得严严实实,近26万藏族牧民和500多万头牲畜陷入生死绝境。 常规救援力量无法进入灾区。危急时刻,西藏军区组织3000多名官兵勇闯死亡雪海。摩步团70多人组成的“尖刀连”,驾驶着火炮牵引车、推土机、装甲车,奔赴海拔4800多米的安多县灾区。 几经融化和冰冻,积雪已硬如钢铁。“厚的地方3米多,薄的地方也1米多,几十吨重的履带式推土机上去也推不动。”参加了那次惊险救灾的四级士官陈建文说,最艰难的时刻,部队一天还推进不了一公里。 “群众已受困几个月了,在这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每拖一刻,他们的危险就大上一分。”带队的团副政委罗东明站在雪面上,一边号召着官兵们鼓起勇气,一边指挥车队破雪前行。 陈建文的车头突然掉进了雪窟窿,瞬间回旋的方向盘狠狠地打在他紧把方向的双手上,两个手腕顿时脱臼。 剧痛难忍的陈建文叫战友用背包带给他缠起双腕,硬是用手臂撑着方向盘,一路随部队突入安多县各灾区。 在历时4个多月的生死救援中,摩步团官兵出动车辆917台次,疏通道路11000多公里,解救被困群众17224人,运送救灾物资4000多吨,大多数官兵手脚冻伤,眼睛被雪地灼伤。 “一根柴禾,一碗酥油,都是生命的希望。”在高原从军16年的陈建文说,当两位藏族阿妈流着泪跑过来,用洁白的哈达为他缠起手腕时,自己想得最多的,就是吃再大的苦,也不能让一位同胞冻死或饿死。 当拉萨河洪水成灾,是摩步团官兵在洪水中筑起人墙,保住了6个企事业单位、280余万亩农田和2万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青藏输油管线曲水段突然起火,是摩步团450名官兵奋战8小时,避免了重大损失……在摩步团仅有19年的史册里,这种大的救灾记录超过了20条。 “有这样的子弟兵,我们生活得安心。”乃琼镇年近古稀的丹增平措老人忘不了,自摩步团成立后,每年的冰雹成灾就成了过去。“小时候,只要下了冰雹,我们全家都得离家乞讨。现在好了,冰雹也怕部队的炮!” 一万条留言中的真情:“你们像拉萨的阳光” 一本写满汉、藏和英、法、日、德等10多种文字的留言册,今年5月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你们像拉萨的阳光,温暖着这里的各族人民……”虽然用不同的语言写就,但留言中的谢意却是一样的淳朴真诚。 2008年初以来,摩步团在拉萨市区设立“便民服务点”,为数十万当地各族群众和前来朝拜的信徒、外地游客提供了义诊、理发、开水、针线、打气筒和道路咨询等服务。 “其实我们所做的,只是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面对这1万多条充满感谢和溢美之词的留言,团政委肖光富说,全团官兵既感到自豪,更深受教育。 西藏人民最早是通过解放军认识共产党的。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白玛赤林说,半个多世纪前,西藏军区的前身十八军开进西藏,就是以亲人般的关心和尊敬,赢得了藏族人民的拥戴。如今,在这些新时代军人身上,仍然能看到老一代驻藏军人的好传统好作风。 学藏语,吃藏餐,跳藏舞……在摩步团,这是与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同步开展的“必修课”。 高炮连三级士官张恒由于对藏传佛教和西藏史的深入学习,被大昭寺庙僧人们亲切地称为“格西(语意为:博士)”——在与僧人和信众的交流中,张恒能够用藏语与他们探讨西藏从古以来一直接受中央政府领导的史实,以及藏传佛教关于社会和谐的教义和精神。 “我们之间信仰不同,难有共同语言。”面对这位军人,有的喇嘛说。 “共产党的目标是带领人民创造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美好生活,让全人类和谐相处。佛教信徒尊崇的也是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香巴拉生活。二者的目的一样……”张恒说。 “我们交流的很愉快,有的僧人还劝我到寺里当喇嘛。”张恒说,像自己这样了解藏文化和熟悉藏语的官兵在摩步团不止一人。 学习民族历史、宗教政策、民族风俗、民族语言的“四学习”活动,尊重民族群众、尊重风俗习惯、尊重民族文化的“三尊重”活动,以“真情服务进社区、科技帮扶进牧区、助学帮建进学校、现代文明进寺庙”为主的“四进”活动……如今,全团有20%的干部能用藏语宣讲党的政策,90%的官兵会讲藏族日常用语。 “全营停止射击!”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腹地,就在一次营进攻即将开展之时,团长郑卫国突然下令。这是2008年9月,一次实兵实弹演练中。 “那是什么?”郑卫国指着数公里外的目标阵地——透过望远镜,他看到了飘扬的经幡,还有刻着经文的石块。 那是藏族群众祈祷平安幸福的吉祥物——玛尼堆和经幡。 当天,就在全团参演人员学习民族宗教政策的同时,一位粗心的制订计划的指挥员受到了纪律处分。 …… 八一前夕,堆龙德庆县敬老院的藏族孤寡老人和拉萨市SOS国际儿童村的孩子们,像往年一样来到了摩步团,与官兵们共度建军节,庆祝摩步团的19岁生日。 这个特别的生日宴会上,唱起的不是《生日快乐》,而是雪域高原流行的《一个妈妈的女儿》: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责编:小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