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点击”青海非遗保护: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2014-03-13 20:40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图为来自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的节目——藏族袖舞。2010年3月3日晚,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活动之“高原奇葩——青海省专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院举行。 新华网 孙云龙 摄  更多图片】 >>>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 (王春华 孙云龙)“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一霎,我们竟有了体验。不论是拉伊、扎木聂,还是依卓舞、尚尤则柔——这些歌舞尽管都是第一次冲入眼帘,但给我们内心深处的确带来了震撼。

    3月2日至3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院,"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活动"青海省专场节目进行彩排。在现场,我们一边欣赏节目,一边采访了几位相关人员。

    旦周才仁:爱情是藏族特别追求和渴望的东西,在藏族歌舞中就特别多

    旦周才仁是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文体广电局负责人。一进彩排现场就遇到了他,当时舞台上正上演《尚尤则柔》曲目,演员由4对青年男女组成,他们正牵手舞蹈。

    图为来自海南州的藏族节目——尚尤则柔。2010年3月3日晚,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活动之“高原奇葩——青海省专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院举行。 新华网 孙云龙 摄  更多图片】 >>>

    我们问旦周才仁这个节目表演的内容是不是“爱情”,他立即激动地告诉我们说:“对。爱情是藏族特别追求和渴望的东西,在藏族歌舞中就特别多。藏族男女对爱情追求有自主权,男女平等,女孩子当家,男子出去闯世界。”他还补充说,在藏族传统文化中,有“教人如何做男人、如何做女人”的内容,这些在藏族歌舞中也有体现。

    一提及玉树,旦周才仁就满眼神采,热情地说:“玉树是歌舞之乡,康巴的歌舞很出名哦。玉树和西宁通航了,55分钟就能到,欢迎你们去哦。”  仁青战德:我们玉树的舞蹈是不是真的很美?

    在与旦周才仁聊天时,来自青海省玉树州民间土风歌舞团团长仁青战德走过来。笑着问道:"我们玉树的歌舞是不是真的很美?"

    仁青战德,这位年轻的歌舞团团长,从小学习西洋乐器,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过,成年后多年从事音乐创作。他的父母1953年曾作为玉树首批在中央民院学习歌舞的学生在北京学习,“我爱人过去是跳舞的,现在做了编导。” 仁青战德面带笑容地告诉我们。

    3月2日,青海省玉树州民间土风歌舞团团长仁青战德在与本网记者交谈。2010年3月3日晚,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活动之“高原奇葩——青海省专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院举行。 新华网 孙云龙 摄

    随后,他还特别向我们推荐介绍了依舞传承人扎西昂江,说“他都49岁了,他的舞蹈跳得特别特别地好”,因此也引发了我们对其人其事的特别兴趣。

    扎西昂江:演出服大约30斤,舞靴上的铜铃有30多个

    来自玉树的卓舞依舞表演,能让人热血沸腾。“外行看热闹”的我们,完全被眼前的热舞所感染。随着节奏的变化,他们变换着舞姿和队形,让人感觉有点目不暇接。仁青战德说,“那套衣服很沉,一般人是跳不动的”,听了他的话,让人不觉心生敬意。

    在3月3日的带妆彩排结束后,通过仁青战德的翻译,我们和扎西昂江有了“面对面”的机会。

    现年49岁的扎西昂江,来自玉树州的一个藏族乡村,已经是5个孩子的父亲。他6岁时开始学习藏文和舞蹈,父母都是当地歌舞名人。仁青战德说,扎西昂江的依舞跳得特别好,已经“在当地跳出了名”,因此经常被各地请去做指导。

    图为来自玉树州的藏族节目——卓舞和依舞在彩排中。现年49岁的扎西昂江(中),是青海省省级“非遗”传承人,因跳依舞和卓舞而闻名。2010年3月3日晚,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活动之“高原奇葩——青海省专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院举行。 新华网 孙云龙 摄  更多图片】 >>>

    我们问扎西昂江是不是不再做农活了,他笑着摇头。仁青战德解释说,扎西昂江各项农活都做得很好,除了做农活,做建筑的手艺也很好,“砌的石头墙如同砖墙一样”。

    何以在如此快节奏的歌舞中保持体力,让我们尤其好奇。仁青战德翻译说,扎西昂江每天会很早就起床,五体朝拜、念经,转玛尼堆,一转就是20多分钟。

    我们又问及扎西昂江的儿女情况。仁青战德告诉我们说,在扎西昂江的5个孩子中,有3个是儿子,其中两个做了僧人,目前二儿子跟随他一起跳依舞和卓舞,两个女儿分别在读初中和高中。

    看着扎西昂江的演出服,我们问大约多重,借助仁青战德的翻译,扎西昂江告诉说:“大约30斤,舞靴上的铜铃有30多个。”

     2010年3月3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来自青海省玉树州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扎西昂江接受本网采访。当晚,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活动之“高原奇葩——青海省专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院举行。新华网 孙云龙 摄

 

    由于语言上的隔膜,在交谈中,不善言辞的扎西昂江总是略显羞涩。当我们祝福他“永远年轻并争取跳到80岁”时,扎西昂江的脸上现出了幸福的笑容。  邓福林:欢迎参与到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邓福林是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署非遗处处长,在彩排现场相遇时,他正在观众席上欣赏节目。他非常认真地回答了我们几个与调演活动以及非遗保护有关的问题。

    记者:青海省是如何准备此次调演活动的?

    邓福林:此次青海省参加调演活动的节目共有12个,历时近3个月,分别是从各州县选取的,表演者都是来自各州县乡村的农牧民,12个节目中有7个是藏族节目。其中藏族《螭鼓舞》,是来自海北州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乡宁巴村的传统舞蹈。此前,该舞蹈只在该村落内部表演和传授,这次是第一次到北京演出,演员们都很激动。调演结束后,参演的农牧民会回到各自的生活中去,不会被歌舞团所吸收,那些歌舞因此也能保持住“原生态”。

    记者:对于“非遗”传承人的保护问题,青海省是如何做的?

    邓福林:目前青海省有39位国家级传承人,省级有100余位。国家级的传承人,每人每年可获国家专项资金8000元,为确保专款专用,青海省专门为每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设立了个人账户,同时还和这些传承人签订了责任书,进行定期监督和指导。

    2010年3月3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来自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署非遗处的邓福林接受本网采访。当晚,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活动之“高原奇葩——青海省专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院举行。新华网 孙云龙 摄

    记者:青海省的非遗保护工作概况是怎样的    就拿唐卡来说,产业化推进工作成效比较显著。目前只在黄南地区,就有4个村专门从事唐卡创作,农牧民因此致富。在唐卡产业化的过程中,青海省开设了500余期培训班,培训了5000-6000余人。目前在唐卡市场中,既有大师的作品,价格不菲,也有低端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要。形式上保持着传统的要求,但在内容上多有创新。

    邓福林:2005年,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目前,全省“非遗”普查工作已进入文档整理阶段,筹建数据库;“非遗”保护四级名录正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省级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逐步推进;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规划进入论证阶段;条件成熟的地区正在积极筹建“非遗”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及传习所。

    以热贡艺术为例,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记者: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工作进展如何?

    邓福林:青海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8年8月27日设立的,成为继闽南、徽州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就在彩排现场,邓福林成了不少同行的追踪对象。他笑着邀请我们到青海去,还诚恳地表示,“欢迎参与到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眼下虽是春寒料峭,但这些原汁原味的藏族歌舞,已经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花开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