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普兰口岸边贸繁荣 中国西南边民“唱响”生意经

2014-03-13 20:34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特写:中国西南边境普兰口岸见闻

    新华网拉萨4月28日电(记者刘敏 荣守俊)当清晨的阳光越过积雪的喜马拉雅山脉洒在西藏普兰县中尼边境孔雀河上的时候,斜尔瓦村的桑姆正牵着自家的牦牛走向山坡的梯田,缓慢悠扬的牛铃声一路回响。

    普兰县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南部,与印度和尼泊尔接壤,拥有边境线400多公里,是阿里地区唯一对外通商的口岸。依山而建的斜尔瓦村是普兰县最靠南边的村落,与对岸的尼泊尔玉萨村一水相隔。

    桑姆出门前,65岁的老母亲旺姆在院子里麻利地给牦牛上好鞍子。这是一个相对宽裕的家庭,一家七口人靠着与尼泊尔和印度商人做些小百货和木材生意在2006年建起了两层小楼的院子。院门正上方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牦牛角,同行的当地人告诉记者,牛角越大就意味着这个家庭越富裕。

    此时在孔雀河对岸,尼泊尔商人巴桑正在玉萨村照看着自己的小百货商店,店门口堆放着几个写有“拉萨啤酒”的货箱。虽然限于气候原因现在并不是边境贸易的佳期,但是他仍然没有离开小店回到尼泊尔腹地的家乡。

    玉萨村是当地距离中国最近的尼泊尔村落,开展边境贸易非常方便,五十来户人家的村子就有二十多家小商店。尼泊尔商人从中国采购来物美价廉的小商品运回本国市场销售,中国商人则更多地从他们那里采购木材。

    “卖的最好的是沱牌酒,还有方便面和打火机等。”通过翻译,巴桑告诉记者,“今年是来这里做生意的第二年,去年一年就赚了3万多元。”今年他不但继续做着小百货生意,还将店面的一半改成了茶馆招待客人。

资料图片:一名尼泊尔商人在展示商品(2009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普兰口岸在历史上已有500多年历史,现在这种边民之间开展的小额贸易仍较为频繁,八九月份更是传统旺季。与此同时,每年仅通过斜尔瓦和强拉山口来旅游的印度客人和第三国游客就达到6000人以上。

    据普兰县政府介绍,边境贸易中中国主要从尼泊尔和印度进口工艺品和木材等,而中国的生活日用品等小百货在国外颇受欢迎。2009年普兰口岸中尼、中印贸易额超过2438万元,比2008年增加约一倍。

    县城里贡嘎路边的店面里,来自甘肃的生意人何胜前1988年第一次来普兰做生意到现在,断断续续已有近20年。他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被鞋袜、服装和箱包等挤得满满当当。“这里竞争不是特别激烈,虽然每次交易额只有几百元,生意却也还马马虎虎。”他笑着说。

    这个时候的生意虽然还显得比较冷清,但是何胜前仍然老早就从老家采购好了一年里要卖的商品,和一起来普兰经商的亲戚家人等待旺季的到来。在这里这么多年,他已经学会用简单的外语与客商们交流。

    普兰口岸日益改善的贸易条件和良好的经商环境让何胜前对生意颇有信心。“这几年工商税、管理费不上了,一年能省一大笔钱;还有政府的关心,就连修缮店面也都不用自己太操心。”他说。

    在距离普兰县悬空寺不远的半山坡上曾经有一个旧的边贸市场。2003年县政府考虑到贸易环境和供水供电不便等因素对市场进行了改造,在县城中心建立起了一座新的边贸市场。新市场有267间商品房,每年贸易额增长近25%。

    虽然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制约,真正的贸易旺季还没有到来,市场中显得安静冷清,但是到了夏季,市场中则是一番热闹红火的景象,而普兰县成里的宾馆早早就被经商和旅游的人们预订一空。

    目前在普兰县经商的固定印度商户有13家,尼泊尔商户59家,另有流动外商户170多家。

    如今,作为中国西南边陲三国交界的普兰口岸正在一步步地建设和完善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当农牧民逐渐告别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逐渐依靠边贸富裕起来的时候,普兰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