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7 09:38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而今,这一理想已在我区成为现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我区民政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全区五保和孤儿工作。2013年6月,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工作的意见》,将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农村五保老人3年内全部在县以上集中供养,全区所有孤儿得到有效救助,3年内全部在地市以上集中收养”的目标。201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明确将上述目标提前到2015年完成。为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自治区投入近30亿元资金,规划建设了80个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和10个儿童福利院项目并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全区共集中供养有意愿五保对象1.16万余名、集中收养孤儿5652名,率先实现了有意愿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100%和孤儿集中收养率100%的目标。
为确保全区“双集中”机构的正常运行,自治区印发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双集中”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进行了明确。此外,还安排了设备购置、供暖资金4.01亿元。这些政策的落实、资金的到位,都为我区进一步实现“双集中”机构规范化运行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自治区民政厅在“爱民、利民、惠民”的工作理念下,与党委组织部、发改委、财政、人社、教育、卫计委、编办等各相关部门,按照自治区总体部署,协调联动,大力推动民生改善项目建设,尤其关注“一老一小”这一社会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特殊人群,以“双集中”为基础建立起民生保障新模式,提高了民政公共服务管理和保障能力。我区“双集中”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了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和国务委员王勇同志的充分肯定。
为使五保对象和孤儿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区民政部门又把工作重点转向了加强管理和服务方面,确保“双集中”机构的运行良好。
少有所养 老有所依
去年9月,尼木县82岁高龄的嘎玛曲宗老人被政府安排到了拉萨市“三县”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刚开始为了劝她住进中心,工作人员没少下功夫。
提起当初的想法,嘎玛曲宗老人说:“我想,我都这把年纪了,就让我留在自己的故土吧。好在他们都不放弃,多次到我家给我做工作。到这儿才觉得太应该来了,房间都辅了地板,冬天还有暖气,想吃什么吃什么。靠我自己,哪儿有这样的生活。”
出于将有意愿的农村五保对象100%在县以上集中供养的要求,拉萨市民政部门在堆龙德庆区合并建设了堆龙德庆、当雄和尼木三县(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首批278名五保对象已在这里由政府集中供养。“三县(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次旦卓嘎告诉记者,这些有意愿集中供养的占了三县(区)五保对象总数的8成以上。
次旦卓嘎告诉记者:“很多老人刚开始不想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搬过来了以后,都说这儿舒服。我们这儿连老人洗脸的香皂、牙具都备好了,条件相当好。如果说有老人去世了,按照西藏的民俗传统、依照老人的意愿在临终关怀室办理后事,请念经的喇嘛,点酥油灯,尽全力做好。”
在日喀则市儿童福利院,有小兄弟俩,哥哥叫旦培,弟弟叫洛桑,一个10岁,一个11岁,7年前来到福利院。两个可爱而不幸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母的照顾,父亲在服刑,母亲已去世。一双能打动任何人的眼睛,让见到他们的每个人都会动容。
刚来福利院里,小兄弟俩见人就往后躲,小哥哥旦培的额头上还有一条长长的伤疤。在福利院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小哥俩快乐健康地成长。现在,他们都是桑珠孜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十名。当记者问他们长大了要干什么时,小哥俩异口同声地回答,说要当解放军。记者问为什么。弟弟回答说:“当解放军很神气。”而哥哥则回答说:“当解放军能保卫祖国!”
“十二五”期间,我区曾先后6次对五保供养标准进行了调整,五保供养标准由2010年的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2015年的每人每年4400元;2011年,我区建立了孤儿保障制度,对全区范围内孤儿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每人每月1000元。
以人为本 规范服务
虽然已经81岁高龄,日土县日土镇日土村的白玛卓嘎老人脸上时常挂着孩子般纯真的笑容。在日土县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她和其他老人一样,把常来看望他们的县民政局副局长梁洁叫“加姆”(汉族姑娘)局长。每次看到梁洁,她都要抱住她,笑着行一个传统的贴额礼。而梁洁则亲切地把五保老人们叫爷爷、奶奶。
然而,刚来中心时,当了一辈子牧民的老人对这样的生活很不习惯,她甚至不敢靠近房间里的暖气。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老人很快适应了在集中供养服务中心的日子。
“想不到,老了还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小时候在妈妈跟前也没有现在幸福。”老人常常向年轻人提起旧西藏的经历,说到伤心处,声音哽咽,泣不成声。原来,老人11岁时,给日土宗宗本背水时在台阶上摔断了腿,落下残疾。自此一生未婚,无儿无女。
“现在,院里的孩子们就是我的孙子、孙女。”谈起如今的生活,老人笑着邀请记者到她住的屋里。有阳光棚的屋子里温暖的像春天,强化复合地板、实木藏式柜子、实木藏式床、液晶电视……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干净、整洁。
“过去的领主也没有我现在过得好。”老人眼含泪花,双手合十地说:“共产党突吉切!(谢谢)毛主席突吉切!习近平突吉切!”
的确是这样,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之所以能够安享幸福晚年,离不开党的惠民政策,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努力,离不开充满爱心的民政人耐心、细致、规范化的管理与服务。
为了使五保老人看得明白服务中心里的各个设施的用途,阿里地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在每个设备甚至到消防设施旁边画上相应的图画。看到这些图画,老人们很快就能够明白这些设施的用途。
为了让老人们吃得好,阿里地区革吉县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聘请了4位厨师负责全中心80位五保老人的日常饮食。在干净整洁的厨房里,厨师岗桑和拉吉正在切白菜。
他们告诉记者,在充分考虑老人大半生在牧区生活的实际,服务中心制定了丰富的菜谱。早点是糌粑和酥油茶,中午是三菜一汤加米饭,晚饭是肉丁、糌粑糊以及各种面食。
“今天的午饭是炒大白菜、土豆丝、花菜和西红柿鸡蛋汤。”岗桑说,厨房有着严格的卫生制度和食品安全责任制度,每顿饭都会存样待查。
据革吉县民政局副局长洛桑加措介绍,服务中心制定了院长职责、工作人员规章制度、值班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安全管理制度、食堂餐厅管理制度、员工纪律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具体服务内容。
在“双集中”机构运行过程中,我区各级民政部门和“双集中”机构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财务管理、卫生标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规章制度,明确了相关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用爱心服务的机制提升了服务水平。
据了解,在阿里地区各“双集中”服务中心不仅制定了机构运行管理各项制度,还出台了涵盖党务、院务、财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按照资金账户专项设置、运行管理自主的原则,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制订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人人参与 共筑幸福
在各个集中供养养服务中心里,最常见的突发事件是五保老人突发疾病。
今年2月,日土县集中供养服务中心的仁青老人和贡觉桑旦老人先后突发脑溢血,服务中心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根据病情的轻重,他们安排专人陪护分别把两位老人用救护车和班车送到拉萨治疗。现在,他们已经痊癒,还经常与其他五保老人一起到县城周边割草喂服务中心的羊。
那曲地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的五保老人格桑次仁患有风湿性关节炎,他告诉记者,来供养服务中心前,他一个人生活。一旦犯病,连饭也做不了。供养服务中心里冬天有暖气,他这病也好多了。由于识汉字、会讲汉语,大家推选他当上了小组长。“我每天都要到各个房间里看看。电视有了小问题,我会处理。谁的身体不舒服,我就报告……”
走进山南市琼结县新落成的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一幕幕和谐画面映入眼帘。暖阳下,一栋栋藏式的现代公寓前,老人们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或在八角亭里下棋聊天,时不时传来阵阵开怀大笑……
和全区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双集中”项目一样,这里正诠释着一种美好的生活理念:宜居、逸居!
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里的医疗室、图书室、娱乐室、理发室、餐厅、浴室、洗衣房、茶馆、休息室、露天健身器材等配套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并根据民族特点和风俗习惯在供养服务中心设置了具有藏式特点的必要设施。儿童福利院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和活动特点分别进行了环境设计,分区域进行了房间格局布置和功能划分,个别有条件的福利院为更好地利于儿童成长,还专门建立了家庭模式居住环境,配备了家庭护理员,营造了居家生活氛围,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理念,为五保老人和孤儿提供了更加周到细致的服务保障。
与各市(地)不同的是,阿里地区把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与儿童福利院建在了一起。孩子们和老人经常在一起,老人们可以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孩子们也能受到长辈们谆谆教导和关爱。
在各级“双集中”机构管理服务过程中,我区各市(地)、县(区)根据服务对象特点,努力打造亲情式服务,并动员驻地部队、学校、机关、企业等部门组成共建单位,定期开展共建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帮助“双集中”人员洗衣、打扫卫生、辅导作业、谈心交流等多种多样的尊老爱幼活动。
通过管理人员的精心管理与服务,通过社会各界的关爱,通过五保老人、孤残儿童自身的参与,我区“双集中”机构已经步入规范化、人性化、爱心化的良性运行轨道。五保老人和孤残儿童从物质到精神,从身体到心灵,都得到了极好的照料,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彻底改变。他们尽情享受幸福的晚年。
这不是嘛,将要离开日土县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时,曾经患有精神疾病,现已大为好转的五保老人次旺欧珠把一大盘糖果端到记者面前,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吃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