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18:51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2月11日,中国海关将发布2009年1月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本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知,1月中国进出口仍然出现“双下降”。
外贸重镇广东、山东、江苏等地的海关或外经贸系统官员皆向本报记者证实,当地1月的进出口继续下降。
这也是中国进出口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为十年来首次。
低迷周期持续
中国年初的出口低迷,往往被视为与春节因素相关,但是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即使剔除春节因素,1月出口仍然不景气。
“去年11月以来的进出口突然下降,主要是企业的生产周期受到了原材料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不光与金融危机有关”。一位地方外经贸官员表示。
该官员分析说,一般来讲,外贸企业的生产周期包括接单——组织生产——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整个周期长达数月。而去年下半年,国际原材料价格迅速下降,导致出口企业和国外采购商都难以判断形势,不敢下订单和接单安排生产。因此各地都出现了企业订单急剧减少、出口急跌的情况。
中国进口的商品中,大部分为供生产加工的原材料。海关统计显示,自2008年9月开始,进口商品价格指数连续四个月大幅回落,从年中的120(费式指数,上年同期=100)以上,回落到12月的90,创下2002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
其中初级产品降幅尤大,2008年12月,中国初级产品进口价格同比下跌26.4%,大宗商品中,原油价格同比下跌40.2%,铁矿砂进口价格同比下跌26.5%,食用植物油同比下跌13.8%,有色金属进口价格同比下跌22.3%。
“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企业都在观望,新的订单很少,企业出口大部分都是消化库存为主”,商务部研究院一名专家表示。
扣除价格因素后,中国去年12月实际进口量下降12.5%,而出口量下降7.5%。
前述专家表示,只有等待大宗商品价格企稳、企业库存消化基本结束之后,才能看出金融危机对实际进出口的影响。而目前的进口下降幅度仍然高于出口,显示原材料价格仍然在下滑,企业接单生产形势并无好转。
医改和教改将扩大消费
1月的进出口继续下降,令商务部今年年初制定的“与GDP同步”的进出口增速目标,显得更加难以完成。
而广东、浙江等外贸大省,都已经开始探讨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外贸企业“转内销”,以促进内需消费缓解外需下降给企业和经济造成的压力。
为了稳定经济,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出《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134号文)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意见》(135号文)。
“2009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目标将根据‘保八’的GDP增长目标来制定”。在9日上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向本报记者表示:“2008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增速达到了21.6%,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速只有14.8%。因此我们制定的目标,将考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和CPI的关系。”
一位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果按照“保八”的目标测算,2009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目标仍然将维持在10%以上。但是目前业内普遍认为,考虑到经济的实际情况,2009年的目标将比2008年有所下调。
姜增伟表示,除了商务部根据国务院134号文展开一系列包括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促进流通企业发展的工作外,中国政府两大重大举措——医改和教改,将对扩大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产生积极作用。目前医改方案即将出台,教改方案也正在征求意见。
他还肯定说,发放消费券是在特殊条件下采取的特殊办法,是一项比较可行的选择。“一些城市如成都、杭州发放消费券,已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推进作用。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应该是作为扩大消费的主要举措,同时也要保证建立覆盖面宽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