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发展•点滴印记】在昌都,海拔4400米高山上的午餐
国道317线海拔4481米的宋拉夷山,海拔虽高却山势平缓而辽远开阔。翻过山垭,正在下乡的小编远远看见十几个身穿橘黄色上衣,带着同色帽子的人围坐在小坡台地上。
上前去和他们打招呼,看到大家围着的圆圈中间摆着一口大平底锅,里面刚烧开的红褐色清茶形成颜色深浅不一的圆圈向四周荡开,飘散着沁人心脾的香味。
其中一个年龄稍长,面容黝黑瘦削的中年人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喝茶,他介绍说他们是江达养护段的道班工人,他本人叫扎学,是队长,正在吃午饭。
环顾一圈,每个人手里的午餐各式各样,有烧饼蘸着酥油吃的,也有把糌粑挼成团吃的,还有带饭菜加热后吃的,但相同的是大家都就着浓醇的清茶吃,正是这一碗清茶把一顿简单的午餐调制得热乎、亲昵又醇厚。
据队长扎学介绍,他们从早上8点半上班,因为往返路程较远耽误时间,大家就各自带上午饭在养护间隙吃。
扎学的午餐,应该说其中最富“营养”的:他在糌粑之外,还带了一小扇半干的牛肉,用刀子切成一小块后递给小编尝。作为在江达的左贡人,扎学今年53岁,1985年顶了父亲的班进入江达养护段,算上今年在这个岗位上已经32年了,这种一家几代养路人的情况比较常见。
扎学队长所在的工区共14个工人,管护着国道317线宋拉夷山至妥坝乡的28公里道路,是我市境内市公路局下辖的26个工区中的一个,他们和其他1个养护点和7个道班的工人,共同保障了昌都通向祖国内地的1204公里国道线的安全畅通。
在各式各样的碗中,一个女工人的饭盒相当惹眼,它的外观一片黑漆漆的,根本看不出原本的色彩和图案,一问才知道是她比较喜欢吃米饭,但因为肠胃不太好不能吃凉的,所以将装着饭菜的饭盒直接架在野外简易灶上加热所致。
用勺子舀上满满一口饭菜,她低声地说“每个家庭只要有人出门了,在家的人心就开始悬着,我们把路养好了,出门的人平安顺利,在家的人也放心。”
像她一样30来岁的工人基本上都是“补员”进来的,已经成为这条“生命线”上的“守护军主力”。据昌都公路管理分局养护科科长李涤蓉介绍,分局下辖昌都、江达、桑多、丁青、盐井等五个公路养护段,共有656名一线养护工人,其中大部分是2012年至2014年间分三批招收进来的一线补员,全部来自道班工人的后代。
扎学的工区都处在海拔4000米以上,据他介绍,一般一天能完成1公里的养护任务,当然也会因为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拖慢养护进度,比如有人畜生活的区域,生活垃圾阻塞涵洞河道;有极端天气,出现暴雨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交通事故,需要参与救援任务等等。在这条国道线上日晒雨淋、风雨无阻地干了30多年,问他有没有感到腻烦考虑退休,他笑笑说,身体还行,还想再干些年呢。
“以前,公路的等级低、基础设施建设差,双桥等重车经过时,涵洞上方的盖板很容易就被损坏,现在条件改善了,盖板也变成1米多的大板子,这种情况就少多了,管护起来也轻松许多。”喝上一大口茶,扎学面带笑容地说。
“相比过去,现在的工作条件好多了,不但路况有了质的改变,而且给每个班组配有大巴运输车,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坐在农用车上日晒雨淋的”这时,其他人也七嘴八舌地参与到话题中“孩子由政府安排就近上学,还帮着解决了住房问题,我们在外工作也安心了。”
蓝天、白云和绿草组成的高原美景中,品尝着清茶、糌粑和酥油搭配的简单午餐,看着各色行人驾车安全地疾驶在平坦的公路上,养路工人们的午饭显得别有风味,这应该也是在这平凡而艰苦的岗位上长期奉献和甘之如饴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