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协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索文清发言

2014-03-13 09:14 来源:新华网 点击:0

 

发言全文如下: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世界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但是,如何维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如何保护、传承各民族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却引起热烈的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我国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对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有了清醒认识,对保护文化遗产面临的严峻形势也有了高度警觉和了解。这些严峻形势表现在:一、许多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已经濒临失传和消失。二、大批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村落、古迹、实物不断遭到毁弃和破坏。三、民间艺人、技术匠人后继乏人,一些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的独门绝技已经出现人亡艺绝的危境。四、还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稀有的民族工艺品及技术,由于眼下法制法规的不健全,出现严重外流。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下出现的。也是一些世界发达国家在社会变革中曾经走过的历程。做为保护和关心世界文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了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的趋势和规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出在世界范围内注重文物、历史遗址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景观的保护。90年代以后,又提出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并在2003年11月17日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明确定义,共包括了五方面的具体内容:(一)口头传说和表述,语言媒介;(二)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从五个方面的定义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别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它融汇了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是与人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活态文化财富,它是世界上各民族、各族群的生活方式、智慧、情感、意识的载体。“遗产公约”指出的定义,使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特征有了明晰的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同保护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同等重要,而且更有其特殊深远的意义和艰巨性。

  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国家文化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特别提出“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

  2003年初,国家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程。

  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决定,使我国成为较
早参加这一“公约”组织的国家之一。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今后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渐建
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这一工作意见,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最后在申报的1315项目中,选出501个项目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于2005年12月31日向社会进行了公布。在这501项名录中,少数民族有165种,占总数的 33%,其中藏族21种,西藏地区占了14种,具体是《格萨尔史诗人、藏戏、山南门巴戏、弦子舞、锅庄舞、热巴舞、山南“卓舞”,日喀则扎
什伦布寺“羌姆”、藏族唐卡、拉萨风筝、藏族造纸技艺、藏族邦典和卡垫织造技艺、拉萨甲水坊制作技艺、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方技艺。这14种申报的遗产名录,涉及了文学、舞蹈、戏剧、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6大类。还有一些如音乐方面的“囊玛”、“宫廷卡尔乐”、民俗节庆方面的“雪顿节”等事项,由于时间紧,准备不及,没有申报。

  西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凡是到过西藏的人,都会被藏民族独特的丰富文化遗产所散发的神奇魁力所吸引。在党和国家引导与支持下,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深深理解和知道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全西藏辖区内的六个地区和拉萨市就相继成立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小组,拨出专款,组织队伍,在全西藏展开了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普查,对蕴藏在民间的大量口传文学、故事、诗歌、民谣以及各类表演艺术,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经过20年的努力,西藏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截止到2000年,全西藏光被采访的民间艺人据统计就有一万多人次,收集各种录相、录音资料600多盘,各种音乐、歌曲、曲艺一万多首,各种文字记录资料一千万字。出版了有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专著,如《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曲艺志西藏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西藏卷》、《中国乐器集成西藏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西藏卷》、《中国民歌集成·西藏卷》。七种志书加起来,达到近50O万字。在短时间内,编辑出版如此丰富翔实的非物质的民间文化遗产史料、资料,在西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说明,只有在新中国祖国大家庭的怀抱里,在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才会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和弘扬。

  为了使西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传承,在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大力抓了各种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创办了西藏艺术学校和各类专业,先后培养了中、高等专业艺术人才500多名,并不断选送有培养前途的艺术骨干到内地艺术院校深造培养,以造就出更多能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精尖人才。由于全方位的大抓人才建设,现在西藏全区已经拥有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4000余人,他们之中90%以上的人是藏族,在保护和传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他们是一支可靠坚强的生力军。

  有了人才,还要建立和扩充相应的机构。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广大城乡都纷纷成立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队。现在,全西藏已有民间艺术团体17个,业余性质的演出队500多个,藏戏演出队160多个。这些演出团体常年活跃在农牧区,不定期的举办群众汇演,深受群众喜爱。不少节目在全国性和全自治区文艺汇演中获得奖项。历史上许多延续下来的优秀传统剧目、戏曲,就是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得到保留、传承和发扬。

  西藏各级政府同样对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节日也十分重视。因为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藏族的传统文化节日到来时,都要举行藏戏、歌舞演出,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现在,一年一度都要举行的山南雅隆艺术节、昌都康巴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节、拉萨雪顿节、阿里象雄节、江孜达玛节等,都已成为全西藏的节日品牌。不仅原有的传统内容得到保留,还充实了不少适合青年人和市场需要的现代内容。一些具有传统文化艺术和技艺的乡镇,也被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如拉萨市尼木县以生产藏纸、藏香、陶器、雕版等传统手工艺产品驰名,成了全区的特色艺术之乡。山南地区的洛扎、贡嘎县的藏戏、民间舞蹈和那曲地区比如县的“热巴”、江孜县的藏毯卡垫编织技术最有名,成了全区的民间艺术之乡。这些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被纳入国家和自治区的保护范围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近两年,西藏全区又进一步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力度。去年,按照中央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也起草了一份《关于加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首先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再一次普查,摸清家底,进行系统全面的记录登记,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再做好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同时启动制定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制度和一些保护中心。第一步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藏戏、藏纸、唐卡绘画、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卡垫藏毯织造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藏传文化瑰宝,承载着藏民族延续千年的文明和智慧。有关部门在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登记过程中,发现一些古老技艺后继无人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老的技艺匠人大都年事已高,门下没有徒弟接续,即使有自己的后代亲属也不安心或不愿接替父辈的事业。这种“人走艺亡”的趋势正直接危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因此,政府出面就设法给予物力财力的支援,帮助物色人选,有计划的培养一批接班人,并对他们在生活上提供保证,使一些独具特点的技艺不致断了香火。调查中还发现,如藏纸、陶器等一些传统手工业产品,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市场需求越来越萎缩,直接威胁着技艺匠人的生计和生产积极性,技术工艺也几近失传。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后,便帮助搞市场调查,拓展产品更新和销路,将商业产品开发与遗产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现在藏纸方面己研制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兽皮纸、彩绸纸、印花纸等十几种藏纸新品种,并根据各种纸的性能制作出壁画、雨伞、灯笼、贺卡、日历等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工艺品。

  保护和开发藏纸的经验证明了,保护和抢救传统文化遗产有很多种办法,不能只靠国家拨款来支撑,走商业开发与遗产保护相结合的道路,不失为是一条可取的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是当今全世界所有国家、地区和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我国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还不多,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并行之有效的方式与方法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西藏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全社会所有成员形成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使各类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必须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意义。同时,还要立法,从上至下,健全机构和各项制度,使保护工作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诚然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光靠政府是不够的,还要动员和吸纳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特别是在物力、财力、技术上的支持,这就需要鼓励有责任心的民营企业家和个人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以扶持这项工作。

  西藏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青藏铁路的开通,使大批中外旅游者涌入西藏,带来旅游事业大发展的新契机。在此形势下,要注意加强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开动脑筋,怎样利用和开发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西藏的经济建设服务。如西藏一些有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一些有民族特点的传统技艺表演,独特的戏剧、歌舞的展示,都可以做为旅游项目重新设计,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和弘扬。

  西藏是一块令人向往的净土,也是一块取之不尽的宝地。我们相信,西藏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使它永放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