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昌都学习平台>

昌都市芒康县:春风化雨润民生 创新服务暖人心

2025-04-09 08:59 来源:昌都学习平台 点击:0

清晨的阳光洒在芒康县人社服务窗口的玻璃幕墙上,几位农牧民正围在智能终端机前,跟着人社局工作人员的指引学习使用“社保待遇测算”功能;创业孵化园里,90后小伙扎西的直播团队正忙着打包着虫草、干松茸等特色农产品,镜头前他笑着介绍:“这些‘土味’山货,现在可是北上广的抢手货!”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画面,正是芒康县以创新思维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芒康县人社局将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重要论述化作行动指南,在服务方式、技术手段、政策供给上大胆创新,让人社服务既有智慧化的“科技范”,更保留着走街串巷的“泥土香”。

党建引领聚合力,服务创新有温度

“群众的笑脸就是考核表。”这是挂在芒康县人社局党员干部心尖上的标语。县人社局以“党建+”模式推动服务升级,建立“领导干部包片联企”制度,局班子成员每月至少两天深入企业车间、田野草场,把政策宣讲会开到生产线上、开到大草原里。在农牧民工集中的建筑工地,党员先锋队创新推出“安全帽上的政策二维码”,工友扫码就能查看维权指南、社保政策,被大家亲切称为“行走的维权手册”。

服务窗口的革新更显诚意:创新“芒康人社”公众号人工窗口问答服务,复杂问题转专员解答,深受一致好评。公众号窗口问答,足不出户也能知道自己想要了解的答案,大学生拉姆说,“了解本地人社政策,都不用再去排队哩。”

就业创业添动能,家门口托起致富梦

走进嘎托镇的“共富工坊”,数十台松茸清洗机欢快作响,留守妇女们正在认真清洗外销的新鲜松茸,清洗、套袋、包装、急冻一气呵成。“以前守着牛羊转,现在学了电销技能,放牛空余还能月入两千多。”工坊负责人卓玛姐介绍,这里不仅是车间,更是县人社局打造的“技能充电站”,定期有电商直播导师来教直播卖货。这样的“就业综合体”已在全县铺开,形成“车间生产+技能培训+电商孵化”的完整链条。

针对新业态群体,县人社局持续推出“西藏数字零工市场”,建筑零工、家政服务都能在手机上抢单接活,系统自动记录工时作为维权依据。已有数百人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找到工作。

社保服务再升级,智慧赋能显温情

“以前总怕错过认证,现在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上门就能办好啦!”退休教师向巴老师的感慨,源于我们推行的“上门服务”。在全市率先设立“服务先锋队”,对困难家庭、老年人、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工作人员带着移动终端上门服务,在山野乡村、医院病床前完成“最后一米”认证。通过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服务,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像呼吸一样自然。

在工伤保障领域,县人社局与建筑企业共建“安全培训岗前体验”,工人们岗前集体组织观看工地真实伤亡案例,上岗前练就“安全意识”的肌肉记忆。更创新推出“工伤保险即时备案”流程卡,发生事故后对照备案流程,完成完整备案,为后续维权提供有力保障。

人才培育出新招,乡土能人竞风流

“免费的培训让我们不但能学到技术,更能找到好的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曲培拿着新发的挖掘机技能证书笑的合不拢嘴。芒康县人社局每年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为适龄农牧民多添一项技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就业。每年都有上千人参加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进而带动就业,致富增收。

人才服务更有“家”的味道: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帮助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后顾之忧。对于返乡创业的游子,县人社局推出“乡情联络员”制度,由乡镇干部定期发送家乡变化视频、政策礼包,用“看得见的乡愁”唤回“带得动的项目”。

劳动关系筑和谐,柔性执法暖企心

“多亏了‘体检式’用工指导,让我们避免了很多法律风险。”某返乡大学生创业公司的人事经理提到的,是我们创新的“企业健康诊断”服务。由仲裁员、律师组成服务队,为企业“把脉”劳动合同、薪酬体系,开出“法律处方”。对于轻微违规行为,推行“首违不罚+整改辅导”,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在农牧民工维权领域,县人社局预留企业“保证金”,预防工资难以发放问题,让农牧民工安心上岗。更将劳动法规编成顺口溜,在工地宣讲时,工友们传唱着顺口溜中的“讨薪故事”,不知不觉就记住了维权热线。

从“窗口排队”到“掌上秒办”,从“打工谋生”到“家门口创业”,芒康县的人社创新实践,始终围绕着“让老百姓的日子更有奔头”这个朴素愿望。那些在直播间带货的新农牧人、免费培训的砌筑工、讨薪维权的农牧民工,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重要要求的生动诠释。未来,芒康县人社局将继续以创新之笔,在民生答卷上写下更多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