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军区某管线大队:有种境界叫“五缺五不缺”

2023-08-25 10:1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管线大队官兵在唐古拉山组织宣誓仪式。胡强 摄

管线大队新兵在老兵介绍下了解巡线任务。李磊 摄

唐古拉中队官兵在“生命禁区”巡修管线。王进 摄

沱沱河中队官兵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穿戴防油气面罩。朱伊丹 摄

图为管线大队官兵在刺骨冰河中检查管线运行情况。刘雪峰 摄

“要像先辈那样忠诚使命敢担当,境界高远志气昂!”近日,西藏军区某管线大队在“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任务忆管线建设历史、话巡修管线故事、强守护使命担当,汲取优良传统精神力量,来队不久的新兵们纷纷写下请战书:要上海拔最高的点位,要巡条件最苦的地段,要护情况最繁的管线!据了解,该大队是全军唯一一支管理维护成品油管线的保障部队,负责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1000多公里的输油管线管理、维护等工作,为西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多年来,一代代管线兵驻守“生命禁区”,建设守护了世界上海拔最高、输油品种最多的地下输油管线,在赓续老西藏精神、“三个特别”精神等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创造形成了新时代管线兵独特的“五缺五不缺”精神,即:缺温度,不缺忠诚纯度;缺氧气,不缺高昂士气;缺绿色,不缺英雄本色;缺直管,不缺依法治管;缺亲情,不缺战友深情。该大队大力发扬优良传统,激励官兵争做“高原油龙守护神”,建功强军当先锋。

缺温度,不缺忠诚纯度

“取暖设备需常开,才能让点位上的管线官兵止住上下牙齿的‘交锋’。”盛夏时节,驻守海拔4600多米的该大队某中队依然面临严寒、低温的考验。中队长向阳深情地说:“官兵们就像钢钉一般扎根在此,再难耐的严寒,也冻不住他们那颗滚烫的‘忠诚心’!”

该大队在长期固边稳藏中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传承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1977年以前,西藏每年需要的大量燃料油,全靠汽车往返数千公里运到西藏各地,仅汽车本身在路途中所耗费的油料就占到30%左右……”党中央为解决西藏的燃料紧缺问题、减少长途运输环节、加速西藏经济发展,开始建设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道建设工程。自那天起,万余名解放军指战员和地方工程技术人员,战胜千难万险,鏖战4年之久,终于建成了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所处地形最复杂的能输送多种油的管线。

“没有对党的绝对忠诚,先辈们也不可能在生命禁区创造这样的人间奇迹!”向阳接着讲述,“作为后来者,我们又怎么能真正体会先辈们所面临的困境和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崇高信仰,我们能做的就是接过使命,以绝对的忠诚守护好雪域的能源大动脉。”二级军士长崔新泽坚守管线长达22年,也深受低温严寒侵蚀,但忠诚的心越加坚定:只要组织需要,我将不忘嘱托、忠诚使命,继续坚守“高原油龙”,为西藏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缺氧气,不缺高昂士气

“空气稀又薄,氧气吃不饱;胸如压磐石,满脸高原红……”该大队驻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高点位海拔超5000米。管线官兵们正是在这样的恶劣气候和环境中砥砺前行、从未退缩,有一股倔强的“牛脾气”。

有一次,格拉输油管线五道梁段因腐蚀发生断裂,输油被迫中断。管线险情就是命令。经过10多个小时的风雪鏖战,终于完成抢修任务。大家的双手也都裂满口子,管线上密密麻麻的都是血手印。“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的嘹亮歌声回响在雪山之巅。

“刚翻过了几座山,又越过了几条河,崎岖坎坷怎么它就这么多……”一级上士霍康师承二级军士长崔新泽,同样喜欢《西游记》续集插曲中的这段歌词。据他介绍,在没有信息化管理手段前,管线官兵要在1000多公里格拉管线上,翻越10余座大山,穿过108条大小河流,行走在900多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的严寒地区,最高处海拔5231米,更要艰难检修560多公里铺设在常年冻土中的管线。

2020年10月的一天凌晨,该大队某中队站点值班员突然发现,进站压力急剧下降,第一时间判断为管线断裂,并迅速上报情况。抢修分队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以及海拔高标准更高的优良传统,迅速前出,开挖、清理现场、焊接、吸油,以最短的时间抢通了管线。

据了解,该大队一茬茬管线官兵奔波在风雪青藏线上,用青春和热血护卫着这条雪域高原能源大动脉的畅通与安全,走出“通天大道宽又阔”,为繁荣西藏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崔新泽如是说:“低压缺氧不可怕,我们可以战胜它!”

缺绿色,不缺英雄本色

“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上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过了昆仑关,如进鬼门关……”该大队官兵就战斗在千里青藏线上,一眼望去全是荒原,一点绿色都难寻。多年来,被原总后授予“建功高原模范输油管线连”荣誉称号的该大队某中队就驻守在海拔最高的点位,官兵们常年战风雪、斗严寒、抗寂苦,圆满完成了油料保障任务。上等兵谭东城是该中队的一员,他说,在无人无绿植的荒原里,最美的颜色就是管线官兵的英雄本色!

2009年,该中队发现不法分子安装的盗油阀门,大家接到命令后,迅速赶往现场。人还未到,一股刺鼻的汽油味就从远处飘来,作为抢修先锋的崔新泽凭借多年抢修经验,果断让车熄火,徒步向抢修点挺进。拆盗油管卡、堵盗洞、打补卡、焊接,在一米多深的油坑中奋战3个多小时。任务完成后,他也因长时间吸入油气而患上急性肺水肿,从此留下病根,但这并不影响他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

2014年,格拉管线楚玛尔河段发生腐蚀穿孔,急需换管处理。崔班长带上抢修工具与战友前往事发地点。当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便开始打磨坡口、专注焊接,却没有注意从土层中渗出来的油料,一个火花落下,汽油砰的一声,轰然起火。崔班长也因躲闪不及,全身被火烧伤,在病床上整整趴了一个月。康复后,为掌握“带油焊接”技术,崔新泽找来不易闪爆的柴油进行反复试验,冬天坐在冰雪覆盖的金属设备上施工;夏天举着焊枪忍受高温烘烤,终于做到“焊枪在手,岿然不动”。

崔新泽入伍20多年来,平均每年上线抢修管线15次,用掉焊条300多公斤,格尔木至拉萨沿线所有的点位、每一段管线都留下了他的背影和足迹,累计挽回国家油料损失5000多吨。而他和他的战友英雄本色不减,被誉为这条“高原油龙”的守护神。

缺直管,不缺依法治管

唐古拉,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对许多人来说,这是青藏高原的代表和象征,而对于西藏军区某管线大队的官兵来说,这是他们自主抓建的标高。该大队领导介绍,所属各中队都分散在1000多公里的管线上,远离大队部的“中军帐”,来回一趟大半个月基本在路上,但每个中队抓建从未滞后。

驻守唐古拉的某中队是一个光荣的集体,是大队两个一等功中队之一,与大队直线距离将近600公里。如何抓好中队建设?他们有用荣誉和使命来凝人聚魂妙招,发挥官兵主观能动性,自主建设建强战斗堡垒,用守护“高原油龙”的光荣使命感召大家,以一等功中队荣誉来激励官兵,积极为中队建设添砖加瓦。

“制度规范植入行动中,让工作抓建两不误。”该中队驻地海拔高、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他们立足自身谋发展,主动丰富官兵业余文化生活,建设和开展起篮球和足球等娱乐项目,进一步改变了“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窘迫。同时,他们以《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和条令条例为依据,正秩序、严作风、立标准、树形象,推动中队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过硬。中队长苏伟健如是说,远离大队更要正规有序、规范有章,我们并不缺少优良传统和科学制度,纵使缺少直管,我们也不缺依法治管。

据了解,军地领导和大队党委都积极想办法为青藏线上的各个中队改善生活、工作和娱乐条件,培植的绿植也进入了阳光棚,绿色蔬菜也能自己种植,氧气供应能够自产自销。该大队领导介绍,条件的改善,更让全体官兵负重前行,用正规的秩序、优良的作风、优秀的成绩为雪域高原的繁荣再添新功。

缺亲情,不缺战友深情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该大队某中队一级上士刘永鹏如是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着一个目标守护“高原油龙”,中队就是我们温暖的家,而战友就是我们亲爱的家人。

在一次执行抢修管线任务中,一名战友突发急性肺水肿,刘永鹏硬是背着战友向医院奔跑,几公里山路下来,他全身湿透,双腿止不住打颤。但他却会心一笑,因为战友得救了。

据了解,该大队官兵大多驻守在荒无人烟的雪域戈壁,常年都看不到一个陌生人,更不要说能够与家人团聚了。一年下来,能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也是快乐而短暂的。他们驻守雪域不做“孤岛人”,身边的战友就成了最最亲密的伙伴和家人,以中队为家的光荣传统代代赓续。

2021年3月,18岁的新兵曹毅来到一片荒凉的唐古拉,抑制不住想家的情绪,请病假、装病号,整天闹着要退伍,排长孙德海主动靠上去“一对一”帮带,安排炊事班时不时开个“家乡灶”,就连脏衣服都亲自为他洗,浓浓战友情融化了曹毅冰冷的心,终于在一次例行巡线的时候,往常退缩的曹毅主动站到了排头。

官兵亲如兄弟,军民更是一家亲。为了帮助过往司机和游客,他们将原油料检查点闲置板房改造成“为民应急服务点”,为过往司机和游客提供应急救助和休憩场所。历年来,该大队沿青藏线的各个中队和站点,救助的群众数不胜数,留下一段段军民情深的故事。

“在海拔4600多米的世界屋脊,是最可爱的你们让我在‘生命禁区’找到了和家一样温暖的驿站。”翻开五道梁“雪域冰心”驿站留言本,一条信息温暖了世界,也照亮了无数官兵的心。

“传承优良传统,勇当时代先锋。”该大队领导欣慰道,大队党委结合年度“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优良传统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明显,官兵们纷纷立誓,要像先辈那样忠诚使命敢担当,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