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22:5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导读:
在范小建《怒江深处的回忆》一文,1978年的白托村是这样的:“从洛隆县到白托村,骑马要骑两整天,只有一条牛马踩出的小路……当时的生产工具是极其简陋的……没有邮局,没有电,也没有电话……文化最高的人是藏文小学四年级毕业……没有卫生室,更没有医院……生活特别简陋,特别穷苦……”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白托村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今,白托村已是道路通畅、交通便利,通了自来水、有了稳定的电、4G信号全覆盖;有了幼儿园,也有了大学生;有了卫生室,也有了村医……
白托,藏语意为“山顶”。白托村,海拔4300米,位于当地群众口中的“拉卡瓦山”的山顶。今天,记者带着你,走进怒江上游大山深处的白托村,感受党的政策和光辉为山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样样改变将新生活“送”到眼前
从新荣乡去白托村,先沿怒江左岸的通往达龙乡的柏油路行驶十分钟,再折向怒江的支流达曲河前行,之后全是砂石路。跨过一座水泥小桥后,便是不到十公里的盘山公路,此时海拔却急剧上升了约800米。时不时,还能看到骑摩托车外出的白托村民。
砂石路的不远处有一条约80厘米宽的小道,向山上蜿蜒延伸,那是白托村群众以前连接外面的“桥梁”。一路同行的洛隆县医保局局长、驻白托村工作队队长四郎陈列告诉大家,这条简易砂石路是2017年通车的。如今,村里家家都有摩托车,甚至还有汽车,靠步行和骑马出行的方式已成为过去。
刚到村里,就听见了挖掘机作业的声音。只见一辆挖掘机正在埋头作业,一条条沟渠通向四面八方。站在一旁观看的村民其布瓦忙着说,这是县里在给我们铺水管,4月底就开始施工了。
县政府考虑到白托村原有取水点老旧的问题,从今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扶贫整合资金中划拨146万元,在原有通水的基础上,为白托村新建取水口2处、蓄水池2座、管道4公里,解决白托村饮水问题。
这样的惠民工程,村民忙不停地拍照发微信朋友圈。如今通信已不是问题,4G信号全覆盖。村委会副主任卓雄面带笑容说:“2014年6月村里就建起了通讯基站。”
在村民布琼的记忆中,没信号之前,有事都是乡里干部带口信,大家再到乡里回电话。那时候全村只有几户人家有手机,现在,家家都有了手机。也不用愁没电,2016年就接入了藏东电网。
布琼的儿子仁青尼玛在上海珠峰中学读高二,经常能和儿子视频见面。“每到学校许可的时间,孩子都会和我们视频聊天,谈谈学习,聊聊近况。”
生活质量的提升不断增强村民获得感
在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上高中的西尼玛和仁青尼玛是白托村考上西藏内地班的学生。他俩和在西南民族大学读大四的次仁达瓦是白托村人的骄傲。
“他们都是从村里教学点走出去的好学生。”已代课40年的老师四郎旺加,亲历了白托村教育的巨大变化。2018年,白托村原有的红旗教学点并入新荣乡中心小学。在教学点原址上,国家投资194万元修建了白托村幼儿园。
22名孩子,在老师四郎旺加和索朗旦增的教育下快乐成长。有时候,调皮的孩子还会大胆说出自己的梦想。这不,正在和同学玩积木的6岁的拉西,猛地回头跟老师大声喊道,“我长大了也要当幼儿园老师,幼儿园太好玩了。”
索朗旦增告诉记者:“孩子可以在幼儿园午休、吃饭,生病了就送村卫生室。”
村卫生室位于新村委会内,一间药房、一间治疗室,配备了常见西药、藏药。两名村医俄西卡和卓雷卡轮流值班,给群众看个头疼脑热的常见病不是问题。
如今,白托村村民生病都不拖了,“老百姓生了病,只有挺着”早就见不着了。
2019年8月3日,村民其珠家添了个孙子,名叫永忠达吉,是在洛隆县人民医院出生的。除了孙子永忠达吉,3岁的孙女日布玛也是在县人民医院出生的。
其珠一家这样重视去医院生孩子,还跟他早年的一次生病有关。2005年,其珠一次偶然感冒,原本以为拖一拖就过去了。没想到,这一拖却导致了他的听力下降,成为四级损伤。从那以后,只要家里有人生病,都会去医院看病。
作为村里第一个开商店的人,俄尼卡准备了一批货,运去虫草采挖点出售。从2014年贷款5万元开商店,到现在用皮卡车进货,俄尼卡的商店也经历了一场蜕变。
走进俄尼卡的商店,只见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放得整整齐齐。从零食饮料到水果蔬菜,从日常生活用品到衣服鞋袜,从水瓶插线板到电饼铛,应有尽有。
“以前除了逢年过节翻山越岭去乡里、县里买东西,大多数时候生活用品都难以满足。”刚买了一双鞋的村民嘎松次仁说道,“现在村里有4家商店,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幸福生活的时代号角在这里吹响
清晨八点,泽旺巴宗右手摇动手柄,左手时不时舀一瓢鲜牛奶,手摇打酥油机的声音在房间响起。同时,各家此起彼伏的打酥油茶的声音,便陆陆续续从大大小小的窗户里飘了出来。
白托村新的一天便在打酥油茶中开始了。
喝过酥油茶、吃了糌粑的老阿妈仁青卓玛,将她的新外套从箱子里翻出来,趁着阳光不错,准备晒晒。在她的记忆中,以前没有鞋子穿,脚上包一块牛皮;生了孩子,大人很担心,怕孩子没衣服穿被冻死,只好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裹孩子。
卓雷卡告诉记者,现在村民的衣物不仅离开了缝缝补补的现象,而且全都 是到村里商店或县城购买。
仁青卓玛的老伴琼玛次仁,已经86岁了。他用手比划着说,现在的生活是大拇指,以前的生活是小拇指。以前很少看得到粮食,大伙儿都吃山上采下来的野菜,还吃大户家酿青稞酒后的酒糟。现在不仅享受党的惠民政策,而且只要勤快就不愁吃不饱穿不暖。
“近年来,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白托村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白托村与洛隆县一道,实现了脱贫摘帽。”四郎陈列说。
四郎陈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白托村有生态补偿岗位352人,每人每年有3500元的收入,人均1530元;全村有4.7万余亩国有林,人均补偿285.87元;草场4835亩,人均补偿162.08元。2019年,洛隆县所有有效益的扶贫产业实现全县分红,建档立卡脱贫户人均分红1375元,再加上种地、养牲畜、挖虫草的收入,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估算达到7534.25元。
早饭后,忙着收拾拖拉机、微耕机等农具的西热旺堆,一家13口人,别看人多,他家的房子上下两层,共有567平方米。乘着全区实施安居工程的东风,西热旺堆也在政府资金帮助下盖了新房子。“以前是漏风漏雨、人畜混居的房子。如今,一家人能住上这样敞亮的房子,很幸福了。”他高兴地说。
而易地搬迁到洛隆县城边的欧珠一家,住进了140平方米的四室两厅两卫的新家。他的大女儿大女婿去年到丁青打零工挣了8000多元,16岁的小女儿玖安卓玛在县城一个理发店找了份工作,两个大点的外孙女都在县里上学。
望着一家人衣食无忧、越来越富裕的生活,欧珠心里乐滋滋的。
结束了对白托村的采访,记者不禁心生感慨,这个四周雪山环绕的美丽村子,与西藏大多数村庄一样,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向着全面小康生活的目标大踏步地迈进!